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敦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王利器先生在《敦煌文学中的〈韩朋赋〉)》和周绍良先生在《谈唐代民间文学》”,中正式提出,自此之后,很多学者开始从宏观上研究把握敦煌文学,致力于整理敦煌文学概论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就有很优秀的论著成果出现,如张锡厚先生的《敦煌文学》、由颜廷亮先生主编的《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概论》、以及张鸿勋先生的《敦煌说唱文学概论》等都是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尤其是颜廷亮先生组织全国敦煌文学研究的代表学者撰写的《敦煌文学概论》一书,“进一步驱散人们对敦煌文学概念的狭隘理解,把敦煌遗书内俗文学和雅文学均归入敦煌文学的研究范畴,分别予以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

  • 标签: 文学 敦煌 研究成果 学术价值 学者
  • 简介:敦煌偏居西域一隅,历史上少数民族林立,民风勇武善骑射,狩猎在古代敦煌民众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敦煌文献和莫高窟壁画中狩猎材料的释读,可知敦煌狩猎活动从最初的经济目的逐渐演变为游艺活动,带有显著的休闲娱乐色彩,尤其是鹰猎游艺更成为当时敦煌上层社会的身份象征.

  • 标签: 敦煌 狩猎 游艺
  • 简介:1989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专著《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1991年,该书修订出版。两版印行计15000册。在较为边缘化的石刻艺术研究的著书中,这个印数算是拉风的了。这是第一本研究四川安岳石刻艺术的专著,故被出版社认定“填补了一个空白”。鉴于该著与其研究的客体安岳石刻艺术属于“初公开”,石刻艺术界不乏普遍关注。

  • 标签: 敦煌壁画 张大千 石刻艺术 诠释 临摹 出版社
  • 简介:2013年11月21日至23日,应广州粤剧院红豆粤剧团邀请,新加坡敦煌剧坊与广州红豆粤剧团分别在广州江南大戏院及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粤剧文化广场进行为期三天的演出。

  • 标签: 新加坡 粤剧 敦煌 演绎 文化广场 文化公园
  • 简介:藻井图案是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文化内涵、民族信仰及审美观念的不同,藻井图案的结构和形式在不同时代所呈现的样式是不同的.追溯藻井图案的演变历程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从十六国至元的装饰图案发展状况,有助于更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源流.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藻井 装饰纹样
  • 简介:上海百岁老人、原宋庆龄主办的《法文报》秘书,上世纪30年代杭州名媛嵇元红女士,在张大千结束敦煌之旅70周年之际,向亲朋好友来宾们展现了一张她珍藏将近70年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巨作,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惊叹。历尽大半个世纪,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毫不褪色,美艳无比,令人震撼!这幅敦煌壁画临摹画是张大千在1942年-1943年期间,

  • 标签: 敦煌壁画 张大千 观无量寿经变 敦煌莫高窟 国画大师 百岁老人
  • 简介:从不同角度探讨洞窟外貌与环境、洞窟形制、窟内造像、窟内壁画以及明窗和视觉心理关系之间的关系,可以知晓不同的洞窟外貌与周边环境会对信徒产生相应的视觉心理影响,而洞窟内由于形制、位置等要素的不同,造像和壁画对观者所造成的视觉审美心理效果也会不一样。

  • 标签: 敦煌艺术 北朝洞窟 视觉心理 宗教信仰
  • 简介:敦煌文献中记载的摩喉罗与宋元七夕节时流行的摩喉罗除名称相同外,形象上也有共同的特征,两者应为同一名物。敦煌摩喉罗与化生都是佛教寺院孟兰盆会时需用的供养具,形象又极为相似,因而两者名称虽异,但所指的也应是同一种名物。而孟兰盆会中供奉摩喉罗,应是为祈愿亡魂早日得以度脱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世界。

  • 标签: 敦煌 摩睺罗 化生 盂兰盆节
  • 简介:吐蕃时期,藏族史书为了神化王权,彰显赞普的地位,在某些词汇运用上,严格区分等级,在史料取舍与编排上,惩恶扬善,塑造德政形象,这种编纂方法明显具有汉族史书“春秋笔法”的特征,反映出吐蕃时期藏族史书的编纂深受内地的影响,史学与社会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吐蕃 历史文书 春秋笔法
  • 简介: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结合敦煌乐舞的研究与文献积累现状制订的《敦煌乐舞艺术研究资料索引》分类目录;第二部分为索引正文,涉及报纸、期刊、会议、年鉴、博/硕论文以及专著、文集等各种文献类型,累计627篇(部)。

  • 标签: 敦煌乐舞 艺术研究资料索引 索引
  • 简介:敦煌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其根源在于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演变过程没有科学、统一的认识.尽管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一些措施,做了一些研究,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人提出将之与古楼兰衰退相提并论.该文认为,敦煌地区生态退化及其演变,无论是地下水位的下降、绿洲与湿地的萎缩等,都是地质科学领域的问题,需要运用地质学思维分析探讨.研究改善敦煌的生态环境退化和治理措施,必须从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图1,参13.

  • 标签: 敦煌 生态 环境 地质学
  • 简介:敦煌莫高窟第297窟甬道南壁有两行西夏文题记,为西夏福圣年间某人礼佛时所刻写,具有发愿性质。此文在前人译释基础上对该题记进行了重新译释,同时结合该题记对西夏统治敦煌的时间进行了探讨,认为西夏最早于1053年取代沙州回鹘政权,开始了对瓜、沙二州的统治,至1227年蒙古军攻占敦煌为止,西夏共统治敦煌达174年。

  • 标签: 莫高窟 第297窟 西夏文 题记
  • 简介:敦煌写本先秦文献中有很多同正字形体不同的异文,学者们或称之为俗字,以为它们是正字的简化、繁化或讹化.事实上,这些所谓俗字有其独自的古文字来源,即它们是其对应先秦古文字字形的隶定形式.今择取敦煌写本《诗经》中15条异文材料,逐一探究其古文字源流.

  • 标签: 敦煌写本 《诗经》 隶定古文 探源
  • 简介:敦煌遗经《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年代在学界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在东汉的宗教地位、考证《老子变化经》中的白鹿意象、考察经文中的汉顺帝阳嘉元年至汉桓帝永寿元年的五个年号与当时天师道之宗教背景,可知《老子变化经》成书于公元155年至165年,是天师道成立之初,为自神其道而作。《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受东汉黄老道、刘向《列仙传》、王阜《李母碑》等影响,是当时宗教环境下的产物。早期天师道将老子抬到先天地而生、与道合一的至高地位,与他们试图建立政教合一的独立政权不无关系,故在《老子变化经》中将老子神化为十三帝师,以表达建立理想社会、理想政权的愿望。

  • 标签: 老子变化经 道教 天师道
  • 简介:环境因子对洞窟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在敦煌莫高窟72窟蒸发水分的收集过程中,通过对窟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分析窟内温湿度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根据围岩水分蒸发机理,探讨影响水分蒸发的外部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洞窟2.0℃的温度变化即可对水分蒸发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蒸发量可增大1倍以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球性的气温升高对洞窟文物将产生不利影响。敦煌地区降雨量的增加增大了空气潮湿过程激活壁画盐分的可能。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热、地形结构、围岩孔隙度和洞窟结构本身对围岩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因素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能够保存至今的关键原因,为今后洞窟文物的更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莫高窟 环境因子 蒸发 影响
  • 简介:中古时期敦煌地藏信仰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伴随着经典及疑伪经、灵验故事的传播而不断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文本、图像与仪轨三者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本文通过敦煌遗书及相关佛教经典的解读,试图从敦煌遗书记载之地藏信仰仪轨的整体性和功能性出发,通过对如地藏忏法、地藏菩萨十斋日和七七斋等仪轨的重构分析,重新认识图像和文本在仪轨运行过程中迫特殊含义与关联性,以期了解三者在特定空间内的组合配置关系、宗教内在意涵和功能,进而再现中古敦煌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的地藏信仰世界。

  • 标签: 敦煌 地藏信仰 文本 图像 仪轨 《道明还魂记》
  • 简介:唐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其高坐的生活方式随着开放的社会政策、胡汉交汇的契机、中外宗教哲学思想的融合,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遗憾的是当下几乎很难找到唐代的家具实物展开研究,但转移视角,我们欣喜地发现敦煌壁画中却丰富记载了这些家具的图像,其中的榻又具有典型性,从维摩诘经变等敦煌壁画中的榻入手进行剖析,可清晰知晓唐代由低坐到高坐生活方式转型的嬗变过程。

  • 标签: 敦煌壁画 高榻 经变画 佛教 敦煌家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敦煌地区冠状动脉内介入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价值。为敦煌地区心肌梗死的防治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敦煌地区11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作为调查点,对每个调查点≥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共调查28515人,其中心肌梗死患者315人,患病率为1.1%,标化患病率为634.59/10万。心肌梗死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χ2=294.335,P0.005)。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而水果摄入为其保护因素。结论天津市区居民心肌梗死患病率较高,应提高居民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认识,做好一、二级预防。方法110例冠心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63例,冠脉内支架术47例。结果94支血管行单纯球囊成形术,成功88支,随访2~72个月,心绞痛再发11例,急性心梗2例(24.1%)。63枚支架植入59支冠脉病变血管内,成功58支。随访2~12个月,6例出现心绞痛(13.3%)。

  • 标签: 冠心病 患病率 冠状动脉内介入
  • 简介: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其与古代氏族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 标签: 敦煌古藏文 吐蕃地名 由来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