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是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方面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讨论超声引导下无水注射在子宫肌瘤HIFU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高强度聚焦超声 无水酒精注射 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注射抗癌药治疗不能手术及放支架治疗的贲门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不宜手术及放支架贲门癌患者采用镜下肿瘤局部注射硬化剂加5-氟脲嘧啶。结果取得90%近期疗效。结论镜下注射抗癌药可作为基层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水封闭注射与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联合治疗皮肤血管与传统的无水封闭注射单纯治疗皮肤血管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4例皮肤血管患者(符合入选条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结束后半个月观察疗效,无水与电离子联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无水治疗组。

  • 标签: 无水酒精 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 皮肤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多侧孔软管引流并硬化治疗肾囊肿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超声引导下多侧孔软管引流并硬化治疗肾囊肿86例。结果86例肾囊肿患者均获得穿刺成功,术后随访1个月~12个月,治愈率89.53%,有效率97.67%。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多侧孔软管引流并硬化治疗肾囊肿,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可作为单发肾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超声引导 肾囊肿 无水酒精
  • 简介: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中联合无水注入治疗单纯性肾囊肿,以减少术后渗出和降低复发率。方法直径大于4cm的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共106例,随机分为两组,由同一术者实行手术操作。A组53例,患者仅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B组53例,患者在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时,先打开囊肿,吸净囊液后注入无水,等待5分钟后吸净酒精,反复2次,再将多余囊壁切除。比较两种手术术后引流液量和引流时间,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对比术后引流液总量,A组平均为(307±127.7)ml,B组平均为(82±46.2)ml,B组明显少于A组;对比术后引流时间,A组平均为7±3.2天,B组平均为(3±1.7)天,B组明显少于A组;随访1年,A组有3例囊肿复发,B组无复发情况。结论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联合无水注入治疗,能有效破坏去顶减压术后残存囊壁的分泌功能,减少残存囊壁的分泌,缩短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降低肾囊肿复发率,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理想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肾囊肿 腹腔镜 去顶减压术 硬化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注射前后的鼻咽癌原发灶中淋巴管的表达情况。方法63例确诊中晚期鼻咽癌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rAd-p53注射+同步放化疗。对照组(31例)同步放化疗组。分别收集临床资料及rAd-p53注射前后鼻咽部体活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鼻咽癌原发灶组织中淋巴管(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podoplanin蛋白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podoplanin蛋白表达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d-p53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鼻咽癌淋巴道转移。

  • 标签: 鼻咽癌 rAd-p53 淋巴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与单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单用醒脑静注射液,观察2组患者清醒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清醒时间早于对照组。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效果满意。

  • 标签: 急性酒精中毒 醒脑静注射液 丹红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子宫颈上皮样变(CIN),是指发生在宫颈上皮,但基底膜尚未遭到破坏的一组病变的统称。目的讨论宫颈上皮变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指导患者做好全面的身体检查,为宫颈锥切手术做好准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阴道出血情况。手术后阴道填塞油纱条止血,6~8小时后取出。做好护理记录和交接班,保证油纱条及时取出,防止放置时间过长引起感染。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护理
  • 简介:<正>所谓内脏动脉,是指供应胃肠道、肝、脾及胰腺的动脉[1]。内脏动脉(viseralarteryaneurysm,VAA)即为腹腔干、肠系膜上、肠系膜下动脉及各自分支处的动脉。因此,严格地讲,VAA并不包括肾动脉,但因为后者在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上与VAA大体相仿,所以一些文献也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2,3]。VAA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发生率约为0.1%~2%,其中以脾动脉比例最高,约为60%,肝动脉为20%、肠系膜上动脉5.5%、腹腔动脉4%、胃

  • 标签: 肾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腔内治疗 治疗方式 弹簧圈 脾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颅动脉的手术技巧及总结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64例(69个动脉),均进行了颅脑DSA检查。选择不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对颅动脉进行栓塞,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动脉48例,球囊辅助栓塞10例,支架辅助栓塞11例。结果本组100%栓塞者32例,95%栓塞者18例,90%栓塞者14例。术后疗效(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58例,轻残4例,重残2例,无死亡,随访64例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2例轻残,1例重残,良好率95.3%。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动脉安全、有效、微创,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肌注射致晕厥的病人58例,了解其原因和找到最佳的护理方式。方法2011年1月~11月本院门诊共实施35210例肌注射,其中有58例发生晕厥,分析原因并及时予以相应护理。结果对5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因素为精神因素31例(53.45%),体位性低血压因素10例(17.24%),低血糖因素7例(12.07%)。晕厥原因比较精神因素与其他各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因素和低血糖因素与疼痛因素和药物过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因素为晕厥的主要因素,在肌注射过程中应注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晕厥发生。

  • 标签: 注射 晕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0例急性酒精中毒引起患者的镜下表现,增强医生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胃部疾患的干预治疗意识。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9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镜下表现分析,结果急性酒精性中毒患者的镜下表现为炎症、糜烂、溃疡,贲门粘膜撕裂。结论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镜下可有多种表现,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同时,应注意到对胃部疾患的干预和预防治疗。

  • 标签: 急性酒精中毒 内镜下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10例颅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操作,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10例患者动脉成功栓塞,围手术期内未出现颅动脉破裂,均痊愈出院。结论采用栓塞介入治疗颅动脉较传统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有效降低死亡率特点,术前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和细致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动脉系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本病多发40—60岁,2%动脉幼时发病。随着介入治疗颅动脉的技术不断发展,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术后护理尤其是并发症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对我们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以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动脉6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米卡星鞘注射治疗开颅手术后颅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就诊的开颅术后颅感染病例共60例运用阿米卡星鞘注射进行治疗,通过观察记录分析阿米卡星使用鞘注射的方式治疗时对颅感染致病菌的敏感性,鞘注剂量以及疗程与疗效的关系,CNS毒副反应,通过颅感染控制时间将无CSF漏组与有CSF漏组对比。结果60例患者中被治愈的52例,有效率为86.7%。无CSF漏组与有CSF漏组对比,时间明显缩短(P<0.05),表明阿米卡星鞘注射可使患者颅感染迅速得到控制。药物总量与CSF中WBC计数、体温、颅压等颅感染监测指标间为负相关(P<0.05)。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副反应,但是很快得以恢复。结论阿米卡星对很大一部分引发颅感染的致病菌具有敏感性,有效率高,显效快,无显著的CNS毒性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阿米卡星 鞘内注射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轻疼痛的皮注射新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在前臂掌侧外下1/3处向心方向进针)和改进方法(在前臂掌侧外下1/3处顺皮肤纹理方向进针)两种注射方法对我科筛选的200例住院患者进行抗生素皮试验,观察受试患者在接受皮注射时的疼痛反应。结果接受改进方法皮注射的患者疼痛反应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方法组(P<0.01)。结论采用顺皮肤纹理方向进针进行皮注射,可明显减轻皮注射引起的疼痛。

  • 标签: 皮内注射 疼痛 皮肤纹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SCTA在颅动脉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颅动脉的临床表现及CTA表现,并将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显示(SSD)并辅以容积显示(VR)等技术进行处理。结果32例患者中检出36个动脉病灶,其中29例为单发动脉廇,3例为多发动脉廇。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29例,发生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3例。结论MSCTA具有无创、快速、安全,可以多方位、立体成像,可作为首要筛选检查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