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利钠(NT-pro-BNP)在评估颅脑创伤(TBI)严重程度及颅内压(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63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受伤机制、颅内压数值、总住院天数、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创伤组(GCS13-15,n=14),中度颅脑创伤组(GCS9-12,n=24),重度颅脑创伤组(GCS3-8,n=25)三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重度颅脑创伤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创伤组及中度颅脑创伤组(F=12.590,P〈0.01)。同ICP控制组(n=15)249.3pg/ml±103.8pg/ml及未行ICP监测组(n=40)221.9pg/ml±142.7pg/ml相比,ICP增高组(n=5)NT-pro-BNP血浆浓度520.2pg/ml±153.5pg/ml可出现显著增高(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GCS评分及ICU住院天数存在相关性。结论颅脑创伤早期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其伤后颅内压控制难度越大。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创伤严重程度及颅内压增高程度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有助于及早预判颅内压增高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干预。

  • 标签: 颅脑创伤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评价氨基末端-B型(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II组、III组、IV组,同时选取同期入住我院的60例无心力衰竭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所有入选对象NT-proBNP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所有患者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NT-proBNP水平随着NHYA心功能分级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经有效治疗后II组、III组、IV组患者NT-proBNP水平逐渐降低,心功能评级也不断下降(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客观反映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对于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病情分级以及预后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心力衰竭 NHYA心功能分级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N-末端(NT.proBNP)水平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复律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50例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接受静脉滴注胺碘酮复律治疗,根据复律结果分为复律组(100例)和未复律组(50例),观察两组复律前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患者被分为脑梗死组(20例)和无脑梗死组(130例),比较两组发病前后的NT-proBNP水平。结果:服药后48h内100例(66.67%)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与复律比较,复律组复律后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967.04±366.16)pg/ml比(496.21±142.54)pg/m1],且显著低于未复律组(996.76±351.28)pg/ml,P均〈0.01]。脑梗死组中,与小面积脑梗死组比较,中,大面积梗死组NT—proBNP水平[(784.21±231.26)pg/ml比(1983.24±32.96)pg/ml,(3562.19±1468.32)pg/m1]显著升高,P均〈0.05或〈0.01。结论:入院时NT—proBNP水平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药物复律效果具有预测价值。NT-proBNP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急性脑梗死后NT-proBNP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预后越差。

  • 标签: 房颤 利钠肽 脑梗死 胺碘酮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及氨基末端(M-terminalpro-Btype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在评价慢性肾衰竭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20例,测定患者血清肌酐、BNP、NT-proBNP浓度,按照我国改良的肾脏病膳食改善试验(modificationofdietinrenaldisease,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依据2003版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KidneyDiseaseOutcomesQualityInitiative,K/DOOI)指南标准将120例患者分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3、4、5(未透析)期三组进行比较;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NYHAⅠ、Ⅱ、Ⅲ、Ⅳ四组进行比较。比较同一肾功能水平下不同心功能水平患者BNP及NT-proBNP的浓度差异,同一心功能水平下不同肾功能水平患者BNP及NT-proBNP的浓度差异。结果同一肾功能分期血BNP及NT-proBNP浓度随着NYHA分级升高逐渐升高,各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同一NYHA分级、不同CKD分期BN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NYHA分级,NYHAⅠ、Ⅱ、Ⅲ级时CKD4期与CKD3期的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5期与CKD4期、CKD3期比较NT-proBNP浓度显著升高(P〈0.05);NYHAIV级时,NT-proBNP浓度在CKD3期、4期、5期的浓度分别为(25540.00±4537.30)μg/L、(25820.00±3636.18)μg/L、(26208.00±3920.68)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可作为CKD3、CKD4及CKD5(未透析)期患者判断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NT-proBNP受肾功能影响较大,对CKD3及CKD4期患者在考虑肾功能的前提下可评价心功能状态,但对于CKD5期患者不建议使用。

  • 标签: 脑钠肽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慢性肾衰竭 心功能不全
  • 简介:目的观察血氨基末端(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了58例发病24h以内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病例既往均无明显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于入院即刻、24h及1周测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1年的病死率、心血管事件住院率及心力衰竭住院率,并于1年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NT-proBNP峰值均高于正常,高峰见于入院24h。一年随访中病死率、所有心血管事件住院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分别为6.9%、20.7%和13.8%。死亡病例、所有心血管事件住院病例和因心力衰竭住院病例研究入组时的NT-proBNP峰值均高于其余病例。发生心血管事件病例研究入组时的HS-CRP峰值也高于其余病例,但仅在死亡病例中有统计学意义。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研究入组时的血NT-proBNP峰值与1年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r=0.383,P=0.003)及左室舒张末期直径(r=0.280,P=0.035)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高NT-proBN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再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并且与远期心力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心肌梗死 利钠肽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患者氨基末端和肌钙蛋白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氨基末端和肌钙蛋白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高敏肌钙蛋白、氨基末端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高敏肌钙蛋白、氨基末端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高敏肌钙蛋白、氨基末端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再次入院率与病死率分别为21.82%、5.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氨基末端和肌钙蛋白T有利于指导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肌钙蛋白T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N末端(NT-proBN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06例,根据造影结果区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52例)、多支病变组(67例),正常组(33例);根据临床症状区分AMI组(45例),UAP组(91例),SAP组(43例),正常组(27例);测定血浆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严重程度。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组[(2.94±0.24)比(2.74±0.15)比(2.28±0.22)比(2.18±0.69),P〈0.01或〈0.053;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病变组L(2.44±0.38)比(2.69土0.34)比(2.98±0.28)比(2.07±0.43),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水平呈正相关(在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r分别为0.51,0.67,0.73,P均〈0.05)。结论:N末端浓度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利钠肽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末端(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预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非干预性前瞻性研究,根据是否发生BP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BPD组根据BPD严重程度再分为轻、中、重度组,检测各组患儿生后第14、21、28、35、42、49天血浆NTproBNP水平,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各组患儿NTproBNP水平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儿不同时间点NTproBNP水平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90例,BPD组36例,轻、中、重度分别为18、13、5例,非BPD组154例。BPD组胎龄、出生体重和5 min Apgar评分低于非BPD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动脉导管未闭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高于非BPD组,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时间长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2、49天BPD组与非BPD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BPD组NTproBNP水平均高于非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BPD组第14天NTproBNP水平最高。不同程度BPD患儿NTproBNP水平比较,第28天轻、中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均为BPD严重程度重组NTproBNP水平高于严重程度轻组(P<0.001)。BPD患儿生后第14天NTproBNP值为982 pg/ml是最佳诊断参考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7(95%CI 0.831~0.983)。结论发生BPD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NTproBNP显著升高,且BPD程度越重,NTproBNP水平越高,NTproBNP对预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BPD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与血氨基末端(NT-proBNP)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MHD 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观察期内实验室检查及透析相关资料。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贫血指标与透析相关指标、血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MHD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60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63.11±11.35)岁,男79例(49.4%),女81例(50.6%)。患者透析龄(118.01±82.32)个月,血红蛋白(110.09±13.48)g/L,NT-proBNP水平中位数为3 985 ng/L。贫血组73例(45.6%),非贫血组87例(54.4%),贫血组血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贫血组(t=-3.714,P<0.001)。MH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每周透析时间(r=0.228)和血白蛋白(r=0.349)呈正相关,与血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r=-0.318);血细胞比容与每周透析时间(r=0.283)、血清钙(r=0.317)、血磷(r=0.264)、白蛋白(r=0.513)呈正相关(均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白蛋白、高NT-proBNP水平是MHD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NT-proBNP水平升高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相关,低血白蛋白、高NT-proBNP是MHD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提示肾性贫血的治疗需要考虑改善营养不良和高容量等因素。

  • 标签: 肾透析 利钠肽,脑 贫血
  • 简介: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氨基末端利钠(NT-pro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2例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组55例,重症组47例,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行血浆NT-proBNP及NE检测,重症组患儿进入恢复期后复查。结果普通组患儿血浆NT-proBNP及NE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症组患儿血浆NT-proBNP及NE较普通组及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重症HFMD患儿进入恢复期后血浆NT-proBNP、NE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浆NT-proBNP、NE水平可作为重症HFMD早期识别和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 标签: 手足口病 脑利钠肽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采用血清氨基末端体检测对早期预警的临床价值与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危重手足口病患儿41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普通手足口病患儿41例作为参照组,对上述患儿均行血清氨基末端(NT-proBNP)检验,对比2组相关指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清氨基末端、空腹血糖及白细胞指标均高于参照组,实验组心功能Ⅲ~Ⅳ级比例(36.59%)明显高于参照组(2.44%),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血清氨基末端体检验,能够在疾病早期加以准确判断,从而避免疾病恶化,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手足口病 儿童 危重型 早期预警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NT-proBN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I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0例,按NT-proBNP水平的四分位分为4组:Q1组75例(NT-proBNP〈450ng/L)、Q2组75例(NT-proBNP450~900ng/L)、Q3组75例(NT-proBNP901~1800ng/L)、Q4组75例(NT-proBNP〉1800ng/L)。PCI手术前后分别测NT-proBNP等。采用ROC曲线及logistic分析NT-proBNP与CIN的关系。结果Q1、Q2、Q3及Q4组发生CIN分别为3例(4.0%)、8例(10.7%)、12例(16.0%)和19例(25.3%),4组CIN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组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vs4.0%vs6.7%vs14.7%,P=0.000)。NT-proBNP预测CIN的ROC曲线下面积0.701,其界值为1277.5ng/L时,预测CIN的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62.8%;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NT-proBNP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95%CI:1.2~6.4,P=0.008)。结论术前血浆NT-proBN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行PCI后CIN密切相关,且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利钠肽 冠心病 支架 ROC曲线 肾小球滤过率 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特征,研究氨基末端利钠(NT-proBNP)改变的临床意义,为今后VMC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儿童医院2006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235例VM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发病性别、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前驱感染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包括ECG和HOLTER检查、心肌酶检查、胸片和心脏彩超检查、病毒抗体检测、cTnI、cTnT、CRP、NT-proBNP检查)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小儿VMC以婴幼儿和夏季多发;常伴呼吸道感染史;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氨基末端利钠(NT-proBNP)阳性93例,检出率为39.6%。结论NT-proBNP阳性检出率高支持VMC诊断,可将NT-proBNP作为协助诊断小儿VMC的特异性检查。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清氨基末端(NT-BNP)联合肌钙蛋白I(cTnI)检测对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早期识别的意义。方法:我院儿科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确诊患儿以及同期入院健康体检健康儿童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根据有无冠脉病变分为冠脉病变组(30例)和无冠脉病变组(30例),同期入院行健康体检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儿临床诊疗效果。结果:冠脉病变组患儿NT-BNP、cTnI均依次大于无冠脉病变组、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结合NT-BNP与cTnI检测结果可为冠脉损伤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依据,同时NT-BNP与cTnI检测结果的变化可反映患儿病情变化。

  • 标签: NT-BNP cTnI 川崎病 冠脉损伤早期识别
  • 简介:目的探讨(BNP)和氨基末端(NT-proBNP)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7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无心力衰竭组和心衰组;3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血浆BNP和NT-proBNP浓度。同时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EDDI)、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衰组血浆BNP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衰组(均P〈0.01);无心衰组血浆BNP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心衰组血浆LogBNP和LogNT-proBNP水平与LVEF均呈负相关(r=-0.64,-0.67,均P〈0.01);二者水平与LVEDDI均呈正相关(r=0.58,0.76,均P〈0.01)。无心衰组血浆LogBNP和LogNT-proBNP水平与LVEF均无明显相关性;血浆LogNT-proBNP水平与LVEDDI呈正相关(r=0.35,P〈0.05)。分别以BNP≥149.8pg/mL,NT-proBNP≥820.1pg/mL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阈值,二者的敏感度分别为87.0%,91.3%,特异度分别为91.7%,97.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5,0.987。结论BNP和NT-proBNP均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功能的评估,并可用于该类患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BNP比较,NT-proBNP诊断心衰的价值更高。

  • 标签: 脑钠肽 氨基末端脑钠肽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BigET-1)和氨基末端(NT-proBN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CHF患者分为轻度组与重度组.轻度组为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的42例CHF患者,重度组为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48例CHF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BigET-1和NT-proBNP水平,并分析二者关系;彩色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实验室指标与左心室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血浆BigET-1与NT-proBNP含量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0.58)fmol/ml比(1.08±0.35)fmol/ml,P<0.01,(2885.2±1299.2)fmol/ml比(1165.8±333.2)fmol/ml,P<0.01].重度组血浆BigET-1含量与LVEF、LVEDD、LVESD密切相关(r分别为-0.740、0.655和0.740,P均<0.01);NT-proBNP含量与LVEF、LVEDD、LEVSD有良好相关性(r分别为-0.670、0.654、0.709,P均<0.01);血浆BigET-1与NT-proBNP也密切相关(r=0.752,P<0.01).结论BigET-1和NT-proBNP可能参与了心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快速检测BigET-1和NT-proBNP对CHF的实验室诊断、心功能评估、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心力衰竭 大内皮素-1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 简介:目的探讨N末端(NT-proBNP)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容量负荷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20例MHD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血压控制不良组(72例)和血压控制良好组(48例)。检测透析前后NT—proBNP水平,记录患者心胸比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肿指数、低血容量发生次数、超滤量并比较,分析NT-proBNP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压控制不良组的收缩压、舒张压、透析NT.proBNP、心胸比例、LVMI、水肿指数、低血容量发生次数分另U为(159.7±18.2)mmHg(1mmHg=0.133kPa)、(95.3±14.8)mmHg、(11837.13±1374.26)ng/L、0.61±0.12、(174.364±21.35)g/m2、2.93±1.72、12例次,周,血压控制良好组分别为(131.64±17.3)mmHg、(86.54-13.2)mmHg、(7649.54±1106.18)ng/L、0.52±0.11、(151.83±18.94)g/m^2、1.02±1.48、26例次/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透析前后NT-proBNP的差值与超滤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透析NT-proBNP与收缩压、舒张压、心胸比例、LVMI、水肿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而与低血容量发生次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MHD患者NT-proBNP水平与血压、心胸比例、水肿指数、低血容量发生次数、超滤量密切相关,通过检测NT—proBNP水平可更好地评估患者透析中血容量的变化,及时调整透析处方,保证透析的充分件.对提高MHD患者牛存质量具有首要意义。

  • 标签: 肾透析 血容量不足 水肿 N末端脑钠肽前体 容量负荷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NT-proBNP)水平在小儿肺炎合并呼吸困难类型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396例小儿肺炎中确诊为心源性呼吸困难40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39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均进行血清NT-proBNP检测,观察3组血清NT-proBNP水平,分析心源性呼吸困难患儿血NT-pro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间的相关性。结果小儿肺炎合并心源性呼吸困难组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儿血清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697,P〈0.05)。结论NT-proBNP可作为鉴别小儿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客观指标,其方法简单、迅速。

  • 标签: 肺炎 N末端脑钠肽前体 呼吸困难 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