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  又称,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前后碑书风一致,皆出自一人之手.此碑与、并称孔庙三大名碑.清万经在中评其"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之右".清孙承泽在中评:"字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世楷模,汉石最佳者也."……

  • 标签: 史晨碑 汉隶逸品 逸品史晨
  • 简介:小朋友们,大家好!这一节,我给大家讲汉隶。“汉隶”又称“八分”,是从汉代开始流行的一种书体。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秦皇帝为了统一

  • 标签:
  • 简介:以品目评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批评的一大特色。它的产生与魏晋时的人物品评有极大的关系。画史上,逸、神、妙、能四品品目的形成是在宋。在由品人之目,到衡艺之标准的转换中.自然包含了以人论画,以画论人的思想观念。也经历了由人画兼评到单纯品评绘画的发展。在艺术思想、作品批评中.品目的标准、内涵及其概念的厘定.是我们理解、认识前人画学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

  • 标签: 绘画 品目 中国 评画
  • 简介:"能品、精品、神品、逸品"中国文人对绘画作品的最高评价是逸品,画竹不拘泥于酷似竹,逸笔草草,但写胸中逸气,别人认为是麻是芦也毫不介意。逸,放逸也,其含义当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迁就世俗,一味强调个性,强调自我感情的抒发。我并不认为逸笔草草便是至高无上的逸品标志,其间往往由于绘画表现力的贫乏,比如词不达意,主观的高雅情致并未能真正获得观众的共鸣,因之逸品

  • 标签: 逸品 富贵不能淫 中国文人 绘画表现 绘画作品 自我感
  • 简介:中国古代因选官而有人物评议,人物评议的批评方法和标准也逐渐应用于艺术作品的品评之中.仿照人物品藻的方式评论名家书法,较早的是梁武帝时袁昂的.书论史上,初唐李嗣真最早标举"逸品"说.张怀瓘则标举"神品"说."逸品""神品"分别是道家、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在书法作品品藻上的投射,对后世书论、画论影响深远.

  • 标签: "逸品" "神品"
  • 简介:文章通过介绍中国古代书画审美中最高标准“逸品”的渊源及提出的过程,来分析“逸品”的审美标准在中国绘画鼎盛期---唐宋时期的绘画审美表现特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古典绘画中“逸品”审美的认识,来提高当代书画界定中的高层次审美认识,解决当今书画创作中唯技法为上的浅层次弊病,更可通过中国绘画评定标准长远模式的“逸、神、妙、能”,来为当代书画创作提供-脉相承的传统理论依据.

  • 标签: 逸品 渊源 文气 文人画 意气
  • 简介:武艺,196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5年至198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199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卢沉教授,获硕士学位,1993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 标签: 武艺 中央美术学院 逸品 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 长春市
  • 简介:1.古隶的末笔向下、向左下、向右下加长、加重,是隶字波磔的滥觞。古隶具有波磔滥觞的字,仅局限于十余个字,另有与这十余个字有共同或相类的部分或笔画的为数极少的字中。从秦代起,文字隶变,一直到汉武帝时大致如此,并不断发展。2.波磔滥觞,是由文字本身的笔画位置和人的生理本能和书写笔势所决定。3.“准波磔”的变化具有“运动势”的美感,引导书写者有意识地追求,并通过约定俗成而世代相传。4.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美的、作为主体笔画的“长横”,是汉隶成熟形态的主要标志。文字书写的美饰,是汉隶成熟的主要动因。

  • 标签: 汉代 隶书 成熟形态 笔画位置 书写笔势 书法
  • 简介:八、转折之法通常我们所说的转折,其实在书法的用笔中是两层含义:转与折。以大篆为主的篆书,其横、竖两个笔画的交接处,通常是转,如《石鼓文》(图8—1)。到了隶书,不仅延续了转,而且频频出现折,转与折并用。隶书之后的楷书,也同样是转与折并用。转折笔画,有的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是转,或者是折,有的则转中有折、折中有转,并不明显。转折的这些变化,从笔法的角度来说,是对书法笔法的丰富。就转折来看秀逸一路隶书,它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

  • 标签: 曹全碑 礼器碑 孔宙 多宝塔碑 图图 转笔
  • 简介:《礼器碑》原是为记述鲁相韩敕于永寿二年(公元156)修饰孔庙、制造礼器而立的。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霜月立。此碑字完整,是研究汉隶艺术的绝好资料,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首见记载,宋代至今著录最多。《礼器碑》最早拓本,碑文内第十行“绝思”二字间,石泐痕未连及字画,早年仅见三本,一为罗振玉旧藏,一为沈仲复鲽砚庐藏本,一为赵之谦跋本。一九八七年又于上海古籍书店发现一本,为张静江家旧藏。四本中以沈仲复藏本最精最早,该本“绝思”二字间石泐痕仅如指尖大小。其余各本拓时稍晚。

  • 标签: 礼器 汉隶 极品 《水经注》 张静江 赵之谦
  • 简介: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一种抒情寓意的艺术。纵观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书法艺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今天我们在书法创作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我们前人也曾经遇到,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度过难关的途径和方法,他们成功了,他们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 标签: 书法创新 中国书法史 汉隶 传统艺术 书法艺术 书法创作
  • 简介:汉代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汉镜、汉隶的美学内涵是汉代思想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上的内在体现。汉镜的世界、汉隶的线条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儒”与“道”的沟通与融合。汉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体现汉代人的阴阳五行观念和人生观。汉隶“水平线条”的稳重,表达了汉代人希望富足和乐地在人世中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汉隶的水平线条,不仅是书法里的线条也是汉代人日积月累的共同心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

  • 标签: 汉代思想 汉镜 汉隶 美学内涵 儒与道
  • 简介:自隶书的出现起,书法正式告别了古文字时代,开启了今文字的发展历程。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云:"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可谓识见卓远,一语中的。汉隶上通三代,同启草、行,萌衍楷式。

  • 标签: 汉隶 《广艺舟双楫》 人体 古文字 今文字 康有为
  • 简介:“诗画同源”说在中国有着与西方不同的产生和存在背景。中国古典艺术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在抒情美学特征下,诗与画成了传统知识分子体验宇宙人生,抒发内心感受的手段。在共同的审美意象的塑造和表现中,中国古典艺术达到了至境,在诗为化境,于画是逸品。两者情感和技巧上是相通的,诗与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与一致性,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的不同。

  • 标签: 诗画同源 抒情美学 审美意象
  • 简介:分部在汉中褒谷石门隧道内壁及其南北山崖间的摩崖石刻,统称石门摩崖石刻。其中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世称“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这十三品有很高的价值。在国内当代有不少书法家题词,赞誉十三品是“国之瑰宝”,十三品陈列馆为“书法宝库”。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参观了十三品之后,在题词中写

  • 标签: 褒谷 摩崖石刻 书刻 三品 开通褒斜道刻石 启功先生
  • 简介:春秋战国及至秦汉两朝,是我国文字史、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我国文字完成了由形象向抽象的转变,进入了今文字时代;书法也开始自觉,一个最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隶书最终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字体,取代了篆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对于汉隶的源和流、亦即“隶变”和汉隶流变问题,却存在着一些狭隘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书坛上的一件撼事,也使

  • 标签: 隶变 隶书 汉隶 流变 春秋战国 探略
  • 简介:  编者按:  在中国悠久的汉字艺术学习过程中,等等无疑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本刊新设此栏,旨在给学习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有法可取的平台.……

  • 标签: 增广汉 广汉隶 异歌新
  • 简介:马书林先生:1956年9月生于沈阳。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98年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兼附中校长、辽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20j4年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第十届至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标签: 中国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鲁迅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