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我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了,于是,就一年回好几次老家.每当回到老家,总是天天到我家的祖陵干活,不是锄地除草,就是修剪树木,要不就是浇地灌树.每当浇树的渠水哗啦啦地激流飞溅,就像我欢愉的心情,向祖先诉说着什么.

  • 标签:
  • 作者: 王岑琛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18-12-22
  • 出处:《青年生活》 2018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爱菊而隐逸自居。他在《饮酒》中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桃花源记》中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归去来兮辞》中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批评这几个方面构成,从陶渊明先生有感而发且发而为文,到他的诗篇被后代品读接受和评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活动过程。本文就是从文学活动构成的角度来分析陶渊明诗歌成为经典的原因。
  • 简介: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爱菊而隐逸自居。他在《饮酒》中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桃花源记》中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归去来兮辞》中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批评这几个方面构成,从陶渊明先生有感而发且发而为文,到他的诗篇被后代品读接受和评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活动过程。本文就是从文学活动构成的角度来分析陶渊明诗歌成为经典的原因。

  • 标签: 晋末风流 创作动机 文学接受 二度创造
  • 简介:《瓶》是郭沫若诗歌创作中唯一的一部爱情诗集,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抒情长诗,然而评论界对《瓶》的研究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本文从诗人的自述和诗集内容入手,尝试重新阐述《瓶》中爱情的实际意义。

  • 标签: 《瓶》 郭沫若 爱情诗
  • 简介:唐代献赠挽歌主要是为悼亡而作,在丧礼上被吟唱,是丧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用性是其主要特征,但是在唐代也存在一些非实用的挽歌诗。有些诗人借挽歌诗抒怀言志,有些诗人仿照古挽歌创作了拟古诗;还有少量挽歌作品被作为仕进之资和游戏笔墨,这些突破献赠程式的"破体"之作,其文学价值往往高于一般的献赠挽歌诗。

  • 标签: 挽歌诗 抒怀言志 拟古 仕进 游戏
  • 简介:传记电影《第一夫人》演绎了前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丈夫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到葬礼期间四个日夜的故事。同时,该片还运用插叙的手法,多维度地表现了杰奎琳在总统遇刺前后的生活变化。与很多倾向于讲述一个人一生故事的传记片不同,《第一夫人》只选取了杰奎琳人生最灰暗的四天。

  • 标签: 传记电影 肯尼迪 叙事线索 第一夫人 杰奎琳
  • 简介:作家云岗的中篇小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原载《延安文学》2018年第1期)讲述了秦地的孔庄,因种种原因日趋凋敝,村主任以给村子增添生气为名,联络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在外面混得阔绰的年轻人,重启搁置多年的“请神”活动。这一活动将孔庄三代人撮合在一起,并得以淋漓尽致地表演。

  • 标签: 中篇小说 乡村文化 随感 挽歌 《延安文学》 村主任
  • 简介:《两瓶酒》中的巫叔、父亲和"我"等人都存在不同方面的人物设置错位,但在种种错位中又隐藏了巫叔一辈和"我"一辈情感的本位,错位与本位形成了冲撞。小说在实现错位和本位的动态平衡下,呈现出日常而荒诞,悲而不伤的审美效果,传达出作家对疼痛的抒写和对人性的思考。

  • 标签: 《两瓶酒》 错位 本位
  • 简介: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 标签: 梁鸿 《中国在梁庄》 《出梁庄记》 扯秧子 纪实 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