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严峻、复杂的国际毒品形势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从“取缔”毒品犯罪和毒品需求,到“大大减少”毒品危害,再到“评估现行禁毒体制和政策”,以三次联合国大会世界毒品问题特别会议为节点,国际毒品政策正逐步向公共卫生导向迈进,并制定了更加务实的毒品问题治理目标,从立法和执法层面多维度打击毒品犯罪,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策配套。然而,在国际毒品政策的固有弊端以及多元化禁毒理念的冲击下,现行国际毒品政策与国别禁毒政策存在着巨大的制度裂痕,毒品问题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 标签: 国际毒品政策 特别联大 公共卫生导向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国际毒情形势严峻、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以三大国际禁毒机构和国际禁毒公约为基础、三次联合国大会世界毒品问题特别会议为节点的国际毒品政策,也因应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作出了调整。从“取缔”毒品犯罪和毒品需求,到“大大减少”毒品危害,再到“评估现行禁毒体制和政策”,国际毒品政策从以司法惩治导向为基调逐步向公共卫生导向迈进,不断寻求减少毒品供应和减少毒品需求策略的平衡之策,积极探索毒品问题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标签: 国际毒品政策 特别联大 公共卫生导向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当前我国仍应保留毒品犯罪的死刑,并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毒品犯罪的“罪行极其严重”具体有两类情形:一类是“毒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武装掩护毒品犯罪、暴力抗拒检查、拘留或者逮捕、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等严重情节;另一类是在实际掌握的死刑数量的前提下,主观恶性极深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如若具有法定、酌定从宽情节的,方能认定“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以此准确把握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条件,合理评价毒品犯罪的罪行,实现毒品犯罪死刑的司法控制。

  • 标签: 毒品犯 死刑 罪行极其严重
  • 简介:毒品问题持续对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福祉形成巨大的挑战,成为社会公害,解决毒品问题也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探寻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几乎是各国制定毒品政策的重点。澳大利亚的禁毒战略重点着力于伤害最小化相关政策,毒品分流处置便是基于该政策下对安全、健康和福祉综合考量的项目,成功地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者从刑事司法领域中分流到治疗和教育等替代项目之中。从澳大利亚毒品分流处置看中国毒品预防工作体系得到启发,创造性地提出毒品预防分流处置概念及相关项目实施建议。

  • 标签: 毒品分流 预防 澳大利亚
  • 简介:广西天等县城中年居民黄某不务正业,妻子数年前离他而去,因在家中容留他人吸毒,2016年8月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2017年初刑满释放后,黄某又寻恩倒卖毒品。2017年5月26日,其将购得的两粒含毒药丸以100元价格转卖时被巡警抓获。近日,黄某被天等县检察院以涉嫌贩卖毒品罪批准逮捕。

  • 标签: 贩卖毒品罪 沉迷 监狱 有期徒刑 刑满释放 检察院
  • 简介:毒品死刑案件频繁发生,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犯罪人主要以男性为主并呈现出多民族混合实施的样态,犯罪人在年龄上集中于30至40岁。而在犯罪行为方面,以贩卖、运输毒品为优先的作案选择,共同犯罪的可能性极高,并偶有武装掩护、暴力反抗等不法情节。在归因上,严重毒品犯罪既有犯罪人自身的原因,也不乏外在的制度结构的因素,因此,犯罪防控应当从不利经济因素的消除、监管的节点与效果的评估甚至第三方警务等维度进行。

  • 标签: 毒品犯罪 死刑 样态 归因 防控 实证
  • 简介:为深入贯彻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强禁毒工作系列决策部署要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打赢全省三年禁毒人民战争的号召,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远离毒品,有效遏制毒品蔓延,省妇联、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在全省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知识竞赛活动。

  • 标签: 知识竞赛活动 毒品 禁毒工作 决策部署 人民战争 家庭成员
  • 简介: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毒品犯罪死灰复燃,日益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随着“轻刑化”以及“保护人权”思想的传播,一批刑法学者主张废除毒品犯罪的死刑,用监禁和财产刑等手段取代死刑,但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放纵这类犯罪。本文旨在从毒品犯罪的成因、危害以及刑罚的角度,印证毒品犯罪保留死刑制度的必要性,在保留毒品犯罪死刑的基础上少用、慎用死刑才能最大限度的打击毒品犯罪,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

  • 标签: 毒品犯罪 死刑 保留 慎用
  • 简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毒品犯罪相较于传统毒品犯罪犯罪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即毒品犯罪网络中心由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以及毒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犯罪手段更加复杂隐蔽,面对新变化我国禁毒相关部门应对不力问题愈发凸显。虚拟空间涉毒信息的异动是发现互联网毒品犯罪线索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线索的假设分析、数据碰撞分析、关联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信息扩源,以点带面实现对互联网毒品犯罪的打击。在互联网毒品犯罪分析思维和分析方法的支撑下,从国家宏观层面提出打击互联网毒品犯罪具体的应对策略,以实现对互联网毒品犯罪的全面防控和精准打击。

  • 标签: “互联网+”时代 毒品犯罪 侦查意识 防控策略
  • 简介:通过疾病模式和创伤模式来探讨一名有自杀倾向学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危机干预方式能否得到完善,强戒所内医生的疾病诊断和医治能力、心理咨询团队的建设以及和专科医院的联动沟通机制都非常重要。

  • 标签: 新型毒品 戒毒 心理干预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的毒品问题仍然严重。北京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毒品治理工作,在三年内迅速、集中和较为彻底地清除了为害百年的鸦片烟毒。人民政府政治廉洁、组织高效,查禁政策宽严相济、行之有效,宣传动员广泛深入、全民禁毒,是北京市毒品治理成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北京市 毒品治理
  • 简介:禁毒工作,预防为主。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对青少年开展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成为了毒品预防教育的新课题。本文针对我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网络预防教育课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以及发挥传统预防教育的优势构建“互联网+”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模式。

  • 标签: “互联网+” 青少年毒品预防 教育模式
  • 简介:对既是欠发达地区又是涉毒重点地区的陆丰来说,借强势整治的契机推进产业发展与民生建设,方是破除反反复复“捞偏门、走邪路”问题的治本之策,

  • 标签: 天堂 毒品 广东 欠发达地区 民生建设 产业发展
  • 简介:毒品犯罪案件侦办中,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现场第一时间进行突击审讯是为案件打开局面的重要一步,这既是打开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的第一步,也是诉讼程序中需要收集的重要证据。本文试从法律视角研究毒品犯罪案件的现场突击审讯,切合当前以庭审为中心的侦查策略,从程序意识、证据意识等层面对突击审讯进行法律层面的讨论,对如何合法有效地进行现场突击审讯,如何将突击审讯成果固定为庭审证据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 标签: 毒品犯罪案件现场 法律 突审
  • 简介:《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关于毒品再犯的规定能否适用于未成年人,这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存在较大的争议.对此,首先应明确《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规定之性质应属毒品再犯,再结合分析刑法总则与分则之间的协调关系、《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规定之立法目的以及对未成年人从宽处理的刑事政策,合理解读《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规定之内涵,明确未成年人不应构成毒品再犯.

  • 标签: 毒品犯罪 毒品再犯 累犯 未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毒品过量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救治的57例毒品过量昏迷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57例患者经急救护理均好转。结论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是毒品过量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毒品过量 昏迷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毒品成瘾问题在中国日益严重化,吸毒人员低龄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戒毒需要戒断的不只是生理性依赖,更是“心瘾”。认知手段是干预毒品成瘾、帮助吸毒人员摆脱“心瘾”的有效手段之一,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内观疗法、内隐认知干预等。然而,很多认知疗法都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与中国人人文化传统和认知结构更加匹配的操作模式,未来的实证研究应该关注本土文化的作用。

  • 标签: 物质依赖 毒品成瘾 认知改变
  • 简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食合成毒品及吸食传统毒品的研究对戒毒的态度、决心,为禁毒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无论男女只要集中在15—48岁,混合吸食多种毒品情况严重,复吸率高,对合成毒品危害认识不足。

  • 标签: 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 合成毒品 滥用
  • 简介:司法认知是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凡是属于司法认知范围内的事项,可由法官直接予以认定。较其他刑事案件而言,毒品犯罪案件查证较为困难,线索和证据也较为分散,在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司法认知来辅助犯罪的证明。司法认知在一些毒品犯罪案件的主观、客观认定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以间接相关证据的形态支持或削弱证据链的闭合。但是,司法认知并非完全准确,需结合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建立其与证据性事实间的逻辑联系,才能得出正确的推断性事实。

  • 标签: 司法认知 毒品犯罪 主观认定 客观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