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元明易代虽以统治族群变更为表征,却催生了大批汉族遗民。本文通过勾稽诗文集中的零散史料,归纳北投廷、遁迹僧道、力绝征辟、拒奉明廷正朔等几种汉族遗民常见的行为方式,以展示这一群体的整体样貌。遗民的广泛存在,致使朱明新政权面临政治合法性困境。明初许多重要史事的缘起,诸如修纂官史曲讳季史事、制定酷法强制士人出仕、整肃民间礼俗等,均须在这一背景下才可得到恰当的解释。

  • 标签: 元明之际 汉族元遗民 “君臣大义” “华夷之辨” 政治合法性
  • 简介:遗民是一个时代与政权更替相伴而生的群体。金元都是北方民族统治王朝,金元之际的金遗民处于两个北方民族政权交替之际,而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与其他时代具有不同的特性,北方民族政权治下的汉人士大夫和各北方民族士大夫逐渐统一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下,该时期的遗民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个性,不再束缚于“华夷之防”的藩篱之内,彻底打破以“种族”区别政权的界限,以更加务实的“有道则见”的观点看待异族王朝,金治下的各行政区域内遗民表现不尽相同,具有师承、父子等关系的人选择也迥然各异,此即为文章研究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对比前人对突出人物,如元好问、郝经、耶律楚材等人的研究,尝试得出新见解。

  • 标签: 遗民 地域文化 科举 民族融合
  • 简介:作为王朝的忠诚遗民,戴良尤为崇仰陶渊明的"忠义"气节,他于明初专门创作51首和陶诗,完全依照陶诗原韵原字,进行追和。或者刻意效仿,与陶诗原意相合;或者与陶诗原意相似又非似;或者仅步原韵,而与陶诗原意并不相关。戴良借咏陶和陶,主要表达个人羁旅思归、固穷安贫与忧时伤生的思想感情,诗风于平淡自然中更见悲凉慷慨之气。

  • 标签: 元遗民 戴良 和陶诗
  • 简介:钱选(约1239-1322年)字舜举,号玉潭,别号雷川翁、习懒翁、清腥老人等,浙江湖州人。南宋景定年间乡贡进士,工诗善书画,擅长人物、花鸟、蔬果、山水。钱选是“吴兴八俊”中惟一没有出仕元朝的一位遗民画家,他的爱国思想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却仍然受到

  • 标签: 钱舜举 绘画艺术 艺术风格 人格修养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3-04
  • 简介:顾炎武的15题悼友诗中,悼友诗作为顾炎武的,顾炎武以这句诗概括了他作为遗民的决心

  • 标签: 遗民世界
  • 简介:辛亥革命以后,清遗老遍布各地,以月泉吟社、复社、几社为效法对象,结社吟咏,以寓其故国之思。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往往成为清遗民的麇集之地,因而这些地区的遗民诗社和词社也较多。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国时期行世的各类杂志、别集以及若干稿本,可考证出清遗民诗词社58个。其中,上海13个,北京26个,天津5个,其他省市13个。这也反映了相比于古代社会,民国时的租界城市、政治中心成为了遗民群体新的避居之地。

  • 标签: 清遗民 遗老 诗社 词社 上海 北京
  • 简介:<正>1关于北大红楼的描写,知堂的回想录影响最大,张中行次之。后来邓云乡等人的文字似乎都没有两人形成规模。知堂看人看物,是亲历者的眼光,似乎没有圣物。张中行就不同了,对自己的母校有深的眷恋之情,前辈的一切也被高贵化了。我一直认为后人对北大的描写有点圣化了,那原因实在是因为后来的教育问题,对比之下老北大让人不胜神往之。《负暄琐话》有专门的文章讨论红楼的风气,其实是对作者写作时期的社

  • 标签: 张中行 老北大 北大红楼 邓云 眷恋之情 胡适之
  • 简介:南宋遗民词人群体的悲剧性生命体验,使借酒消愁、诗酒玩世,成了他们隐居生活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的词作,也因此而在唐宋词史上显示出了一种朝气和春意,一种常驻的醉意,从而给唐宋词的审美特征注入了新质。

  • 标签: 南宋遗民词 审美特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07
  • 简介:[35]顾炎武已经看到了遗民的,顾炎武以这句诗概括了他作为遗民的决心,1998.p1.  [22][23][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21·书法诗格)[M].石家庄

  • 标签: 遗民世界
  • 简介:时期的中国,疆域宽广、民族结构复杂。蒙古帝国在中国这一时代的历史运动,引起了亚欧民族的大批东迁。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纷繁的族群——色目人。“色目”,即“各色名目”的意思。在元代的政治制度中,有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尤为特别的制度,即四等人制。四等人制中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都是复杂的群体,并且其中色目人的复杂程度最甚。色目人一般包含回回人、钦察人、康里人、畏兀人、唐兀人等。

  • 标签: 色目人 元代 中国古代历史 遗民 民族结构 政治制度
  • 简介:丁耀亢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学界通常根据丁耀亢在《续金瓶梅》中对金兵的描绘、辞官、主动放弃出仕的机会、联合地主武装抗击李自成和清军等多方面的表现,认为丁耀亢是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遗民。本文将依据丁耀亢在明清易鼎之际记载亲身经历的《航海出劫始末》、《从军录事》、《乱后忍辱叹》、《族谱叙》等文献,从丁氏家族传统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和思想传承,分析丁耀亢在明清之际的行为,认为丁耀亢是以保命治生为主的地主文人,并没有多少遗民意识。他对明朝的怀念更多是对自己殷实富贵青少年时光的怀念。

  • 标签: 丁耀亢 遗民 地主文人 美好时光
  • 简介:黄宗羲认为,作为遗民的士人,其“节”“只在穷饿”,“抱道不仕”而“止于不仕”异朝,这与为故国尽死节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决意一死、不顾其他并非唯一选择。傲活人世,竭力著述,不仅从制度设计上“条具为治大法”,而且从更深的层面提出学统重建的观念,弘扬学术真精神,激发士人学术承担意识,提倡经世的豪杰理想人格与“知行合一”式之实践伦理,是他极力守持的“遗民之正”。由此出发,他批评了晚明以来士人逃禅等风气。

  • 标签: 黄宗羲 遗民 中道观 明清之际
  • 简介:清初遗民诗人持守“夷夏大防”的儒家观念,存道救亡,在社稷倾颓异族入侵之时,悲慨愤激,效一己之力奋勇抗争,对抗清兵之入侵与征服,牺牲生命而在所不惜;国亡之后不忘国仇家恨,愤于异族压迫之酷烈,哀民生之多艰,多有秘密奔走,积极参与抗清运动,以图恢复,相与砥砺志节,坚持操守,坚持民族气节;在奔走无力、复国无望后选择了无奈退隐、老于布衣,著书立说,以图民族精神之不亡、民族文化之保存,以待终有一日,河山重归,日月重明。他们以诗描写明末清初的动荡局面和抗清战争,称颂抗清英雄遗民节士,表现了国家沦亡之痛、生灵涂炭之悲、江山易代之恨,复国之志、亡国之悲、故国之思、忧民之情、悯世之心都见于诗中,而在这些情感背后是遗民诗人坚定的民族立场。

  • 标签: 遗民诗 民族立场 抗清斗争 复国之志
  • 简介:每回下苏州,便想起郁达夫《苏州烟雨记》中的那些话:目在都市的沉浊的空气中栖息的裸虫!

  • 标签: 章太炎 遗民 支那 郁达夫 苏州
  • 简介:本文从文学史角度出发,以题材主旨为划分依据,在清初具有遗民情结的小说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希望借助小说这种叙事文学在全面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的文体优势,从新的角度切入,更为深刻地探讨清初遗民文化折射出的特定时代的观念意识、社会心理等问题。

  • 标签: 清初 遗民情结 小说
  • 简介:汉族占我国总人口的94%,有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在战国时,七雄兼并,共称"诸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民族,

  • 标签: 汉族 春秋战国 夏商周三代 公元前 秦始皇 华夏
  • 简介:本文以辛亥革命后,以沈曾植、郑孝胥、陈三立、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前清人物"为研究对象,关注其遗民"生存"与"心态",在民国初年上海的展开。前二小节"避居海上"与"独上高楼",将此时遗民于上海的生存从"面"上铺开。"遗民"以自家的"独上高楼",在摩登"洋场"辟出了一个另类的隐逸空间。第三节"由’山林’入’城市’",探讨隐逸地由"山林"到"现代都市"的改变对"遗民"之自我想象与表达的影响。借助于"十里洋场"中的"独上高楼",民初上海遗民这一特殊群体,在"现代中国"一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在现实与文本的双重领地,铺陈了一段独特的"都市遗民想象"。

  • 标签: 遗民 十里洋场 独上高楼 遗逸传统
  • 简介:海州云台山中的偕隐洞、会隐庵,是明朝遗民刘文照负其祖母逃归东海、隐居其中的遗迹.刘文照的祖母是崇祯皇帝的外祖母,崇祯皇帝的生母刘太后是海州人.刘太后之大弟刘效祖,其子为刘文炳;次弟刘继祖,其子为刘文辉、刘文照.李自成起义军陷北京,刘文炳等均自尽,唯有刘文照负其祖母逃回海州故里隐居,成为海州地区的明朝遗民.

  • 标签: 海州 明朝 遗民 刘文照 刘太后 刘效祖
  • 简介:《尚书》中揭示的“殷鉴”观念为咏史怀古的文学提供了生成的文化土壤,封建统治者施于民众言说权利方面的苛政则是咏史怀古的文学生成的现实依据,而陵谷迁变之初的言语禁忌更是直接催生了遗民们那以咏史怀古的方式来抒怀的文学表达策略。在异族治下的宋遗民词人,承袭并发展了前人咏史怀古的文学表达方式,常常以陈述历史的方式来隐喻现实,借咏歌前人的方式来表述自我,且他们的这种言说方式带有明显的“遗民性”。

  • 标签: 宋朝 遗民 咏史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