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动脉闭塞的体会。方法收集2014年-2015年我院急性动脉闭塞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58.6±16.3岁、男性43例,女性53例。分析(1)患者基本资料、DSA诊断结果。(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3)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结果(1)患者治疗时间窗为2~5小时,平均2.9±1.5小时,术前NIHSS评分12~14分,平均13.4±1.9分。临床表现为56例肢体乏力、42例感觉障碍、37例失语、39例口角歪斜、13例偏盲、11例复视等。(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3)96例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患者90例,血管再通失败6例,血管再通率93.75%。结论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动脉闭塞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支架取栓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动脉闭塞
  • 简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该治疗方法仅限于发病3h以内的患者,且有较高的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时间窗很窄,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指导下的动脉溶栓治疗,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可逆性缺血组织,使溶栓治疗适应证选择更科学,显著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研究表明,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所反映的脑血管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血管再通和血流灌注情况等诸多因素均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急性脑缺血患者全面、客观的血管造影分级对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预测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常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DSA分级标准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全脑血管造影 治疗疗效 脑动脉闭塞 评估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采用ADAPT技术在急性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治疗急性动脉闭塞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90天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NIHSS 评分。结果: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术后NIHSS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在治疗效果和术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对比意义。结论:未来ADAPT技术在急性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方面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急性脑动脉闭塞 ADAPT技术 血管内再通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TrevoProVue支架对前循环动脉急性闭塞进行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本中心13例采用Trevo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thrombolysisincerebralinfarction,mTICI)分级评估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并于术后90d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独立生活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术后即刻8例获得mTICI分级2b~3级再通,4例mTICI分级2a级再通,1例血管无法开通mTICI分级0级。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5.0(9.5~21.0)分,术后24hNIHSS评分7.0(5.5~16.0)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35)。90d临床随访,mRS评分0~2分6例(46.15%),3分2例,4分2例,5分1例,6分(死亡)2例。结论应用Trevo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Trevo ProVue 前循环 急性缺血性卒中 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院就诊的急性动脉闭塞患者9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改善情况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

  • 标签: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动脉闭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院就诊的急性动脉闭塞患者9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改善情况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

  • 标签: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动脉闭塞 临床疗效
  • 作者: 黄金旗张庆贤郑景达陈煌许兴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12期
  • 机构:黄金旗张庆贤郑景达陈煌许兴杰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福建莆田351100作者简介:黄金旗、男、1977年06年10月出生,福建省莆田市人,汉族.1998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与临床双学历.莆田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擅长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腔内成形;颈动脉、肾动脉狭窄闭塞的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肝癌、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的介入微创治疗;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及外伤性大出血的血管栓塞术;胆道恶性梗阻PTCD及胆道支架成形术;全身各部位肿瘤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及放射性粒子置入术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因诱导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03月—2015年05月共收治32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72小时以内.结果5例外伤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1例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术治疗,3例腔内支架成形术后再通,1例合并血管破裂术中植入了VHBAN支架.3例医源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全部再通.24例非外因导致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行腔内溶栓、碎栓、取栓或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成形或切开使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后,完全再通18例,降低截肢平面1例,未开通截肢2例,拒绝截肢自动出院3例.结论多种技术联合治疗灵活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再通比率.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闭塞;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外科旁路移植;溶栓碎栓取栓;腔内成形术Theclinicaltreatingstrategiesoftheacute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rlimbsHuangjinqiZhangqinxiangZhenjindaChenghuangXuxingjie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andapplicationsofthecombinationtherapyofacute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rlimbswithdifferentauGses??MethodsTheclinicaldatasof32casesofacute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rlimbstreatedfromMarch2012toMay2015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亚型,其起病急、预后差,因此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显得极为重要。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是治疗ABAO的关键。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桥接治疗)对于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然而,迄今尚未针对后循环卒中的再灌注治疗进行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就ABAO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基底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急性动脉闭塞发病急、发展快,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后果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几年发病率逐渐增高。自1999年12月-2003年11月我们采用经皮球囊扩张和溶栓的方法治疗急性动脉闭塞2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急性动脉闭塞 介入治疗 经皮球囊扩张 溶栓疗法 尿激酶
  • 简介: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和动脉夹层等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颈内动脉阻塞,其占所有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的10%~15%。临床表现多样,30%~40%可无症状,无症状者预后相对良好;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小卒中甚至致残性卒中。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 ARTERY 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阻塞
  • 简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通常由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是急性肠缺血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在临床上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误诊率(90%-95%)及病死率(60%~100%)较高的特点。由于本病腹痛症状与其他急腹症很难鉴别,肠道耐受缺血时间不过数小时,错过时机则不可逆转,所以早期诊断和有针对性地治疗,以及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2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 急性肠缺血 早期诊断 治疗 血栓形成 动脉栓塞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供血动脉闭塞与颅内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供血动脉闭塞伴有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11枚,多发动脉瘤患者3例,所有动脉瘤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I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供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动脉瘤的生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脑供血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导致全球老年人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同时也是导致我国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脑卒中因为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按脑卒中发病机制分类,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以上,是导致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既往对于脑血管闭塞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介入医生经验和治疗技术的不断积累、介入器材和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再通治疗逐渐成为治疗慢性脑血管闭塞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于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文章对动脉闭塞的成因、影像学诊断、治疗现状、介入治疗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综述。

  • 标签: 脑动脉闭塞 介入开通治疗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对临床初诊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后,取尿激酶50万IU稀释在50ml生理盐水中,先在1min内推注10万IU,再按1万IU/min泵入,每10min造影一次。50min泵完尿激酶,对再通者,停止溶栓;不全开通者再追加20万IU尿激酶;若血管还未开通或开通不理想,改用微导丝对血栓或栓子进行机械碎栓。结果采用选择性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2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1例溶栓后再闭塞。2例血管完全开通后合并出血。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例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对于基层医院,采取选择性动脉溶栓和机械碎栓结合的方法救治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 大脑中动脉 闭塞 动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分水岭梗死患者,对其进行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分布模板的影像检查。分析不同类型分水岭梗死中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皮质上型、皮质前型分水岭中颈内动脉病变率较高,皮质下型分水岭、分水岭合并穿支梗死中大脑中动脉病变率较高。结论不同类型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分水岭梗死的类型判别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

  • 标签: 脑分水岭梗死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疾病(ASMO)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7例经手术治疗的ASM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者,行肠切除术10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3例、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11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及内膜剥脱术1例、肠切除及腹主动脉至肠系膜上动脉搭桥术1例、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并右髂总至肠系膜上和腹腔干动脉逆行搭桥术1例。治愈13例,死亡14例,死亡率51.85%。13例术后患者获得随访3—24个月,随访期间再发本病者1例,经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治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合理选择术式、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 标签: 肠系膜血管闭塞 肠系膜上动脉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的CT诊断效果。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52例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均采取CT诊断,对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CT检出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率为96.1%,与手术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T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效果好。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 CT 检出率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内安置支架+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目前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IABP是治疗心功不全的有效手段,疗效优于目前应用的任何药物,但可能发生并发症,最多见为下肢动脉缺血闭塞,现将我院一例冠脉支架+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并发股动脉闭塞护理总结如下,并从中体会到介入术后护理中频繁细致的观察和监测,能及早发现并发症,并使之在发生严重后果前得到及时救治,术后良好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又一重点。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急性 股动脉闭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动脉闭塞病人的护理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出本科室收治的64例急性大脑动脉闭塞病人,均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按照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均为32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综合组实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常规组的总有效率是81.25%,综合组是93.75%,综合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后的ADL、FMA评分,综合组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动脉闭塞病人的综合护理实行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增强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值得推荐。

  • 标签: 机械取栓术 急性大脑动脉闭塞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