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SD大鼠为观察动物,镇痛实验用热刺激甩尾法、抗炎实验用卡尺测量法。观察祛风汤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并通过观察炎症大鼠足跖厚度变化,祛风汤组与消炎痛组和空白模型组做比较,得出祛风汤具有良好的镇痛和抗炎作用的结论。

  • 标签: 祛风汤 镇痛 抗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传统抗风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3例)和观察组(传统抗体融合蛋白,甲氨蝶呤治疗,43例),观察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目以及压痛关节数目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握力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通过体融合蛋白,甲氨蝶呤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传统抗风湿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育龄期女性抗风湿药的用药安全备受关注,其胎盘和乳汁转运对用药安全性尤为重要,但相关文献较少。为方便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围生育期抗风湿药,本文结合最新国内外指南,综述了常用抗风湿药胎盘和乳汁转运的相关研究,归纳了常用抗风湿药围生育期的使用推荐。围生育期抗风湿药的使用应综合评估治疗获益和风险。

  • 标签: 抗风湿药 胎盘 乳汁 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抗风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沙利度胺片治疗,其中观察组同时使用甲氨蝶呤,但联合使用的药物不同,即艾拉莫德片,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疗效、病情的改善和使用药物治疗后的不良症状进行统计和比对。结果:治疗有效性方面,观察组为96%而对照组为92%,都大于90%(P>0.05);观察组关节肿痛、晨僵以及活动受限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甲氨蝶呤联合抗风湿药物疗法 类风湿关节炎 疗效
  • 简介:目的建立UPLC-MS/MS法检测中成药及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10种抗风湿类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以ACQUITYUPLCBEHC18(50mm×2.1mm,1.7μm)为色谱柱,以含0.1%乙酸0.02mol/L醋酸铵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m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10种化学物质的质谱检测线性范围宽,线性关系良好,r≥0.9961,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2.5%~101.8%,RSD为0.9%~3.1%,检出限为0.0015~0.018μg,定量限为0.0045~0.55μg,27批样品中有10批样品检出了非法添加的化学物质。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作为抗风湿类中成药及保健品中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

  • 标签: UPLC-MS/MS 抗风湿 中成药 保健品 非法添加
  • 简介:摘要生物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的出现有效阻止了风湿性疾病患者疾病的进展,改善了预后,推动了风湿性疾病治疗格局的革新。但该类药物也具有诱发感染、恶性肿瘤和药物免疫原性等潜在风险,应引起重视。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生物类DMARD上述潜在风险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国内相关研究和临床安全用药。

  • 标签: 风湿性疾病 抗风湿药 生物制剂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回收率实验精密吸取50ml已检出醋酸泼尼松的药酒样品5份,稳定性实验取已测出醋酸泼尼松的供试品溶液1份,醋酸泼尼松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醋酸泼尼松对照品50mg置50ml棕色量瓶中

  • 标签: 中糖皮质激素 抗风湿药酒 糖皮质激素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芍总苷与抗风湿药联合应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威海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应用白芍总苷加抗风湿药(DMARDS)二联及三联组合共5组,每组20例;对照组100例患者未加白芍总苷,单服抗风湿药(DMARDS)二联及三联组合共5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定期复诊,随访1年,并按统一制订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关节压痛、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每组治疗后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关节压痛、血沉、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 < 0.05)。治疗后A、B、C、D、E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关节压痛、血沉、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 < 0.05)。A、B、C、D研究组治疗后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关节压痛、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E研究组治疗后晨僵持续时间[(18.96±11.29)min]、关节肿胀指数(1.26±7.73)、关节压痛指数(1.93±3.76)、红细胞沉降率[(19.43±7.84)mm/h]、C反应蛋白[(2.13±3.92)mg/L]与A组[(29.31±42.36)min、(2.31±3.61)、(3.16±2.17)、(29.63±17.36)mm/h、(4.35±2.17)mg/L]、B组[(28.37±41.45)min、(2.37±4.2)、(3.69±3.24)、(27.49±18.45)mm/h、(4.28±1.63)mg/L]、C组[(29.69±41.63)min、(2.68±3.75)、(2.96±3.68)、(27.65±19.31)mm/h、(3.96±7.69)mg/L]、D组[(27.64±19.23)min、(2.19±4.95)、(2.81±4.15)、(26.54±65.32)mm/h、(3.19±6.3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4.37、4.24、3.95、3.87;4.48、4.22、3.73、3.92;4.39、4.01、3.85、3.24;4.52、4.15、3.79、3.89;5.28、4.23、3.83、3.63,均P <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9.00%(89/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00%(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P < 0.001)。结论白芍总苷联合DMARDS口服,尤其是白芍总苷联合甲氨喋呤+叶酸+柳氮璜吡啶组,治疗效果好,患者耐受性好,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联合用药最佳选择,有着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抗风湿药 免疫抑制剂 药物疗法,联合 关节痛 血沉 C反应蛋白质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联合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磁共振成像效果及分析;方法:35例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急性期给予DFPP治疗,联合给予来氟米特10mgbid,甲氨蝶呤10~15mgqw口服,随访至12个月,分别于基线、6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右腕关节核磁共振显示的滑膜、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血管翳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联合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ACR20、ACR50、ACR70分别达到100%、88.6%、77.1%,腕关节核磁共振显示滑膜炎、骨髓水肿等明显缓解。结论: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联合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腕关节核磁显示滑膜炎症病变明显缓解,疗效持续稳定。

  • 标签: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 核磁共振成像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的我院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慢作用抗风湿类药物治疗和针对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护理,取得了良好疗效,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给予慢作用药物治疗,并给予针对性的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开展的对症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慢作用抗风湿药物 类风湿性关节炎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物制剂联合传统抗风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RA患者中选取98例,以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49例,观察组49例,将抗风湿传统药物(口服甲氨蝶呤片)给予对照组。观察组加用托珠单抗。分析组间疗效、组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分析组间疗效,P=0.000。观察组可见4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可见4例,组间安全性分析(P=0.791),提示联合给药不会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性较高。结论:相较于单一给药,RA治疗时选择联合生物制剂、抗风湿传统药物取得了显著疗效,且具较高安全性,可借鉴。

  • 标签: 生物制剂 抗风湿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 传统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制剂联合传统抗风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100例病例临床资料,根据分组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50例样本。对照组用传统抗风湿药物治疗,实验组用生物制剂联合传统抗风湿药物治疗,对比临床观察指标、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实验组较少,且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ɑ实验组较低(P<0.05);疼痛程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较低(P<0.05)。结论生物制剂联合传统抗风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改善临床观察指标,还可以缓解疼痛感,值得推广。

  • 标签: 生物制剂 传统抗风湿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蚁参蠲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方法受试药采用灌胃给药途径,连续给药3~15天,以0.75~3g/kg的剂量(相当人日服量的7.5~30倍)给大鼠、小鼠灌服,采用蛋清致足跖胀、醋酸致腹腔炎症、羧甲基纤维素(CMC)致炎模型观察抗炎作用;采用醋酸扭体法观察镇痛作用;采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及1%DNFB溶液致敏模型观察观察免疫调节作用。结果对大鼠蛋清性足跖肿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对炎症早期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大鼠皮下白细胞游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明显镇痛效应。可抑制LPS诱导AA大鼠PMφ,释放IL-1;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测定证明本药有使Ts细胞数量增加的趋势,L3T4+/Lyt-2+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主要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证实本品具有抗炎、镇痛、消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且未见任何毒副作用,为临床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慢性腰腿痛等症提供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依据。

  • 标签: 蚁参蠲痹胶囊 抗炎 镇痛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类风湿关节炎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方法针对我院风湿免疫科病房进行研究,选取在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入院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RF、ESR、CRP方面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慢作用药的基础上采取小剂量的激素药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关节情况,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慢作用抗风湿药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皮质激素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本次采取数学领域的随机盲选法,将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成2组,每组平均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用慢作用抗风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进一步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从治疗总有效率上来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95.24%、73.81%,数据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VAS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进一步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慢作用抗风湿药 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抗风湿类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地塞米松的方法。方法色谱柱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20∶80);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40nm。结果地塞米松在20.66~103.30μ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1%,RSD=0.7%。结论本法灵敏、准确、简单、快速,可作为抗风湿类中药制剂中添加地塞米松的检测方法。

  • 标签: 抗风湿类中药制剂 地塞米松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 简介:目的:建立测定抗风湿镇痛类健康产品中非法添加吲哚美辛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方法:选用InertSustain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02mol·L-1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6nm,柱温为35℃。结果:吲哚美辛在1.010~202.1μg·mL-1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7,加样回收率为98.1%。13批供试品检测到非法添加吲哚美辛。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抗风湿镇痛类健康产品中非法添加吲哚美辛的含量测定。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 抗风湿镇痛 健康产品 吲哚美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