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恢复刑事责任要求将犯罪损害的修复作为犯罪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基本内容。恢复刑事责任伴随刑法从复仇一赎罪(调解)一威胁的演化,经历了一个从萌发一鼎盛一衰亡的历程。权力的集中与异化、拟人化的国家、社会实体观及社会秩序控制的幻想是其由盛而衰的背景性、观念性因素。恢复刑事责任作为一种与报复性、压制性刑事责任相对立的刑事责任理念,在追求自由民主与多元和谐的当代社会势必获得新生而成为刑事司法的当然选择。

  • 标签: 恢复性刑事责任 盛衰演变 启示
  • 简介:<正>一、引言由犯罪而引起的刑事纠纷,因涉及对公共秩序的破坏,而由国家以专门刑事司法的模式加以处理。由于现代刑事司法根源于人类的报复本性,胎变于人类原始的复仇习惯,因此,尽管报应观念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弱化,但报应仍然是当今刑事司法的本质属性。

  • 标签: 刑事纠纷 解纷机制 公共秩序 犯罪分子 公安司法机关 刑事和解
  • 简介:恢复司法是应对犯罪的新型模式,复合性正义、人文性关怀和全面性恢复是其核心理念.刑事和解过程体现了对被害人、犯罪人及其余各方与犯罪相关主体全面恢复的重视及对复合正义和人文关怀的追求,与恢复司法的要求相契合.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刑事和解
  • 简介:与传统的报应性司法相比,恢复司法是一种通过恢复程序实现恢复结果的犯罪处理方法。它通过承认错误、分担并理解有害的影响、在补偿方面达成一致、就将来的行为构筑理解等四个步骤把犯罪人和受害人组织到一起,以便建立一个使犯罪人和受害人进入对话状态的“模式”,进而创造一个更加紧密的社区关系。本文通过对恢复司法的基本理念及其所面临问题的阐述,提出在中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中借鉴该制度的初步构想。

  • 标签: 报应性司法 恢复性司法 刑法改革
  • 简介:恢复司法”理论由于其制度理念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频频被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予以了广泛关注,成为我们重新思考现行司法制度和理念合理性,重塑刑事司法模式的一个重要借鉴和参考。本文从恢复司法的基本理论、恢复司法模式与传统司法模式的比较和恢复司法在我国的引入几个问题入手,进一步论述恢复司法的基本理念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理念 模式 引入
  • 简介:恢复司法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处理模式。无论是从构成司法制度基础的假设还是从制度设计所要实现的基本价值分析,恢复司法都具有与传统刑事司法制度完全迥异的法哲学理念。

  • 标签: 犯罪 被害人 责任
  • 简介:在司法实践运作中,恢复刑事司法所预期的多元社会效果将使其逐渐远离被害人权益保障这一最初立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恢复刑事司法制度有必要重新回归以被害人参与为本位的报应主义刑罚目的.在此前提下,为了保障被害人的权益,在恢复刑事司法运作中,应将被害人参与重新解读为其参与的主动性得到保障;被害人与被告人享有同等诉讼权利;建立程序性制裁规范对侵犯被害人权益的程序违法行为加以制裁.在具体参与实践中,亦应扩大被害人参与的范围;在刑事和解中充分考虑被害人立场;协调好刑事政策与被害人恢复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国家补偿制度以保障被害人参与的实现.

  • 标签: 恢复性刑事司法 被害人参与 复归报应主义 刑事和解
  • 简介:恢复司法”是西方国家的一项刑事司法制度,它的价值在于通过犯罪人、被害人及其他主体之间积极主动的沟通和交流,让犯罪人有机会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尽快改过自新、融入社会,同时使得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有效的补偿,使被害人受犯罪影响的生活能够尽快地恢复常态,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借鉴其合理之处。构建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和解制度 刑事化
  • 简介:刑事和解是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实践中刑事和解存在"赔钱减刑"、只重和解协议不重和解过程、刑事案件民事解决等异化现象;学术界对刑事和解存在刑事案件民事解决、和解限于民事赔偿责任、被害人中心主义等误读。刑事和解与恢复司法存在本质差异,但也存在理论上的契合之处。在当前背景下,以恢复司法重新诠释刑事和解是化解刑事和解异化现象的可行思路。基于此,刑事和解应当过程与结果并重、物质与精神并重、被害人与犯罪人并重,并将刑事和解贯穿于刑事司法过程的始终。

  • 标签: 刑事和解 误读 异化 恢复性司法 重新诠释
  • 简介:摘要现行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与1979年刑法的相关规定相比,在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范围的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立法的不完善,上述关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显现出较大缺陷,没有达到相对负刑事责任立法形式的立法要求,导致立法与司法实践严重脱节。在学理上和司法实务中产生了重大的分歧。

  • 标签: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 责任标准 刑事责任
  • 简介:恢复司法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研究和探索的热点话题。世界各国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恢复司法模式。大致有会议模式、圈型模式、调解模式、和解模式、社区服务模式、恢复羁押模式等等。由于这些模式可以为我国恢复司法实践提供点滴借鉴,因此分而详述。

  • 标签: 家庭小组会议 圈型量刑 调解 和解 社区服务 恢复性羁押
  • 简介:恢复司法制度为解决校园欺凌案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与传统刑事司法制度不同,它要求受害者、罪犯、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参与来认可被害人和罪犯的作用,承认受害者的权利和需求,鼓励罪犯承担责任,从而实现修复伤害、使罪犯重新融入社会、恢复社会关系的目的。这比惩罚制度更能符合学校教育学生增强社交技能、建立社区和保护学生的目标。虽然存有众多质疑,但恢复司法制度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对解决校园欺凌事件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价值。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校园欺凌 惩罚制度
  • 简介:犯罪包含着犯罪人与受害方,犯罪人与社会及其国家之间的衔突。报应性司法采用形而上的哲学方法分析犯罪原因,认为犯罪是犯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犯罪所侵害的主要是国家的统治秩序,因此,在“以怨报怨”观念支配下,主张犯罪人承担刑罚这样的抽象责任恢复司法以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认为犯罪是社区关系失调的产物,犯罪侵害的不仅是国家利益,还包括被害人利益和社区利益,因此,在“以直报怨”观念支配下,主张犯罪人要面对受害方承担道歉、赔偿等具体责任

  • 标签: 观念 利益 责任
  • 简介:在西方,刑事和解是恢复司法的起源与模式之一。在我国,刑事和解起源于轻伤害案件处理方式的改革,是民事赔偿责任的和解,更强调当事人双方矛盾的化解,而非社会关系的全面恢复,属于原发性的而非继发性的、整体性的而非平行性的司法举措。

  • 标签: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澄清
  • 简介:这种被害人—犯罪人的和解程序被视为恢复司法的起源,刑事和解能够使犯罪人正视犯罪对社会和被害人所带来的危害,  为了排除刑事和解制度引入我国司法实践的障碍

  • 标签: 司法和解 和解我国 引入应用
  • 简介:关于刑事责任,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学说。刑事责任依据犯罪人所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评价和刑事处罚的责任,是社会性和伦理性两者的统一。刑事责任是独立存在于刑法体系中联系犯罪和刑罚的中间环节。刑事责任作为刑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立法的完善,对刑事责任的规定也会越来越完善。

  • 标签: 犯罪 刑事责任 刑罚
  • 简介:摘要恢复司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司法模式,其侧重在司法过程中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协商和调解的方式达到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的目的。这种司法模式与传统的报应型司法模式相比考虑的更加周全。与近年来我国司法界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大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遥相互应,我国近年的司法改革都受到其影响,有些地方法院已经将恢复司法作为一种新的司法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作者试图首先对我国构建恢复司法进行基础定位,然后对在构建环节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论述,并最终以期达到对恢复司法的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传统司法 制度设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上篇:恢复司法制度化与刑事司法改革近几十年来,荷兰刑事司法领域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于国际上的恢复司法的著述和实践已经日渐熟悉,并且也已经有了一些开展"调解(Mediation)"和"会议(Conferencing)"的尝试。本文论述的主题是:当前的这些做法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着对恢复司法的初步制度化?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制度化的过程作一解读。在文章的前两个部分,我从社会学原理的角度讨论制度化的问题,进一步丰富我关于刑罚废除主义(PenalAbolitionism)的研究和论述。恢复司法与刑罚废除主义有很多重要的差别,它并不是一场反对制度化的运动,毋宁说是一场旨在刑事司法改革的运动。随后,我从恢复实践对于刑事司法体制的(现实的和潜在的)意义出发,来描述和分析荷兰当前的实践。在文章中,我区分了不从刑事司法的角度进行解读的(即非正式的)恢复司法(第三部分)和或多或少地从刑事司法的角度进行解读的恢复司法(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则处理两个问题:恢复司法在多大程度上被制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刑事司法体制 理论与实践 刑事司法程序 刑事程序 公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