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这一“金标准”。尽管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某些病理特征已达成共识,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诊断排斥反应的标准。移植肠内的免疫指标变化可反应早期排斥反应过程,监测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的变化可直接反映排斥反应的免疫损伤过程对诊断和预测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是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本文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监测作一综述。

  • 标签: 小肠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免疫指标 早期 监测
  • 简介:本文综述了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侵入性检查的应用。

  • 标签: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 简介: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现室检查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 简介:由于移植技术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越来越不典型,出现了大量亚临床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出现临床或亚临床排斥反应移植肾早期慢性病变和晚期排斥反应的强力诱因。如何早期发现亚临床排斥反应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也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亚临床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肾移植术后患有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肾移植术的90例病患,并随机抽取50例病患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病患的排斥反应情况,对进行肾移植术的病患给予小剂量的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进行治疗术后的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结果50例病患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情况逐渐逆转,病患的病情趋于稳定。术后半年随访,有2例病患由于合并肺部感染,即停服用免疫抑制剂,进而出现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需进行移植肾的切除、恢复其的血液透析,剩下的肾移植功能情况良好。结论病患进行肾移植术之后,及时运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进行术后的治疗,能较好较快地使病患的肾损害情况更好的恢复、有效减少CsA肾毒性对病患的危害;而且多克隆抗体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是有效预防淋巴细胞的抑制剂,能够对T细胞免疫反应具有较高抑制作用。对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病患的成功率较高;同时,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也较少,对患者的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

  • 标签: 肾移植术 急性体液性排斥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强的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副作用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强的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肾移植 赛尼哌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供体来源的细胞游离DNA(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dd-cfDNA)片段在鉴别移植肾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7月18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患者。根据2017年Banff移植排斥反应病理分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BMR组和TCMR组,后者又分为TCMRⅠ型亚组和TCMRⅡ型亚组。采用二代测序+目标区域捕获的方法检测入选者外周血浆dd-cfDNA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血浆dd-cfDNA和血肌酐水平对鉴别两种移植肾ABMR和TCMR的诊断价值。结果共60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入选本研究,TCMR组42例,ABMR组18例。ABMR组患者血浆dd-cfDNA百分比较TCMR组显著升高[2.33(1.19,4.30)%比0.98(0.50,1.82)%,P=0.001];ABMR组dd-cfDNA绝对值亦较TCMR组显著升高[0.94(0.60,2.27)ng/ml比0.43(0.20,0.96)ng/ml,P=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百分比鉴别诊断TCMR和ABMR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95%CI 0.64~0.88),阈值为1.11%,敏感性88.89%,特异性59.52%;dd-cfDNA绝对值鉴别诊断TCMR和ABMR的AUC为0.74(95% CI 0.61~0.86),阈值为0.53 ng/ml,敏感性88.89%,特异性54.76%。TCMR亚组与ABMR组血浆dd-cfDNA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TCMR两亚组间dd-cfDNA百分比及绝对值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MR组dd-cfDNA百分比显著高于TCMRⅠ型亚组(P=0.008)和TCMRⅡ型亚组(P=0.030)。ABMR组dd-cfDNA绝对值显著高于TCMRⅠ型亚组(P=0.003)。结论血浆dd-cfDNA水平检测对鉴别ABMR和TCMR两种排斥反应类型有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物排斥 鉴别,诊断 供体来源细胞游离DN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CD134抗体+雷帕霉素联合用药抑制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肝移植模型,应用抗CD134抗体+雷帕霉素联合用药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探讨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OX40-OX40L共刺激途径机制。结果空白对照组SD对Wistar组存活时间因有排斥反应致存活时间短,存活时间6±2.3天;移植治疗对照组抗CD134抗体与雷帕霉素联合治疗组中,SD对SD组,Wistar组对Wistar组因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及封闭了共刺激途径,存活时间长,这两组和SD+wistar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抗CD134抗体+雷帕霉素联合用药可以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药物冲击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通过甲基强的松龙药物冲击治疗肾移植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62例患者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在药物冲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对应的护理,观察组患者21例患者疗效显著,6例患者有效,4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7.09%;对照组患者16例患者疗效显著,7例患者有效,8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74.19%。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在药物冲击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中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甲基强的松龙 冲击治疗 疗效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在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心肌组织与外周血中的颗粒酶B基因mRNA的表达,以探讨其表达水平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建立Ono式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设同系移植对照组、同种移植试验组,各组分别在术后1、3、5、7、9天采集移植心脏并抽取下腔静脉血进行半定量RT—PCR,检测颗粒酶B基因mRNA。结果在同种移植试验组心肌组织及外周血中,各时间点均检测到了颗粒酶B基因mRNA的表达,其表达随着排斥反应程度的升高持续升高,至术后第9天达到高峰。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心肌及外周血中颗粒酶B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对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监测。

  • 标签: 心脏移植 颗粒酶B基因mRNA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CD134抗体封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抗CD134抗体抑制共刺激途径,研究排斥反应出现免疫耐受的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SD对Wistar组存活时间因有排斥反应致存活时间短,平均7±2.3天;移植治疗对照组抗CD134组肝移植因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存活时间长,平均12±2.5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CD134抗体可以诱导免疫耐受的产生。

  • 标签: 共刺激分子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抗CD134抗体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严重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是后期AMR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应对这一重要临床瓶颈,提高我国肾移植长期存活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和上海市肾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结合我国肾移植临床实际撰写了初稿,广泛征求国内本领域专家修改意见后统稿完成本共识。共识围绕降低dnDSA的产生风险以预防后期AMR、定期检测dnDSA并通过病理诊断及时发现后期AMR,以及后期AMR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相关专家推荐意见。

  • 标签: 肾移植 供者特异性抗体 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长期存活 专家共识
  • 简介: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cm、长约30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

  • 标签: 活体小肠移植术 小肠切除术 慢性排斥反应 移植术后 TREITZ韧带 短肠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预防、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是目前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临床诊疗的关键。免疫抑制治疗强度不足以控制由同种异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激发的免疫反应是受者产生DSA的原因。肾移植受者术后应定期检测HLA抗体,分析阳性HLA抗体是否具有供者特异性,综合DSA的特性和病理活检诊断及时明确其临床意义,指导进一步的合理治疗。对DSA应重在预防、定期检测、积极适度治疗,防止AMR疾病过程中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因果发展,以期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 标签: 肾移植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供者特异性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 简介:CD44是属于黏附分子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广泛表达于内皮细胞、间充质细胞、造血干细胞及中胚层来源的细胞和组织,参与淋巴细胞活化、增殖、黏附以及渗出,近年发现其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CD44与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CD44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