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老年人行经冠状动脉介入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比老年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及冠状动脉介入疗效.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为(1.8±0.8)支;中青年组平均为(1.4±0.7)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老年组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14例,3支病变10例;中青年组单支病变33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5例.老年组有心肌梗死史6例(14%),中青年组有心肌梗死史18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生存率为99.2%.问卷随访(21±9)个月,其中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老年组1例,中青年组3例;6例冠状动脉介入不满意者,术后症状未改善,其中老年组2例,中青年组4例(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多支血管病变多见.应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病变 老年人
  • 简介:“时间就是生命”。对于胸前区疼痛等症状发作在12h内或虽超过12h但症状持续存在的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90~120min内直接行经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能迅速成功地再通血管,为缺血心肌重建血供,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的护理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的AMI患者26例的资料。结果:26例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I均获得成功。26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3枚,其中4例(15.39%)中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因为正确护理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加强PCI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I成功及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实行急诊PCI(≤12h)的患者30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分析其基础临床资料特征,即血压、血脂、冠脉病变特征、恶性心律失常及并发症等特点。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以男性为主(60%),多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后血脂水平大致正常;靶血管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右冠脉病变占43%,其次为左回旋支占33%;闭塞程度以完全闭塞为主,占57%。恶性心律失常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13%左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临床特点可能不同于普通冠心病患者,如血脂水平、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血管成形术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方法分别描记56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心电图,测定QTcd。结果PCI术前及术后第1、3、7天QTcd分别为(88.6±10.5)ms、(63.4±8.9)ms、(62.1±10、1)ms、(62.6±9.7)ms,PCI术后各组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术后第1、3、7天各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成功的PCI能显著缩短冠心痛患者的QTcd,从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 标签: 冠心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校正QT离散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质量。方法总结对16例患者采用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重点阐述了手术前后的护理要点,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对患者体位的要求;区伤口的包扎及压迫;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状态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有无出血倾向;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成功的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得到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精心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更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完善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措施 护理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方法对1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28例,3例因桡动脉穿刺痉挛失败,2例桡动脉畸形狭窄穿刺失败。结论精心的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中和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桡动脉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酶(GOT、LDH、CK、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测定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反映心肌获得再灌注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方法使用美国产杜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87例AMI心肌酶,以GOT〉40U/L,LDH〉245.0U/L,CK〉174.0U/L,CK-MB〉24.0U/L为阳性;采用日本产罗氏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以cTn-I〉0.2ng/ml为阳性。结果在PCI后AMI患者心肌酶及(cTn-I)高峰期迅速提前,而且在短时间内恢复,其中以cTn-I最为敏感,是一种反映心肌损伤后修复的较佳特异性标志物。结论(cTn-I)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心肌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酶 心肌肌钙蛋白
  •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护理经验。方法:100例冠心病患者成功进行PCI,术后单纯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并按注射方法随机均分为传统方法(绷紧皮肤进针法)组和新方法(脐旁维持局部皮肤皱褶进针法)组,比较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新方法50例中有6例在脐周注射部位有小血瘀点.传统方法50例中有10例有3cm×5cm的大瘀血斑并有硬块,20例脐周注射部位有瘀点,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斑点。结论:新方法皮下注射LMWH皮下出血发生率比传统方法显著降低。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 护理进展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患者急诊行经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围期的急性谵妄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增加对这一组疾病的认识,减少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方法共检测AMI患者急诊PTCA86例,26例入选研究组。对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入院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评定谵妄的严重程度。结果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年龄、并发多种躯体疾病、心肺复苏和使用呼吸机使谵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本组患者中谵妄的发生率为25.7%。所有患者均为一过性谵妄,年龄越大,谵妄发生率越高,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变化是预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采用静脉持续注射地西泮或咪哒唑仑控制谵妄症状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谵妄 老年人
  • 简介:近年我们在多巴胺升高血压下,对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施行PTCA,取得了满意效果。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11例患者皆符合1978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入院时收缩压(SBP)均小于90mmHg。其中男10例,女1例,平均65.4±5.6岁。根据心电图诊断梗死部位:广泛前壁(包括前间壁、前壁)9例,下+后壁1例,前间壁+下壁1例;冠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血管(IRA):前降支(LAD)

  • 标签: 多巴胺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 简介:目的观察术前护理干预对减少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采用空白对照法,对照组60例病人按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60例病人采用护理干预,即术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训练卧位变换及卧位解大小便。结果干预组穿刺点出血、血肿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5);干预组病人烦躁、排尿困难、腰酸背痛、失眠等不适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P<0.005),干预组病人的卧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05)。结论术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训练卧位变换及卧位解大小便等护理干预对减少PTCA术后各种并发症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PTCA 护理干预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评估老年患者PTCA术前的心理问题,探讨其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总结我科2000年1月—2002年11月286例行PTCA治疗的老年患者的相关资料,将老年患者PTCA术前心理分为紧张恐惧、焦虑、抑部3种类型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预防护理。结果术前有紧张恐惧心理56例,焦虑172例,抑郁32例。紧张恐惧最多见于心肌梗死患者。结论老年患者PTCA术前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理反应,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健康指导,解除心理障碍,对手术治疗的顺利实施及术后早日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护理措施 预防 心理问题 老年人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术前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治疗老年患者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5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病变血管共58支,B型病变49处,C型病变13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4处,共置入支架64只。置入左前降支27只,左回旋支13只,右冠状动脉24只。DeNovo支架置入44只,Suboptimal支架置入15只,Bail-out支架置入3只,再狭窄病变支架置入2只。结果术后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疗效满意,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4%。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86.5±7.8)%,术后残余直径狭窄(5.1士10.3)%。住院期间无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在中及术后出现三次心室颤动,4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复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了3个支架节段血管有再狭窄。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治疗 老年患者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血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c-TnT)已经被证实不适合检测早期和短暂心肌缺血。近来我们报道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清链道酶Ⅰ活性突然升高作为诊断标准。为了评价血清链道酶Ⅰ活性能否用于早期心肌缺血的标志,我们调查了冠状动脉介入(PCI)诱发短暂心肌缺血的患者血清中链道酶Ⅰ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和结果:在24个连续性经历选择性冠状动脉介入的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和12个经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病人(CAG),在手术前、术后即刻及3h、12~24h检查血清链道酶Ⅰ活性和磷酸肌酸激酶MB(CK-MB)和肌钙蛋白T(c-TnT)的活性。24个PCI病人中,有21个术后3h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明显升高。PCI术后3h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平均百分比差异是35.9+/-37.5%。即使在16个PCI术后病人磷酸肌酸激酶MB和肌钙蛋白T在正常范围,13个PCI术后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升高。在CAG病人组,CAG术后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水平的每次测定值都保持不变。结论:血清链道酶Ⅰ活性的升高可用于检测短暂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标志物。

  • 标签: 磷酸肌酸激酶MB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短暂心肌缺血 心肌标志物 活性水平 早期血清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52例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穿刺成功率100%,无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皮下瘀斑、穿刺口感染。结论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充分准备,中预防桡动脉痉挛,术后加强穿刺口及侧肢体的观察护理,对于减少肢体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成形鞘管拔除后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措施,方法:120例冠心病行经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拔管前给予生理盐水静滴,拔管时局部使用利多卡因于鞘管周围浸润麻醉,对照组未经上述处理直接拔管。结果:预防组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2例,发生率为3.3%,对照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9例,发生率为15%,(P<0.05)。结论:应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输注生理盐水可有效预防拔除鞘管后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鞘管拔除 血管迷走反射 预防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的变化,预后意义和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内皮素的变化以及和心肌缺血损伤的关系.方法监测34例行择期PTCA和/或支架且术前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CK-MB)正常的患者术后6,12,18,24h肌钙蛋白Ⅰ和CK-MB;术前,术后即刻,6h,24h的内皮素水平.观察6~10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35.30%行择期PTCA和/或支架且术前肌钙蛋Ⅰ和CK-MB正常的病例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6~10个月随访中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组和肌钙蛋白Ⅰ正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无显著性差异,但肌钙蛋白Ⅰ升高组中再发心肌缺血均出现在肌钙蛋白Ⅰ峰值大于该组平均峰值者.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示球囊扩张总时间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与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有关.术后即刻血浆内皮素升高,术后6h升高更明显,术后24h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并不少见.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和中期随访中心脏事件发生无明显关系,术后肌钙蛋白Ⅰ较大幅度升高和住院期间再发心肌缺血有关.球囊扩张总时间较长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易出现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Ⅰ升高.PTCA和/或支架术后内皮素普遍升高,术后24h应预防冠脉痉挛.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术 肌钙蛋白I PTCA 内皮素 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