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霍乱弧菌O1血清群El Tor产基因组的重组特征。方法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选取分离时间从1937—2015年的292霍乱弧菌O1血清群El Tor菌株完成图序列或草图序列,以菌株N16961的基因组序列为参照,使用snippy软件获得菌株的全基因组比对信息,利用ClonalFrameML软件对数据进行重组分析,比较大小染色体间重组数目及重组区域总长度的差异,以及不同分离地区菌株的基因组重组片段数目和总长度的差异。使用KOBAS分析工具对重组热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结果292霍乱弧菌菌株中,发生基因重组163(55.8%);其中,归一化处理的小染色体重组片段数目M(P25,P75)为4.7×10-6(9.3×10-7,2.0×10-5),大于大染色体[2.4×10-6(3.4×10-7,5.7×10-6)](P<0.001);小染色体重组区域占小染色体长度的比例M(P25,P75)7.1%×10-5(3.7%×10-6,4.8%×10-4),大于大染色体[2.2%×10-5(2.4%×10-6,8.4%×10-5)](P<0.001)。分离自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菌株重组片段数目M(P25,P75)分别为23(1.0,33.0)、1.0(0.0,34.0)、6.0(2.0,13.0)、0.0(0.0,1.0)和29.5(6.8,56.8)(P<0.001);分离自各大洲的菌株重组区域总长度M(P25,P75)分别为233.0(4.0,461.0)、11.0(0.0,695.5)、56.0(4.0,111.0)、0.0(0.0,9.0)和347.5(132.8,1 323.5)bp(P<0.001)。富集分析结果显示,62个重组热点编码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趋化、趋性、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受体活性和分子转导活性。结论霍乱弧菌El Tor大小染色体的重组片段数目及区域长度存在差别,不同大洲菌株重组片段数目及重组区域总长度不同。

  • 标签: 弧菌,霍乱 基因组 染色体 基因重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H1N1流感病毒疫苗在MDCK和MDCK-G1细胞中的最佳培养条件、产量、病毒滴度和细胞代谢情况。方法通过棋盘法摸索两种细胞的最佳种条件,然后比较2细胞在最佳条件种后的血凝滴度、半数组织感染剂量(TCID50)、葡萄糖和乳酸的代谢情况。结果MDCK-G1细胞以感染复数(MOI)=0.001、1 μg/ml TPCK胰酶接种H1N1流感病毒后,72 h时血凝滴度达到峰值(1∶512),病毒滴度为107.4TCID50/ml;MDCK细胞以MOI=0.000 1、1 μg/ml TPCK胰酶接种H1N1流感病毒后,72 h时血凝滴度达到峰值(1∶256),病毒滴度为106.6TCID50/ml。结论MDCK-G1比MDCK细胞更适合流感病毒的增殖。本研究为细胞基质流感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MDCK细胞 MDCK-G1细胞 H1N1流感病毒
  • 简介:摘要艾滋病的流行仍然是重大的全球性问题。由于HIV的变异与进化,各种新型流行重组型不断被发现。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推广使用,HIV耐药性的出现和流行传播增加了抗病毒治疗的难度,新型流行重组的耐药情况研究也成为抗病毒治疗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从国内外HIV-1流行重组的流行特点、全球HIV耐药总体水平及重组耐药位点新发现以及表型耐药检测的研究进展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新型重组毒株 基因型耐药 表型耐药
  • 简介:摘 要: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HPV疫苗已有三种研制成功并获准上市的三种预防性疫苗,分别为四价HPV疫苗与二价疫苗,以及第二代九价疫苗。9-45岁人群均可接种不同疫苗,目前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我国国民对HPV了解不够,认知度较低,所以普遍接种率不高。

  • 标签: 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疫苗 疫苗安全性 认知情况
  • 简介:摘要有效疫苗的研发需经历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疫苗上市使用之前需经过严格的临床前研究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评估其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上市之后亦需通过Ⅳ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疫苗在人群中的实际保护效果和安全性,并结合疾病流行特征,进一步优化调整免疫策略。本期重点号报告了多种疫苗上市前、后临床研究的重要结果,对支持疫苗上市获批和上市后应用极有帮助。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们鼓励持续推进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内的疫苗临床研究,为疫苗应用人群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疫苗 临床试验 免疫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abin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与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bOPV)液体剂型作为基础免疫以不同接种序贯接种于≥2月龄婴儿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2018年,采用随机、盲法、单中心、平行对照设计,选择杭州市≥2月龄的婴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sIPV+2bOPV组、2sIPV+1bOPV组和3sIPV组,按照2、3、4月龄的免疫程序,共接种3剂。记录受试者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全程免疫后28~35 d,采集排除脱落者和违背试验方案者血样,采用细胞培养微量中和试验测定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计算抗体阳转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sIPV+2bOPV组、2sIPV+1bOPV组和3sIPV组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7%、3.61%和1.19%(χ2=1.190,P=0.552),均为一般反应。全程免疫后,1sIPV+2bOPV组、2sIPV+1bOPV组和3sIPV组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00%(84/84)、100%(83/83)和100%(84/84),Ⅱ型分别为81%(68/84)、96%(80/83)和99%(83/84)(χ2=21.469,P<0.001),Ⅲ型分别为100%(84/84)、100%(83/83)和100%(84/84);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GMT分别为1 024.00、1 015.48和982.61(F=2.742,P=0.066),Ⅱ型分别为16.81、107.94和218.85(F=33.570,P<0.001),Ⅲ型分别为990.75、990.36和613.92(F=37.886,P<0.001)。结论不同脊髓灰质炎基础免疫程序中,sIPV和bOPV在≥2月龄的婴儿中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2sIPV+1bOPV组和3sIPV组较1sIPV+2bOPV组产生更高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GMT和阳转率,1sIPV+2bOPV组和2sIPV+1bOPV组较3sIPV组产生更高的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GMT。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免疫原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川南充和新疆和田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分离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四川南充同1起暴发的3份和2016年新疆和田6份急性期甲肝患者血清标本,通过核酸提取、逆转录、分段巢式PCR、测序和序列拼接获得9条HAV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抗原中和位点、重组和选择压力分析。结果VP1-2A连接区基因分型表明9条HAV序列都属于IA亚型,分为4个不同的分支,其中3条南充序列和3条和田序列属于同一分支;全基因组序列表明,3条南充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100%和100%,与3条和田序列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分别为0.50%~0.57%和0.08%~0.17%。9条HAV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29%~100%和99.62%~100%,与我国hd9和蒙古MNA12-001关系最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与hd9 98.60%~99.50%和99.75%~99.92%;与MNA12-001 98.45%~99.32%和99.71%~99.87%)。9条HAV序列在已发表的抗原中和位点处未发生改变,未发现重组,选择压力分析表明处于负向选择。结论我国存在多HAV流行;9条HAV氨基酸序列在主要抗原中和位点处很保守。

  • 标签: 甲型肝炎病毒 系统进化分析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光明 肖艳慧 闫绍宏 孙丽 赵伟 陈维新 董运强 史兴华 王娜 范玮玮 杨云凯 刘小琴 陈海平 张振国 罗林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太原 030012,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医学事务部,北京 100029,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二所,呼和浩特 010031,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管理所,石家庄 050021,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 100013,河北省邯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056002,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呼和浩特 011599,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044000,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门诊 056900,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科研管理部 100176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8月龄接种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R)及18月龄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后3~5年的抗体持久性。方法2016年分别在河北省招募8月龄时接种过1剂MR疫苗的18月龄儿童作为研究组1,在山西省招募8月龄、18月龄时分别接种过1剂MR疫苗和MMR疫苗的4岁儿童作为研究组2,在内蒙古自治区招募8月龄、18月龄时分别接种过1剂MR疫苗和MMR疫苗的5岁儿童作为研究组3,在北京市招募8月龄、18月龄时分别接种过1剂MR疫苗和MMR疫苗的6岁儿童作为研究组4。每组采集静脉血3 ml,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IgG抗体。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3个研究组(研究组2、研究组3与研究组4)间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阳性率。结果本研究共有650人纳入统计分析。150名18月龄儿童在接种1剂MMR疫苗后30 d的麻疹、腮腺炎与风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91.33%、100%,抗体GMC分别为1 846.87 mIU/ml、299.91 IU/ml、111.33 IU/ml。8月龄接种1剂MR与18月龄接种1剂MMR疫苗后3~5年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均在94%以上,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均在79%以上,风疹抗体阳性率均在71%以上,且3个研究组间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3~5年的麻疹抗体GMC均在830 mIU/ml以上,腮腺炎抗体GMC均在240 IU/ml以上,风疹抗体GMC均在31 IU/ml以上,3个研究组间麻疹与腮腺炎抗体GM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疹抗体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8月龄接种1剂MR与18月龄接种1剂MMR疫苗后3~5年的麻疹、腮腺炎与风疹抗体水平保持平缓趋势,未见明显下降。

  • 标签: 抗体 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持久性
  •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将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正确理解两类疫苗的概念和分类,对实际预防接种工作中疫苗选择和应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专业角度对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对目前两类疫苗在选择和应用上存在品种多、接种程序复杂且暂无统一选择标准等问题予以分析,提出建议以供基层医生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6岁男性患者因皮肤瘙痒、皮疹,自购湿清胶囊1.5 g、3次/d口服。7 d后患者出现尿黄、腹胀及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87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502 U/L,碱性磷酸酶(ALP)222 U/L,总胆红素(TBil)260.6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87.7 μmol/L。经肝炎病毒学检测、自身抗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肝内外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湿清胶囊导致的肝损伤。停用该药,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舒肝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8 d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ALT 56 U/L,AST 65 U/L,TBil 68.9 μmol/L,DBil 51.5 μmol/L。考虑肝损伤的发生与湿清胶囊中的白鲜皮成分有关。

  • 标签: 化学性和药物性肝损伤 中草药 白鲜属 湿毒清胶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和淋病奈瑟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目前尚未有针对它们的有效疫苗问世,但疫苗相关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CT疫苗CTH522已经通过Ⅰ期临床试验,有望填补CT疫苗的空白。同时,多种有效NG候选疫苗靶标抗原也被开发,给疫苗研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本文对CT和NG疫苗研发工作中的进展、障碍和临床实验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的疫苗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衣原体,沙眼 淋球菌 蛋白质疫苗 DNA疫苗 临床试验
  • 简介:【摘 要】目的:对癌症晚期住院患者麻药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某医院最近两年内收治的癌症晚期住院患者所使用的麻醉类药品的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段时间内癌症晚期住院患者的所使用的麻药的药品名称、药品用量、药品使用方法、药品规格进行记录,用对药物利用指数( DUI)、限定日计量( DDD)以及用药频度( 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晚期胃癌住院患者为例,麻药用药量比较大主要有吗啡注射液、哌替啶注射液、美施定以及可待因片,其中所使用毒麻药中的使用天数最多的为吗啡注射液,使用天数最少的为哌替啶注射液。结论:通过统计分析对比研究,该医院在对癌症晚期住院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其麻药的用药情况较为合理,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执行晚期癌症疼痛三阶止痛的原则,提高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应对哌替啶这种麻药的药物用量有所降低。

  • 标签: 癌症晚期 住院患者 毒麻药 用药 合理性
  • 简介:摘要:在机械工程中,需要通过加热、加压等焊接操作对机械设备的相应部位进行处理,使工件有效接合。虽然当前的焊接工艺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是机械设备自身可能存在内部结构缺陷,在焊接操作中由于人员操作不当也会产生质量缺陷,这些都必须借助焊接无损检测技术对缺陷进行处理,以提高焊接质量。

  • 标签: 机械漏毒 无损检测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B型肉梭菌致婴儿肉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8年5至11月收治的3例B型肉梭菌致肉中毒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儿的粪便样品或粪便增菌液的肉毒素,同时从粪便样本中培养、分离肉梭菌。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分别为3、3、8月龄。5月份发病2例,11月份发病1例。混合喂养2例,母乳喂养1例。家属从事肉制品加工1例。3例患儿既往均健康,均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排粪困难等表现,2例继发泌尿系统感染,2例患儿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同龄儿低。经过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呼吸道管理、排粪和(或)导尿、鼻饲等处理,3例患儿于发病2~4个月后痊愈。1例患儿的粪便稀释液以及3例患儿粪便的TPGYT增菌液和庖肉增菌培养基样品中均检测到B型肉毒素,培养、分离纯化后鉴定为B型肉梭菌。结论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表现、排便困难)可临床拟诊婴儿肉中毒,其中粪便肉毒素检测和肉梭菌的培养及分离则有助于确诊。

  • 标签: 梭菌 肉毒 肉毒中毒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