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心电图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诊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未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16例属于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疾病出现部位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末峰间隔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的特征十分明显,能够成为用于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以一例典型急性ST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样本并对治疗方法、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先做相关检查以确定病情及治疗方案,与家属沟通后立即做急诊手术,经冠脉溶栓恢复血流再做介入治疗。结果:针对右冠和前降支闭塞情况,分两次对患者进行手术,术后残余狭窄降至0%、TIMI血流达到3级,恢复良好、病情稳定并出院。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一定要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经溶栓可恢复血流,经介入可疏通血管。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液灌注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将心电图检查应用在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结果。方法:按照信封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查,分析临床检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未出ST段提高和Q波异常,只有ST-T改变。结论:医务人员将心电图检查应用在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Q波不具有典型性,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血清酶学结果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非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电图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在2022年11月-2023年8月期间以我院接收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急性动脉栓塞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心电图诊断,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心电图检查后的疾病鉴别诊断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心电图检查能够有效地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 标签: 心电图诊断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有效性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特征与临床作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医院在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收入的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并得到对照组(心电图表现为不存在缺血性J波)和观察组(心电图表现为存在缺血性J波),比较双方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电图在临床中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因其操作方式简单,出具诊断结果的速度快,同时在患者心肌梗死部位诊断方面的准确率高,可及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措施,所以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ST段 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表现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与抬高床头干预在新生儿呛奶预防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纳选对象是2023.02~2024.03在院就医的新生儿80例,按双盲法均分2组,对照组行鸟巢式护理,观察组则加用抬高床头干预,比对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体格发育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以鸟巢式护理和抬高床头联合干预,能促进患儿体格正常发育的同时,还能减少呛奶等不良护理事件发生,建议进行推广。

  • 标签: 新生儿呛奶 鸟巢式护理 抬高床头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鸟巢式护理联合抬高床头在预防新生儿呛奶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2月-2024年2月接收的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为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鸟巢式护理联合抬高床头。分析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呛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联合抬高床头预防新生儿呛奶效果较明显,值得积极采纳。 

  • 标签: 鸟巢式护理 抬高床头 呛奶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针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溶栓联合择期PC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0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溶栓后实施择期PCI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是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溶栓联合择期PCI治疗方法,效果比较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糖尿病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鸟巢式护理联合抬高床头在预防新生儿呛奶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新生儿124例,对照组62例采用常规鸟巢式护理;实验组62例应用鸟巢式护理联合抬高床头方式干预;比较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1.61%)低于对照组(12.90%),在护理满意度(98.39%)高于对照组(85.48%),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联合抬高床头护理住院新生儿,不仅可预防呛奶、溢奶、呕吐等不良情况发生,还可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鸟巢式护理 抬高床头 预防 新生儿 呛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临床路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3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1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70)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n=70)实施急诊临床路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血清学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清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通过急诊临床路径干预,可提升改善其心功能以及血清学指标,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临床路径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价值
  • 作者: 彭淑娇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5-06
  • 机构:(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吉安 343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抬高下肢体位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5月-12月我院50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两组均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取常规平卧位,观察组给予抬高下肢体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评分,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评分,肺栓塞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抬高下肢体位护理能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减轻疼痛,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

  • 标签: 抬高下肢 下肢静脉血栓 影响研究
  • 简介:摘要:目标:本研究的目标在于对无溶栓限制条件的急性ST段抬高型STEMI患者执行早期溶栓治疗,旨在促进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以提高生存机率并增进生活品质。方法:研究的样本来源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80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STEMI患者使用尿激酶150ku进行溶栓治疗(时间:12小时内),同时配合抗血小板疗法、镇痛措施(如吗啡注射液)等全面干预。结果:住院期间溶栓率为21.25%,在3小时内溶栓的比例为5.00%;急诊溶栓的比例为21.25%,3小时内溶栓的比例增加到16.25%。在3小时内完成溶栓的比例中,急诊处理明显高于入院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2.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紧急阶段精准综合干预措施对于增强急性STEMI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至关重要,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同时能够改进心肌功能,并对长期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急诊溶栓,疗效,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介入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09月至2022年01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急诊介入护理流程(研究组)。结果:研究组各阶段时间消耗相对较短;对照组从急诊到球囊扩张时间消耗相对较长,P<0.05。结论:在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展开诊治工作时,通过合理应用急诊介入护理流程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缩短各个阶段的操作时间,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救治效果。

  • 标签: 急诊介入护理流程 急性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体位护理中静息状态下床头抬高的最佳角度。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HIC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静息状态逐渐抬高床头至15°、20°、25°、30°,分析不同体位管理情况下患者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床头抬高25°时ICP、CPP低于15°、20°,床头抬高25°时ICP、CPP低于30°,对比差异显著(P<0.05);床头抬高度数对SBP、DBP指标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在HICH患者静息状态下抬高床头可降低患者ICP、CPP水平,抬高角度以30°为最佳,可有效避免对脑组织造成二次伤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体位护理中静息状态下床头抬高最佳角度。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本人工作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均采用体位护理,分析静息状态下床头抬高最佳角度。结果:当床头抬高角度为0°~30°时,其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均逐渐下降,当角度超过40°时则有小幅度回升。随着床头角度的抬高,患者的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增加。结论: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体位护理的效果显著,抬高床头角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流循环功能。同时会降低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有助于取得良好预后。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体位护理 静息状态 床头抬高最佳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胸痛中心模式的急救护理对ST段抬高型心梗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选取了100例ST段抬高型心梗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接受基于胸痛中心模式的急救护理,包括快速诊断、静脉溶栓治疗和心电监护等;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包括抢救成功率、病情缓解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基于胸痛中心模式的急救护理后,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病情缓解较快,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抢救效果较观察组略有下降。结论:基于胸痛中心模式的急救护理在ST段抬高型心梗病人的抢救中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缓解病情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推广和应用该护理模式对于提高心梗病人的抢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胸痛中心模式 急救护理 ST段抬高型心梗病人 抢救效果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新生儿呛奶的预防中,采用鸟巢式护理联合抬高床头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60例新生儿作为对象,等比例将新生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鸟巢式护理联合抬高床头的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运动功能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呛奶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鸟巢式护理联合抬高床头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呛奶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新生儿 呛奶 鸟巢式护理 抬高床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体位护理中,静息状态下床头抬高的最佳角度。方法:样本为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022.6-2023.6),静息状态下床头抬高角度分别为0°、10°、20°、30°、40°,对照分析上述角度下患者的相关指标数据。结果:角度0°-30°时,颅内压、中心静脉压随角度的升高而降低,角度40°时升高,P<0.05;角度0°-40°时,平均动脉压随角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脑灌注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随角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而言,在体位护理中适当抬高床头,可影响其血液循环功能,对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10°-30°最佳。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体位护理 静息状态 床头抬高 最佳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体位护理中静息状态下床头抬高最佳角度。方法:现将我院接收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开展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组别名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在患者的体位护理中对照组给予床头抬高40°平卧位,观察组给予床头抬高30°平卧位,将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床头抬高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72h颅内压、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的脑灌注压高于对照组,最终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体位护理中采取静息状态下床头抬高30°为最佳角度,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并且使患者的脑灌注压在最佳状态,从而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身体恢复。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体位护理 静息状态 床头抬高最佳角度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