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梨园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贯穿着一条始终不渝的继承、发展和改革的道路,才使梨园剧种薪火传承一千多年而至今生生不息。一、梨园的继承1988年4月,“南学术讨论会”在莆田和泉州两地举行,梨园展演宋元南遗响《刘文龙》,引起戏曲界的极大关注。专家们

  • 标签: 梨园戏 剧种 七子班 宋元南戏 泉州文化 剧团
  • 简介:一个忍饥受寒、困守贫夫十三载的无知少妇.被无良妗婆与黑心媒婆每日搬挑、教唆得错动了离婿别嫁的念头.在家对着夫婿娇嗔撒泼,费尽心力求取一纸休书。夫婿眷恋旧日恩爱,不愿相离,于是苦口婆心.百般劝说.希望打消妻子的索休念头.以偕老百岁。怎奈少妇正值头脑发热.一心求去.根本无心领受夫婿情谊。即便是乡邻长辈特意登门劝解.良言忠告说尽.少妇亦丝毫没有改变心意.最终还是抢了休书.跟着妗婆扬长而去.

  • 标签: 梨园戏 创作 传统 少妇
  • 简介:泉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名,从唐代开始发展、昌荣的文化使得这一地域“民足智好讼.君子尚儒.小人务耕,习诗书而娴于礼,有邹鲁风”,“温陵名邦也,理学文章,籍工于世”,有“泉郡学甲于天下”之说.南宋朱熹索性称泉州“满街皆圣人”.千百年来.泉州文化一直处于兴盛状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养就了崇古而遵礼的素朴民风。

  • 标签: 文化特质 梨园戏 狂欢 礼俗 泉州文化 文化底蕴
  • 简介: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与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至今依然流传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古老剧种--梨园梨园以泉腔为母语,以弦管为音乐表现形式。它与衣冠南渡后的泉州移民史相伴而生,同步发展,经历了泉州唐宋盛世的鼎盛辉煌,明清时期的走向民间。它与泉州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也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萧条,后又在以许书纪等一批梨园老艺人的抢救与恢复工作后迎来了新的春天。当今时代,梨园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学术团体的共同重视与保护,又得到艺术团体与梨园艺人的合力发展与创新,其经典剧种与创新剧目更加深入闽南民众,紧贴泉州民众的文化生活。此外,梨园亦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对传承与传播闽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梨园戏 历史意义 当代价值 闽南文化 传承
  • 简介:梨园被称为宋元南的'活化石',历经几百年的沧海沉浮,凭借其优美的科、白、唱存活于民间,被认为是戏剧艺术的瑰宝。一辈辈的梨园剧团组织者们一直秉持着'郑重对待传统艺术,尊重老师傅传授的文化遗产'的态度,以'继绝存亡'的责任感把传统剧目原汁原味地进行口述、记录、整理、排演,并将剧目进行改编再创造。王仁杰作为梨园创作的领军人,对戏曲古典文化有着近乎痴迷执着的精神,他几十年来一头扎进传统.

  • 标签: 七子班 梨园戏 传统剧目
  • 简介:吴捷秋先生长期从事梨园的编导、研究。《梨园艺术史论》就是他在四十余年辛勤积累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研究南的重要著作。他以丰富的学识和缜密的思考,上征福建历史、南戏文献,下述梨园现状,从声腔、剧本、表演、演剧规制等诸多方面,论证了梨园与温州杂剧同时形成于我国东南沿海繁华城市温州和泉州,是南的二个流派;论证

  • 标签: 梨园戏 艺术史 古典艺术 早期南戏 杂剧 中国戏曲
  • 简介:梨园《梁灏》,为下南十八棚头剧目之一,是明清时期泉州梨园班常演的剧目。20世纪60年代曾被专家列入福建南特有剧目,80年代初还改编为《红叶宝剑》。当下研究梨园传统剧日的产生分期.有助于梨园历史与发展的研究。本文仅对《梁灏》中的梁灏本事及主体情节来源作一考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梨园戏 考述 莆仙戏 渊源 明清时期 60年代
  • 简介:在泉州这个古老而充满商业气息的城市里.到处可以看到它标志性的红墙建筑.它既暗合了地域性的审美心理.又代表了其古典的传统承传;然而,据古代中国建筑的礼制,红墙本来只有皇家或庙宇才允许使用的.满城的红墙;和千年的文庙正好象征了逾礼与尊古并存的闽南文化。与建筑不同的是.闽南文化与其所孕育出来的艺术不是稳固的、显现的、较难消亡的东西.梨园与其它戏曲姊妹艺术被列为非物质遗产.在看似风光热闹地被保护现状下.“遗产”这一核心内容反而可能掩盖住了——既为“遗产”只要一不小心就难逃消亡的结局.一旦没有梨园的传统经典剧目一代代传承.梨园只会成为历史.哪怕有如《董生与李氏》这样的优秀精品。

  • 标签: 梨园戏 核心价值取向 道德困境 非物质遗产 《董生与李氏》 文人
  • 简介:新编梨园《陈仲子》是一部颇具黑色幽默的剧作。一方面,陈仲子为求绝对的贞廉,不断避离世俗,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也加以否定,充满荒诞意味;另一方面,陈仲子的求索表达的是民族的一种精神追求在时代中的变奏,闪烁着哲思的光芒。此外,剧中“门子”的插科打诨与“歌队”的设置,也在不断消解舞台与现实的阈限,完成对现实的指涉。《陈仲子》一剧,笑中含泪,引人深思。

  • 标签: 《陈仲子》 新编梨园戏 黑色幽默 人格范式
  • 简介:<正>四月中旬,福建省梨园实验剧团来沪公演、并为我院师生及高教界作了两场交流演出。四月二十日,本刊编辑部和院戏曲研究会邀集本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举行了梨园专题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过去我们对宋元南的研究,主要限于文字资料,这次梨园剧团的演出,使人们增加了若干感性知识。梨园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剧本、表演、音乐别具一格,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梨园较多的保留了宋元南的遗音,历史比较悠久,不少同志呼吁,希望能对梨园作特别的研究。

  • 标签: 梨园戏 戏曲研究 编辑部 宋元南戏 高等院校 专题座谈会
  • 简介:城隍,又称城隍爷、城隍神、城隍府主,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共收录梨园剧目43本(同一剧目不同刊本版本均计1本,折子不计在内),有27个本子超过一半数量的剧目中活跃着各路神仙形象,涉及土地、魁星、城隍、月下老人、白马夫人、伽蓝王、妈祖等众多道教神灵。其中城隍爷粉墨登场的共计三本,分别是《韩国华》、《金俊》和《田淑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出现于梨园中的神仙形象完全是简单图解式跟概念化,

  • 标签: 《泉州传统戏曲丛书》 传统剧目 城隍神 梨园戏 考察对象 形象
  • 简介:现有关于南戏剧目《刘文龙》的几种文本,以广东潮安发现的宣德写本《金钗记》最为有名。然而最初引起笔者震动的,不是其文献价值而是它出世时的情景:1975年12月潮安县西山溪的一座明代墓葬被发掘出来,男女合葬的墓制,在男主人的尸骸下贴颅而枕的枕头里。

  • 标签: 传统剧目 刘文龙 艺术传统 梨园戏 流派 炫技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古国,流传着几千年的历史,遗留了丰富的中华文明,由此构成了中华魂。其中,闽南地区的梨园便是流传于福建地区的传统戏曲之一,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却在近些年来面临着文化流失问题。对此,小学学校则一个主动肩负起传承闽南文化、戏曲艺术的时代责任,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由此构建校园文化,引导全体师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初步解决文化流失问题。本文将从组建研究小组,构建校本课程;开设社团活动,落实文化教育;构建教育合力,创新传承方式三个角度来分析教师应该如何以梨园文化为例,真正做到让传统文化进课堂。

  • 标签: 小学学校 传统文化教育 梨园戏 实现方式
  • 简介:2011年元宵前夕,“天下第一团”福建省梨园实验剧团推出了青春版《陈三五娘》,由青年演员郑雅思、郭智峰等担纲演绎。首演选在正月十二,公历2月14日,《东南早报》还专门征集10对情侣同温梨园爱情经典,热心网友发文说是“2011情人节之夜最美的烛光晚餐”。正月十四又演出一场,剧场依旧热闹。这是十多年后,

  • 标签: 梨园戏 50年代 20世纪 地方戏 “天下第一团” 剧种
  • 简介:<正>戏曲作品本体主要就是指戏曲作品中的形式思维,既指涉剧本写作的人物设计、剧情构思、情节安排、细节设置等,也涵括舞台呈现的音乐、舞美、表导演等诸方面设计。由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程式性特征与剧种化传承,传统的戏曲艺术本体通常只是指剧种的艺术特征,但随着戏曲创作机制由传统的演员主导制向新编戏的作者、导演、演员等多方合作制的转变,剧种的作品化与作品的剧种化就成了

  • 标签: 形式思维 董生 戏曲作品 审美效应 戏曲创作 合作制
  • 简介:戏曲艺术是我国人民群众集体创造并历代传承的一种演艺形式,源自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并高于这一生活,是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实现。在我国各民族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戏曲艺术表演要素不断丰富,表演技巧不断成熟,表演程式不断完备。

  • 标签: 戏曲艺术 《董生与李氏》 《程婴救孤》 《金子》 导演艺术 梨园戏
  • 简介:对于中国戏曲艺术来说,如何在虚实之间既创造又创新,既跨界又融合,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实践,反复思考的重要命题。在电影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各戏曲剧种相继把经典剧目翻拍成电影,中国戏曲的传承传播也打开了一条便捷、高效且符合时代的路径。对传统戏曲艺术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的绝佳机遇,然而,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市面之下,我们需要警醒其中所暗含的挑战与隐忧。

  • 标签: 中国戏曲艺术 传统戏曲艺术 对话 光影 梨园 传承传播
  • 简介: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各行各业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个人从业的利害关系,崇祀一个或几个行业先驱,或幻想、附会一个历史偶像,作为行业的祖师爷或保护神,以谋求从业平安,生活幸福美好。明、清至民国年间,由于行会、帮派增多,相互竞争,此风俗更加盛行。

  • 标签: 小腔戏 湖北越调 三角戏 民国年间 幸福美好 铁板桥
  • 简介:傀儡(本文所指为提线木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几千年来,它与民众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它不仅具有一般戏剧的娱乐功能,而且还有深涵内蕴的宗教仪式功能。以往,对于傀儡的研

  • 标签: 傀儡戏 梨园 法事 科仪 宗教仪式 宗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