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河洛大鼓是洛阳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从20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于2006年5月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洛大鼓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工作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取得较大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与传承的专职人员缺乏,政府职员保护意识狭隘和资金缺乏等。为此,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专业团队建设、抓紧对曲目进行抢救性挖掘和加强广泛宣传等。

  • 标签: 河洛大鼓 保护 传承
  • 简介:摘要: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来源于社会”。而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后这种现象也变得更加严重了,现代交通、传媒迅速发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给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洛大鼓已不是唯一娱乐方式,因此河洛大鼓市场越来越小。本文从河洛大鼓这一具体音乐表现入手研究河洛的民族及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讨它所包含的地域性价值。

  • 标签:
  • 简介:我国的区域文化是随着氏族宗法制度的消灭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河洛文化不是一般上的地域文化,它远远高于地域文化,因为夏、商、周三代的都城绝大部分在河洛之间,它应该是中心文化,对全国的地域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我是研究方言学与民俗学的,我认为南方的闽方言、赣方言、粤方言都是古代中原官话传播到南方,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相融合而形成的。现在的中原方言与现在的闽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关系,不是母子关系,因为它们的根都是古代中原官话。古代中原官话是源,现代各方言都是流。那么,对我国的地域文化是否也可以如此分析、认识?

  • 标签: 河洛文化 地域文化 中原官话 洛学 春秋战国时期 少数民族语言
  • 简介:木板大鼓,即沧州木板大鼓,流行于河北省沧州县、黄骅县等地农村,又名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大鼓考其源头均提到了木板大鼓

  • 标签: 京韵大鼓 木板 河北省 弦子 西河
  • 简介:历次入闽的河洛人,大部分聚居在彰州、泉州、厦门等地区,所以台湾人称闽南迁居台湾而祖籍在河洛的人为“河洛人”或“河洛郎”。实际上,居住在中原河洛地区的人却很少自称为“河洛人”,“河洛人”是由台湾传回来的称谓。福建厦门大学著名方言专家黄典诚教授曾发表过一...

  • 标签: 河洛文化 闽南话 河洛人 台湾文化 地方方言 闽台
  • 简介:在广泛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东北大鼓黄金时期的盛况,认为随着演出市场的不断繁荣,奉天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演员,其中女演员占据了大半,她们为东北大鼓在曲坛地位的确立及曲种的繁荣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 标签: 东北大鼓 兴盛 女大鼓
  • 简介:从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归宜不久的1996年2月,我应安庆市郊区文化局的邀请,参加该局组织的民间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安庆民间说唱艺术调查与研究活动,利用业余时间担任该局搜集的民间说唱录音资料分析与整理工作.2001年6月,该局隆重推出代表这一科研成果的两部作品--黄梅大鼓与,我应聘担任黄梅大鼓声乐艺术设计并获首演权.

  • 标签: 黄梅大鼓
  • 简介:胶东大鼓,产生流传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各县,因系盲艺人创始并演唱流传,起初便叫"盲人调"。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亦用书鼓、三弦,与其他鼓类形式相同,故亦称"大鼓"。起初流行何地则冠以该地名称,如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直到1949年9月,梁前光在青岛大众游艺社演唱时,胶东文化协会根据这一曲种流行地域,语言特色,定名为胶东大鼓。"盲人调"与本省其他地区之"瞎腔"有不少相似之处。早期演唱"盲人调"的艺人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其后有乾隆五十二年(1987)莱阳的徐尚厚;道光十八年(1833)福山的刘行有;

  • 标签: 胶东半岛 大鼓 乾隆初年 1949年 伴奏乐器 文化协会
  • 简介:大鼓与武术是我们孙村并驾齐趋的两项传统娱乐项目,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武术班赴庙会演艺,前边总有大鼓铿锵助威,博得满场喝彩。如今妇女也擂鼓显威,代表孙村演艺四方,一扫当年男子独霸鼓架的局面,真是气象一新。新春佳节就快到了,孙村又将迎来大鼓闹春之时。想起村里在上世纪70年代恢复大鼓的往事,一时间鼓情鼓趣一齐涌上心头。

  • 标签: 大鼓 娱乐项目 相得益彰 新春佳节 70年代 武术
  • 简介:大鼓凉伞,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队欢庆胜利时跳的一种群舞,享有“伞圆地方,鼓舞尽神”之美誉。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大鼓凉伞”亦称“药鼓阵”,主要流传于漳州市市区周边的天宝、九湖、颜厝、程溪及台湾省一带。2008年被省文化厅授于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标签: 大鼓凉伞 漳州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舞蹈 2008年 嘉靖年间
  • 简介:摘要: 鼓词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由于艺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质,活动区域风俗的不同,与各地的山歌、民歌、方言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

  • 标签: 鼓词 鼓词分类 文学评价
  • 简介:2001年5月9日,《河洛史志》编辑部十分欣喜地收到了著名学者、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寄来的《赞〈河洛史志〉》专稿。该稿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河洛史志》钟情有加的拳拳热忱,寄托着一位大家学人对本刊的殷殷期望。现在,当我们与读者共飨这道佳肴时,谨向一向关心、支持洛阳市地方史志事业的陈老先生及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 标签: 《河洛史志》 陈桥驿 地方史志 家学 学者 专家
  • 简介:河洛文化,讲的是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特定文化现象和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洛阳建都一千五百余年,十三个王朝,长期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诸多大师,曾经云集洛阳。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是河洛文化的主题词。儒学渊源于洛阳,道家创始于洛阳,佛教首传于洛阳,三家融和,奠定了河洛文化的主流优势。河洛文化历经久远,其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依然对洛阳乃至全国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 标签: 河洛文化 民族精神 传承
  • 简介:河洛文化研究》一书对河洛文化的研究概况、相关概念、河洛文化的发展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一部新世纪河洛文化研究颇具学术价值的力作,必将在学术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全书架构合理,行文流畅,内容翔实,具有全面性弄口创新性等特点。此书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关爱之情及学者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河洛文化及河洛文化研究的关注与热爱,以及对当前研究不足的忧虑。其关中不足的是对宋朝以后河洛文化发展情况的论述有些简略。如果能加上一些图片会使该书大为增色。

  • 标签: 《河洛文化研究》 区域文化 全面性 创新性
  • 简介:风采奕奕的魅力之城巩义市位于中原腹地,南依嵩岳,北濒黄河,东瞻河南省会郑州,西望九朝古都洛阳。秦时置县,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得名巩县。嵩邙对峙,洛水悠悠。巩义自古雄踞“东都门户,两京锁钥”的关键位置,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早在3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公元前249年置巩县,1991年撤县建市,一座历史悠久活力澎湃的中原名城就这样溯着历史的长河款款而来。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西晋左思也说:“河洛为王者之里。”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洛阳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的中心,是中国社会兴衰治乱、政治风云变幻、人间悲欢离合的策源地。

  • 标签: 洛阳 地方志 历史文化 宋代 西周
  • 简介:一、河洛文化的时空概念中华远古文化存在着许多地域性的文化圈,诸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等。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比较熟悉的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等。早期的中原地区文化当是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之后是夏商周文化,可以笼统地称之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圈的地域概念,除河南全省外,

  • 标签: 河洛文化 台湾省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民间民俗文化 文化教育
  • 简介:5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等随同下,视察武钢。江泽民总书记1989年7月23日视察武钢10年之后,再次到武钢视察,这是对武钢全体职工及家属的亲切关怀和极大鼓舞。10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武钢时指出:工人阶级最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要把四个现代化搞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他还说,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骨干力量。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为国家多做贡献。10年过去了,武钢以江总书记的关怀和鞭策为动

  • 标签: 武钢 江泽民 大中型企业 社会主义建设 江总书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