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对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技术的使用近况进行综述,包括单一治疗模式、多种治疗模式的联合应用、护士干预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枸橼酸抗凝的使用对肝衰竭的影响。通过综述,总结出最佳的医治方案,解除困惑,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肝 治疗模式 抗凝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不同药物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模型并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D-半乳糖(D-gal)、过氧化氢(H2O2)、顺铂(CDDP)处理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D-gal模型鼠和自然衰老鼠的肾小管及间质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16表达水平。结果CCK8结果显示,体外给予3种药物处理后HK2活性均受到抑制,48 h IC50值分别为D-gal(365.8±9.7)mmol/L、H2O2(385.4±20.8)μmol/L、CDDP(8.4±1.6)μmol/L。光镜下可见3组HK2细胞生长均减慢,且SA-β-gal阳性率较对照组均增加(P<0.05)。400 mmol/L D-gal和400 μmol/L H2O2处理后G0/G1期细胞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2.9±1.0)%和(13.0±4.4)%,而8 μmol/L CDDP组G2/M期细胞增加(14.4±1.9)%(t=48.07、6.40、16.53,均P<0.05)。与对照组,400 μmol/L H2O2和8 μmol/L CDDP处理后HK2凋亡分别增加(50.3±1.0)%和(41.9±2.0)%,明显高于400 mmol/L D-gal组(7.7±0.4)%(t=77.47、33.73、28.35,均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3种药物达到一定浓度后,HK2细胞CCND1蛋白表达均下调。D-gal组p16表达上调(F=92.88,P<0.05),而H2O2和CDDP组p1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显示,D-gal模型鼠可见与自然衰老鼠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数目减少、基底膜增厚、间质增宽,且肾小管上皮细胞p16表达增加。结论比较3种不同造模方式诱导的HK2衰老,D-gal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模型相对接近自然衰老。

  • 标签: 肾小管,近端 细胞衰老 半乳糖 过氧化氢 顺铂
  • 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口服莫西沙星0.4 g、1次/d。治疗前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Scr)67 μmol/L。服药3 d后患者出现腹痛、呕吐和少尿症状,5 d后Scr升至1 372 μmol/L,尿素氮(BUN)30.5 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3 ml/(min·1.73 m2),肾穿刺病理诊断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考虑为药物性肾损伤,可能与莫西沙星有关。停用莫西沙星,给予血液透析、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尿量逐渐恢复,肾功能好转。15 d后,Scr 293 μmol/L,BUN 10.5 mmol/L。1个半月后Scr 185 μmol/L,BUN 9.8 mmol/L。

  • 标签: 莫西沙星 肾炎,间质性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血液净化及非生物人工肝是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其在非肝肾衰竭疾病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回顾分析重症医学科应用血液净化及非生物人工肝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情况,探讨其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净化 非生物型人工肝 重症医学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引起的常见而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脏病(CKD)和终末期肾病(ESRD)发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早期肾脏损害以肾小管损伤为主,肾小管相关生物标志物可以提示DKD的进展和预后。新型降糖药物通过血流动力学和非血流动力学途径减轻肾小管损伤,保护肾脏并改善肾脏结局。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肾脏病 肾小管 生物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激素治疗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效果,同时总结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接诊的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5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同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血钾、营养不良、低血钙)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7/59),低于治疗前40.7%(2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依从性为98.3%(58/59),显著高于治疗前88.1%(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2/59)。结论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采用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同时辅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肾小管性酸中毒 激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之下,其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逐渐融合,促使教育领域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进入到智慧教育时代,随之而来的智慧课堂得以构建。也就是说,智慧课程是智慧教育运用学科教学的实践载体,通过科学技术所搭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全面地学习、整合及内化知识。基于此,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生物学科智慧课堂有效构建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智能 生物学科 智慧课堂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方法通过Sanger测序或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市立医院确诊的来自37个家系的44例原发性dRTA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的分类标准和指南评估变异致病性。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研究。结果44例dRTA患者共确定SLC4A1基因7个变异,ATP6V0A4基因17个变异,ATP6V1B1基因15个变异,其中新增11个新变异;根据ACMG指南,39个变异中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和良性变异分别为22、16和1个。9例患者是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RTA,4例患者为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合并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并伴有贫血,14例和8例患者分别为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2例患者不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仅携带1个ATP6V1B1杂合突变,7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43例患者均为完全性dRTA,1例患者为不完全性dRTA。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患者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病率分别为2/14和6/10。成人、儿童和婴幼儿慢性肾脏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4、2/4、1/36。经以枸橼酸钾钠合剂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的生长发育(28/40)和电解质紊乱(41/44)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本研究44例原发性dRTA共发现3个致病基因SLC4A1、ATP6V0A4、ATP6V1B1的39个变异位点,其中11个为新变异。dRTA人群基因型和表型密切相关。经恰当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本研究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将为dRTA人群的遗传咨询和诊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酸中毒,肾小管性 突变 基因型 表型 SLC4A1基因 ATP6V0A4基因 ATP6V1B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肾小管萎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IMN患者,按是否合并肾小管萎缩分为肾小管萎缩组和非肾小管萎缩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MN患者肾小管萎缩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尿酸对诊断IMN患者肾小管萎缩的价值。曲线拟合分析年龄分层下血尿酸与肾小管萎缩的关系。结果与非肾小管萎缩组相比,肾小管萎缩组尿酸水平偏高(P=0.00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小动脉壁增厚、肾小球硬化比例和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尿酸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P=0.024)。ROC曲线分析血尿酸诊断肾小管萎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61.5%,最佳临界点360 μmol/L。按照年龄中位数分层分析的结果提示在年龄≤42岁时,血尿酸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5,P=0.038)。结论IMN患者血尿酸与肾小管萎缩密切相关,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这种关系只有在年龄低于42岁的人群中。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尿酸 肾小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虫草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以1×105/mL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并将传至第3代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trl组)、LPS组(1 mg/L的LPS刺激细胞)、10 μmol/L和20 μmol/L虫草素干预组(LPS+C 10组、LPS+C 20组)。采用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炎症相关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trl组比较,LPS可明显抑制NRK-52E细胞活性,增加细胞内ROS含量,上调ICAM-1、VCAM-1、IL-1β以及NF-κB的蛋白表达。与LPS组比较,经10 μmol/L或20 μmol/L虫草素处理后,NRK-52E细胞活性明显升高(以Ctrl组为1:0.717±0.017、0.916±0.036比0.554±0.046),细胞内ROS水平明显降低(以Ctrl组为1:1.527±0.165、1.098±0.168比2.543±0.127),同时ICAM-1、VCAM-1、IL-1β及NF-κB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以Ctrl组为1:ICAM-1/GAPDH为2.364±0.097、1.561±0.074比3.101±0.121,VCAM-1/GAPDH为2.866±0.135、1.920±0.098比4.170±0.119,IL-1β/GAPDH为2.358±0.107、1.563±0.179比3.301±0.210,磷酸化NF-κB p65(NF-κB p-p65)/GAPDH为2.559±0.166、1.596±0.148比3.183±0.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与LPS+C 10组比较,LPS+C 20组细胞活性更为显著(0.916±0.036比0.717±0.017,P<0.01),ICAM-1、VCAM-1、IL-1β及NF-κB蛋白表达下调更加明显(ICAM-1/GAPDH:1.561±0.074比2.364±0.097,VCAM-1/GAPDH:1.920±0.098比2.866±0.135,IL-1β/GAPDH:1.563±0.179比2.358±0.107,NF-κB p-p65/GAPDH:1.596±0.148比2.559±0.166,均P<0.05)。结论虫草素可显著增加LPS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抑制细胞炎症,其抑制炎症作用可能与NF-κB通路相关。

  • 标签: 虫草素 脂多糖 肾小管上皮细胞 核转录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人工流产术后受损子宫内膜患者采用仿生物电疗法进行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03月~2020年11月收治的200例人工流产术后受损子宫内膜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治疗组(100例):采用常规促子宫复旧药物+抗生素+仿生物电疗法完成受损子宫内膜治疗;常规组(100例):采用常规促子宫复旧药物+抗生素完成受损子宫内膜治疗;就组间子宫情况[S/D(脐动脉舒张压血流速度高低比值)、PI(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子宫内膜厚度]、阴道出血量情况以及组织残留比例展开对比。结果:治疗组人工流产术后受损子宫内膜患者S/D(2.25±0.12)、PI(0.75±0.15)、RI(0.53±0.10)均小于常规组S/D(2.39±0.14)、PI(0.92±0.15)、RI(0.70±0.12)明显,子宫内膜厚度(7.79±1.20)mm大于常规组(4.67±1.18)mm明显(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酸钠滴眼液对干眼患者及无干眼者生物测量参数及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门诊就诊患者140例(140眼),根据干眼检测指标分为中重度干眼组、轻度干眼组和无干眼组,其中中重度干眼组40例,轻度干眼组50例,无干眼组50例,均取其右眼数据。所有患者行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后,滴入1滴0.1%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分别于5 min、10 min及15 min后再次行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比较3组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前后不同时间点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K)、散光度数(K2-K1)及散光轴位的差异,并分别计算人工晶状体(IOL)度数,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点药前,与无干眼组相比较,中重度干眼组CCT较小(P=0.030),K1、K2较大(P=0.048、0.041),IOL度数较小(P=0.018);轻度干眼组K1、K2较大(P=0.022、0.011),IOL度数无明显差异。中重度干眼组在滴入1滴玻璃酸钠滴眼液后5 min,CCT及IOL度数有增大的趋势(t=28.244,P<0.001;t=2.623,P=0.012),K1、K2有减小的趋势(t=-0.621,P=0.538;t=-2.462,P=0.018),IOL度数增加0.5 D的眼数占总眼数的18%;10 min后,与点药前比,CCT及IOL度数有增大的趋势(t=7.334,P<0.001;t=4.425,P<0.001),K1、K2有减小的趋势(t=-4.876,P<0.001;t=-4.179,P<0.001),22.5%的IOL度数增大0.5 D或1.0 D。15 min后,IOLMaster测量参数均回到干预前水平。轻度干眼组在滴药后5 min及10 min,与点药前比较除CCT增大(t=9.286,P<0.001;t=7.516,P<0.001),余生物测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点药后15 min,所有生物测量参数较点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干眼组在滴后5 min及10 min,CCT有增大趋势(t=11.618,P<0.001;t=16.785,P<0.001),IOL度数有减小的趋势(t=-2.641,P=0.011;t=-1.429,P=0.159),IOL度数最大减小0.5 D;15 min后,所有生物测量参数较点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中重度干眼组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变化较其他2组大,滴后5 min,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0,P=0.043)。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的使用可能改变生物测量的数据,尤其对于合并有中重度干眼的患者。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后短时间内,角膜曲率及散光轴位发生变化,中重度干眼患者IOL预测值增大、无干眼患者IOL预测值减小。

  • 标签: 干眼 人工泪液 白内障 IOLMaster 人工晶状体度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人工流产术后受损子宫内膜患者采用仿生物电疗法进行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03月~2020年11月收治的200例人工流产术后受损子宫内膜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治疗组(100例):采用常规促子宫复旧药物+抗生素+仿生物电疗法完成受损子宫内膜治疗;常规组(100例):采用常规促子宫复旧药物+抗生素完成受损子宫内膜治疗;就组间子宫情况[S/D(脐动脉舒张压血流速度高低比值)、PI(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子宫内膜厚度]、阴道出血量情况以及组织残留比例展开对比。结果:治疗组人工流产术后受损子宫内膜患者S/D(2.25±0.12)、PI(0.75±0.15)、RI(0.53±0.10)均小于常规组S/D(2.39±0.14)、PI(0.92±0.15)、RI(0.70±0.12)明显,子宫内膜厚度(7.79±1.20)mm大于常规组(4.67±1.18)mm明显(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仿生物理电刺激治疗对人工终止妊娠术后子宫内膜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行人工终止妊娠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0,采用仿生物理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n=50,采用口服屈螺酮炔雌醇治疗)。观察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通过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文号:2016008)。结果①2组患者年龄、人工终止妊娠术次数、人体质量指数(BMI)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为(9.8±2.8) mm,对照组为(8.0±2.5) 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2,P=0.007)。此外,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19、12.952,P<0.001、<0.001)。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螺旋动脉PI及RI分别为1.0±0.1、0.7±0.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9±0.1、0.6±0.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6、2.028,P=0.003、0.016)。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子宫螺旋动脉P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组内比较:t=3.261、12.432, P=0.010、<0.001;对照组组内比较:t=3.065、10.307, P=0.021、<0.001)。结论仿生物理电刺激治疗修复子宫内膜效果优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治疗。由于本研究仅为回顾性研究,该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药物疗法 流产,人工 子宫内膜 疗效比较研究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并寻找早期诊断肾小管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DN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并分析了DN患者的临床数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深入探讨了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此外,我们还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验证,筛选并验证了可能作为DN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生物分子。结果:研究发现,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长期的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蛋白尿、炎症因子、细胞因子、激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障碍是DN肾小管损伤的主要病理特征。在早期诊断标志物方面,我们筛选出了多个与DN肾小管损伤密切相关的生物分子,如尿转铁蛋白(UTRF)、铜蓝蛋白(CP)以及新型脂肪因子Metrnl等。这些生物分子在DN早期阶段即出现异常表达,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并筛选出多个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成果为DN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DN的发病机制,探索更多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DN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损伤 损伤机制 早期诊断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动人工腰椎置入后对腰椎活动度、关节突关节及终板应力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的全腰椎CT数据,构建生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生理组)。将生理组模型L3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复制两组,一组置入可动人工腰椎各组件构建非融合模型(非融合组),另一组置入钛笼、钛板等构建融合模型(融合组)。于三组加载500 N的轴向载荷和10 Nm扭矩载荷,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的运动,对比相同工况下三组手术部位(L2~3、L3~4)及邻近节段(L1~2、L4~5)腰椎活动度和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J1~2、J4~5)、L2下终板及L4上终板应力峰值。结果非融合组手术部位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扭转、右扭转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分别为L2~3 3.9°~8.7°、L3~4 3.6°~8.4°,较融合组(L2~3 0.1°~0.2°、L3~4 0.1°~0.1°)明显增大,较生理组(L2~3 2.3°~6.0°、L3~4 2.3°~7.1°)略有增加。非融合组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分别为L1~2 1.4°~4.3°、L4~5 1.4°~6.0°,小于融合组(L1~2 2.1°~6.1°、L4~5 3.3°~8.6°),与生理组(L2~3 2.3°~6.0°、L4~5 2.3°~7.1°)较相似。非融合组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在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von Mises应力峰值范围分别为J1~2 7.07~19.21 MPa、J4~5 6.12~12.99 MPa,与生理组(J1~2 8.42~18.53 MPa、J4~5 7.49~11.70 MPa)相近,小于融合组(J1~2 10.54~21.16 Mpa、J4~5 10.63~16.13 MPa)。非融合组L2下终板与L4上终板在上述6个运动方向上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为29.39~54.72 MPa、32.31~47.87 MPa,较融合组L2下终板(21.20~42.07 MPa)、L4上终板(22.50~36.76 MPa)和生理组L2下终板(11.04~29.55 MPa)、L4上终板(13.12~21.32 MPa)均有明显增加。结论与传统融合假体相比,可动人工腰椎的置入可重建手术部位在屈伸、侧弯、扭转等方向上的活动度,显著降低对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影响,理论上可减少假体下沉的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椎关节突关节 有限元分析 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325(miRNA-325)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建立适当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R模型(缺氧24 h复氧2 h)。将HK-2细胞分为对照组、H/R组、H/R+抑制剂(inhibitor)组和H/R+抑制剂阴性对照(inNC),转染miRNA-325 inhibitor和inNC后进行缺氧复氧处理,然后进行后续实验。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K2细胞在H/R后活化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等的表达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HK2细胞中miRNA-325、Caspase-3和XIAP mRNA表达水平。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NA-325与XIAP 3’端非编码区(3’UTR)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R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12.11±1.65)%比(3.88±0.24)%,t=8.311,P<0.05];H/R+Inhibitor组细胞凋亡率低于H/R组[(7.60±3.07)%比(12.11±1.65)%,t=4.557,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Cleaved Caspase-3[(0.50±0.02)、(0.63±0.01)、(0.61±0.02)比(0.41±0.01),F=212.095,P<0.05]和bax[(0.53±0.02)、(0.63±0.01)、(0.64±0.04)比(0.41±0.02),F=105.138,P<0.05]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bcl-2[(0.57±0.02)、(0.52±0.02)、(0.49±0.01)比(0.62±0.02),F=89.498,P<0.05]和XIAP[(0.29±0.01)、(0.24±0.03)、(0.24±0.01)比(0.33±0.03),F=27.575,P<0.05]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H/R+Inhibitor组Cleaved Caspase-3[(0.50±0.02)比(0.61±0.02),t=11.437,P<0.05]和bax[(0.53±0.02)比(0.64±0.04),t=7.253,P<0.05]的表达低于H/R组,bcl-2[(0.57±0.02)比(0.49±0.01),t=9.471,P<0.05]和XIAP[(0.29±0.01)比(0.24±0.01),t=4.231,P<0.05]的表达量高于H/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miRNA-325[(7.27±0.30)、(4.66±0.21)、(7.11±0.25)比(1.05±0.13),F=1453.045,P<0.05]和Caspase-3 mRNA[(1.52±0.05)、(1.26±0.06)、(1.53±0.05)比(1.00±0.01),F=241.375,P<0.0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XIAP mRNA[(0.38±0.01)、(0.76±0.02)、(0.39±0.02)比(1.01±0.02),F=2569.583,P<0.05]表达低于对照组;H/R+Inhibitor组miRNA-325[(4.66±0.21)比(7.27±0.30),t=24.236,P<0.05]和Caspase-3 mRNA[(1.26±0.06)比(1.52±0.05),t=11.451,P<0.05]低于H/R组,而XIAP mRNA[(0.76±0.02)比(0.38±0.01),t=45.678,P<0.05]高于H/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共转染miRNA-325的野生型组酶活性低于对照组[(0.69±0.03)比(1.01±0.02),t=22.809,P<0.05],而突变型组酶活性无明显变化[(1.04±0.11)比(0.99±0.06),t=0.983,P>0.05]。结论XIAP是miRNA-325的靶基因之一,抑制miRNA-325可以下调凋亡蛋白的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从而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

  • 标签: 微小RNA 凋亡 缺氧复氧
  • 简介:摘要白内障手术已进入屈光时代,精准的眼生物测量和人工晶状体(IOL)计算,是术后获得良好屈光状态的前提条件。光学的测量方法能提供精准的眼部生物学数据,另一方面IOL计算公式从理论公式、回归公式到人工智能参与的最新一代的IOL计算公式,能进一步提高IOL屈光度的准确性,且新一代IOL计算公式中的多数公式能通过网络资源免费获取,将新一代IOL公式应用到特殊类型白内障的IOL屈光度的计算中,能提高术后屈光状态的准确性、提升患者术后的满意度。本文对一些特殊类型的白内障,包括硅油眼、长眼轴、短眼轴、角膜屈光手术术后和成熟期白内障的IOL计算公式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 标签: 白内障,特殊类型 测量,生物 晶状体,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