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与乙肝病DNA(HBV-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之间的相关性,为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120例临床标本分别采用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载量;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HBeAg;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前S1抗原。结果569例HBV-DNAPCR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448例,HBeAg阳性252例,两种检测结果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前S1抗原、HBeAg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前S1抗原优于HBeAg,前S1抗原在乙肝流行病学调查上和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前S1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简要乙肝病前S1抗原的编码基因及其乙肝病前S1抗原和乙肝病前S1抗体的临床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 前S1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丙肝患者接受丙肝病核心抗原(HCV-cAg)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38例疑似丙肝或丙肝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同期100例筛查群体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HCV-Ab结果为阴性,有2例HCV-cAg结果为阳性,1例RT-RNA证实为阳性;研究组有20例HCV-cAg为阳性,24例RT-RNA证实阳性,符合率是83.33%。结论丙肝诊断使用HCV-cAg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丙肝 丙肝病毒 抗原 抗体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丙肝病核心抗原检测对丙肝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疑似丙肝或是丙肝患者58例做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接受病毒筛查的健康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血清样本行HCV-cAg检测与丙肝病核心抗体(HCV-Ab)检测,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RNA)证实阳性者,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HCV-Ab检测阳性率100%,HCV-cAg阳性率2.54%(2例),经RT-RNA证实阳性率为1.72%(1例);观察组HCV-cAg阳性率为55.17%(32例),经RT-RNA证实阳性率为65.51%(38例),诊断符合率为84.21%。结论HCV-cAg检测诊断丙肝诊断符合率较高,有利于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丙肝患者诊断中运用丙肝病核心抗原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 2017年 1月 -2018年 11月收治的 50例 HCV-Ab 阳性感染患者纳为实验组,将同期 50例 HCV-Ab 阴性(谷丙转氨酶 >200 U/L)高危患者纳为参照组。进行 HCV-c Ag与 HCV-RNA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 HCV-c Ag检出阳性率 84.0%>参照组的 4.0%, P<0.05;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中 HCV-c Ag阳性共有 45例,前者 42例,后者 3例, HCV-c Ag 和 HCV-RNA检测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总符合率分别为 93.3%、 96.4%、 95.0%。结论:用 HCV-c Ag进行检测能够给予临床提高有效的诊断依据,和 HCV-RAN的检出符合率高,对乙肝患者诊断价值较高,建议推广。

  • 标签: 丙肝病毒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丙肝患者诊断中丙肝病核心抗原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 45例于 2018年 6月份 -2019年 7月份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丙肝或疑似丙肝患者,选取于同时段在医院中进行病毒筛查的 45例人群,在对 2组检查人员进行检测阶段,需要对其进行血清标本抽取,均进行 HCV-cAg及 HCV-Ab检测,对两组检查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 HCV-Ab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为阳性, HCV-cAg检测结构显示,有 2例阳性,经 RT-NRA证实,阳性有 1例;观察组 HCV-cAg检查结果显示,阳性有 24例,经 RT-RNA证实阳性有 29例,诊断符合率为 82.76( 24/29) %。结论:在丙肝疾病诊断中 HCV-cAg检测诊断有着较高的符合率,在疾病早期诊断中意义显著,在疾病治疗中可借鉴此检测结果。

  • 标签: 丙肝病毒 抗原检测 丙肝 诊断 HCV-cAg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对220例门诊传染科患者空腹血清选用统一的试剂,相同的酶标仪,操作人员及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出现2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后有采用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进行复检,在25例阳性中有5例为阴性,最后再将25例表面抗原阳性血清进行乙肝病DNA滴度测试,出现5例阴性,并且和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测试的5例相同。结论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影响因素较多,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是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关键。

  • 标签: ELISA法 乙肝表面抗原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发现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对疑似病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为能够更好更快地检测HBsAg作出诊断。方法金标法检测后ELISA法初、复检检测确认的阳性血液标本,并确定金标法漏检病例。结果对76例初、复检HBsAg都为阳性。金标试纸条检测出阳性48份,漏检率为0.56%。而ELISA法检测出阳性76份,阳性率为100%。结论从HBsAg金标法试纸的灵敏度看,HBsAg试纸只能作为初筛试剂,初检和复检试剂采用ELISA法,以防止HBsAg漏检的发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避免输血与HBsAg携带者传播疾病的发生。

  • 标签: 金标法检测HbsAg 漏检
  • 简介:目的探讨某高校入学新生乙肝病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该校919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定性检测HBsAg。采用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所调查的919名新生HBsAg阳性率为10.12%(93/91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其0R值分别为2.838、1.669、2.824、8.555、2.965。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exeessriskofinteraction,RERI)分别为17.828和55.675。结论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是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病毒核心抗原与联合检测应用情况。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门诊3250例患者进行丙肝病核心抗原与联合检测,检查显示为阳性的患者至少有一项首次检查为阳性,对患者进行HCV-RNA检测。结果3250例患者均分别进行病毒核心抗原与联合检测,其中单项阳性或者两项阳性的患者共52例,以HCV-RNA检测为确诊标准显示阳性病例43例,阴性病例9例,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阳性预测率为95.7%,阳性检出率为51.2%,检测阳性率为89.1%,阳性检出率为95.3%,因此,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其临床检出率。结论在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丙肝病核心抗原与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升其临床检出率,降低漏诊病例,有助于丙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丙肝病毒 肝炎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30例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治疗的68例肾穿刺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但没有出现HBcAg或者是HBsAg的患者,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高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抗原沉积的肾炎能够导致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HCV感染早期,HCVAb为阴性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CV核心抗原的试验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用重组HCV核心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对HCV核心抗原进行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HCV核心抗原检测灵敏度高可达5ng/ml,用酶联法对11份HCVAb阴性,HCVRNA阳性标本检测9份阳性。结论酶联免疫法检测HCV核心抗原可作为HCV感染早期的抗原检测方法,较HCVRNA检测法简便、快速,可以作为核酸检测法的一种简易替代方法。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抗原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丁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178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标志物阳性的人群进行检测,并应用拉米夫丁对其中33例病人治疗6月,观察其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HBV-DNA、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178例共检出65例携带乙肝病者,总体阳性率5.52%;男22例,女43例。肝功能异常率43.08%。拉米夫丁应用1月HBV-DNA转阴率96.97%,应用6月可改善治疗组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结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感染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拉米夫丁可以迅速降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感染者血清HBV-DNA的滴度,改善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

  • 标签: 肝炎 乙型 表面抗原 阴性 肝炎病毒 拉米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