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术后切口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各种生长因子的分泌调节等多个环节均会影响切口愈合而引起瘢痕形成。防治术后瘢痕形成不仅要了解皮肤解剖和切口愈合机制,而且要选择恰当的缝合材料通过专业的伤口缝合技术和物理、化学等适当干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瘢痕形成。防治术后瘢痕形成的物理、化学干预方法较多,但是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对其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在术后瘢痕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瘢痕 激光 曲安奈德 肉毒杆菌毒素 A型
  • 简介:[摘要]增生性瘢痕是由创伤、炎症等原因造成的损伤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其临床表现突起于正常皮肤,形状不规整,组织质地坚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观及肢体功能。其组织学特点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大量胶原无序排列。尽管现代动物实验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的介入研究,但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现概述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近年来对于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而发现有效治疗策略。

  • 标签: []皮肤创伤 增生性瘢痕 形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烧伤后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将75例烧伤患者分成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所有患者都按常规进行护理,同时对研究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瘢痕形成率。结果研究组瘢痕形成率为5.26%,对照组为24.32%,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减少烧伤患者瘢痕形成,值得在临床的开展。

  • 标签: 护理干预 烧伤 瘢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是由感染、创伤、手术诱发或不明诱因导致机体自发形成的过度增生的病理性瘢痕,是机体对真皮损伤的过度组织反应。本文从炎症诱发因素、炎症细胞、炎症介质、炎症效应器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炎症反应参与瘢痕疙瘩形成及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炎症反应既是创面正常愈合的必要环节,也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 标签: 瘢痕疙瘩 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 炎症介质 病理机制
  • 简介:摘要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后常见的后遗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目前仍缺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原因在于瘢痕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望寻找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新的药物靶点。本文主要就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药物、微小RNA、外泌体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瘢痕疙瘩 炎症 增生性瘢痕 炎症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轻烧伤后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7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27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瘢痕形成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做好心理疏导、烧伤创面的护理、瘢痕皮肤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减轻瘢痕形成的有效率分别为74.1%和95.0%,观察组瘢痕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烧伤后瘢痕形成

  • 标签: 护理干预 烧伤 瘢痕
  • 简介:摘要创伤导致的瘢痕不但影响外形美观、造成功能障碍,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心理生活质量。随着对创伤后瘢痕形成过程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关干预手段的不断发展,创伤后3个月内的早期干预已被证实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干扰瘢痕胶原自然重塑。本文就创伤后瘢痕形成过程、早期干预时机及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瘢痕 创伤和损伤 早期干预 防治
  • 作者: 徐琦 刘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潍坊 26104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11
  • 简介:摘要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可造成肠道菌群改变,使得内毒素/脂多糖大量生成,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激活大量炎症因子进入门静脉。此外,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增加肝脏代谢负担,促进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导致氧化应激,在ATP合成过程中产生新的脂肪,从而导致脂肪异位堆积,激活核因子κB信号通路,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等炎症因子,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系统性低度炎症。该综述回顾了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系统性低度炎症的机制、瘢痕疙瘩与系统性低度炎症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进展、饮食习惯与瘢痕疙瘩体质的关联性,提出了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瘢痕疙瘩发生与发展的假说。

  • 标签: 瘢痕疙瘩 饮食习惯 炎症 胃肠道微生物组 系统性低度炎症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愈合伤口中微血管生成数量增多与瘢痕形成关系密切。在伤口愈合时,初始强烈的血管反应导致组织中血管密度远远超过未受伤的组织过量的血管生成与瘢痕形成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过量血管生成对于瘢痕形成的影响并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同时也可以肯定的是抗血管生成的方法能够减少瘢痕形成。现总结了伤口愈合阶段中,血管生成与瘢痕形成相关的各个因素,从血管生成和消退,血管数量对瘢痕形成的影响,以及血管生成对愈合的影响,探讨了血管生成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伤口 愈合 血管生成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影响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子宫切口愈合良好)和病例组(有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96例产妇剖宫产术后53例有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年龄、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子宫位置、手术时机、切口距离宫颈口距离及产后感染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子宫位置、切口距离宫颈口距离及产后感染均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剖宫产次数超过2次、胎膜早破、子宫后位、切口距宫口过近、产后感染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子宫切口憩室的出现,应引起临床的高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 标签: 剖宫产术后 子宫切口瘢痕憩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剖宫产产妇在术后护理中,实行综合护理模式对其进行干预,对其影响作用进行分析讨论。方法:以抽样的方式在我院从2021年2月份至2022年2月份接诊的剖宫产产妇中抽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单双数的方式分为两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35例患者取名为参照组,实行综合护理模式的35例患者取名为研讨组,对两组剖宫产产妇的切口愈合效果以及术后瘢痕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研讨组剖宫产产妇的切口愈合效果实行综合护理模式后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产妇的术后瘢痕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两组之间的护理效果差距较大P<0.05有研究价值。结论:通过对剖宫产产妇在术后护理中实行综合护理模式对其进行干预,产妇的术后瘢痕情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同时产妇的切口愈合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值得运用。

  • 标签: 剖宫产 综合护理 切口愈合效果 瘢痕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及防止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年 11月 -2019年 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 100例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切口缝线反应、切口愈合效果、瘢痕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 0度缝线反应率为 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观察组切口愈合总有效率为 96.0%,高于对照组的 86.0%;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瘢痕增生率为 4.0%,低于对照组的 12.0%,其瘢痕厚度、宽度也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有良好效果,且有利于降低瘢痕形成

  • 标签:    [ ]综合护理干预 剖宫产 缝线反应 切口愈合 瘢痕形成
  • 简介:摘要胆肠吻合术被广泛应用于胆道疾病以及部分胰腺疾病手术治疗后的胆道重建,然而胆肠吻合口在愈合过程中,涉及多种炎性因子及不同的调节通路,最终不可避免会有瘢痕生成。过度的瘢痕反应将造成吻合口瘢痕狭窄,必须予以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胆肠吻合口瘢痕性狭窄的主要方法是介入治疗,严重患者则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整体而言,对于胆肠吻合口瘢痕的治疗相对滞后,有很多潜在的早期治疗方案值得关注。本文旨在对胆肠吻合术及吻合口瘢痕相关形成机制、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瘢痕

  • 标签: 外科吻合口 瘢痕 治疗结果 胆肠吻合术 发病机制 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