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例1男,62岁,农民,左眼20年前因青光眼绝对期在本院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常出现限部红、痛症状,经用药后缓解,近2月来疼痛加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入院要求行左眼内容剜出术。入院榆查:左眼视力无光感,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混浊,前房浅,房水混浊,虹膜面大量新生血管,瞳孔4mm大小完全后粘连,

  • 标签: 眼内组织 骨化生 球结膜混合性充血 青光眼绝对期 眼内容剜出术 房水混浊
  • 简介:摘要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术虽然微创、有效且安全,但仍会因为手术的操作和仪器的工作而损伤眼内组织的正常结构,影响前房和玻璃体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血-眼屏障,引起炎性因子的释放,导致玻璃体液化或后脱离、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或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等病情。眼科医师应充分了解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手术过程对眼内组织带来的影响,重视白内障围手术期和手术过程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尤其是对于患有严重全身病和眼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中应尽可能减少超声乳化能量和手术时间,尽量减少对眼内组织的扰动,特别是要稳定前房和玻璃体的状态,真正实现白内障手术"从前段到后段"、"从眼部到全身"的全程监管,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术/并发症 玻璃体 视网膜 炎性因子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重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眼内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眼科在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1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作观察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施以常规手术管理,研究组51例施以围术期全程综合管理,比较两组的干预结局。结果:对照组的手术眼组织创伤率(14.00%)高于研究组(1.96%),P<0.05。干预前两组的房水炎性因子指标水平相匹配,P>0.05。干预1个月后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IL-6、TNF-α、VCAM-1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配以围术期综合管理干预,使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更加显著,对眼组织的创伤小,可有效改善术眼炎性因子。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手术 眼内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F=2.226,P=0.189;HRPE:F=2.634,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A值均明显高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SS组各细胞中细胞色素C、bax、caspase-3和caspase-9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bcl-2荧光强度弱于CEIIS组,闭锁小带蛋白(ZO-1)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不同时间点BSS组各细胞LDH释放水平均明显高于CEIIS组(均P<0.001);培养48 h时,BSS组各细胞SDH释放水平高于CEI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OCT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组织学异常,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2个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感光层细胞排列疏松、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大量脱落、空泡变性等,以BSS组更为严重。TUNEL染色显示术后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和RGC层,BSS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为(135.2±22.8)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CEIIS组的(81.3±1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5,P=0.002)。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显示,CEII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S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10)。结论与BSS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灌注CEII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视网膜组织和功能损伤均较小。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灌注液 细胞活性 视网膜功能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总结125例使用眼内窥镜手术的护理配合,包括物品准备、患者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术后清洁保养,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掌握专科手术配合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基础与关键。

  • 标签: 眼内窥镜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常见致病真菌菌种及治疗结果,为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72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发病原因、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结果72例患者中,涂片或病理活检及培养均真菌阳性者25例,单纯真菌培养阳性者30例,单纯病理活检阳性者17例。培养阳性的72例中烟曲霉菌感染者20例,腹孢镰刀菌感染者15例,毛霉菌感染者13例,木贼镰刀菌感染者24例。16例行眼球摘除术;3例拒绝行眼球摘除术出院;29例眼内炎症缓解后出院;24例病情稳定后行硅油填充及取出术,术后视力光感。结论真菌性眼内炎发病隐匿,进展缓慢,非常容易被忽视并误诊,详细询问病史和合理的检查对其诊断有着重要的帮助。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高治愈率和保存视功能。

  • 标签: 真菌性眼内炎 治疗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内异物(IOFB)相关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和视力愈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在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内收治的IOFB患者,筛选IOFB相关性眼内炎病例,分析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眼内异物的材料、大小、位置、损伤情况等因素。并对眼科常规检查及眼内取材的培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数据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IOFB病例338例(339眼),其中IOFB相关性眼内炎40例(40眼),发生率为11.8%,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年龄(34.0±22.7)岁,男29例(29眼),女11例(11眼),约62.5%患者年龄集中在21~45岁。外伤发生在工厂23例,家中11例,其他6例(15.0%)。创口大于3 mm者共25例。异物位于前房7例,位于玻璃体腔33例。眼内异物的性质金属类25例,非金属类15例(其中植物性4例)。异物大小超过5 mm的14例,在3~5 mm间17例,小于3 mm 9例。32例眼内取样进行微生物培养,12例结果为阳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例,枯草芽孢杆菌3例,绿脓杆菌2例,其他菌4例,20例结果为阴性。统计分析发现异物材料性质和创口直径不是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χ2=0.57,P=0.45;χ2=4.73,P=0.094),而异物直径、I期修复的时间与眼内异物被取出时间是其危险因素(χ2=10.83,P=0.001;χ2=5.80,P=0.016)。36例(90%)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视力在0.05以下,19例(47.5%)在光感或以下;在眼球修补和异物取出术后2周,19例(47.5%)在光感及以下,12例(30.0%)为无光感眼。异物位置在后节、创口大于3 mm和异物大于3 mm是导致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更差视力愈后的危险因素(χ2=3.23,P=0.023;χ2=3.72,P=0.037;χ2=4.14,P=0.041),而一期眼球修补时间和异物取出时间与视力预后无明显相关性(χ2=0.63,OR=0.97,P=0.92)。结论:IOFB相关性眼内炎往往发生于男性青壮年工人,且严重损伤视功能;异物位置、异物大小和是否一期24 h内修补并取出异物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而视力预后与异物位置、异物大小和创口长度密切相关。

  • 标签: 眼内异物 眼内炎 危险因素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对现代医疗护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眼科的患者不断增多,并且眼部属于特殊、敏感的重要部位,护理不到位严重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护理人员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整体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善当前眼科护理质量。本文基于眼科手术眼内抗感染护理策略展开论述。

  • 标签: 眼科手术 眼内 抗感染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随着微量标本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极少量眼内液标本可同时提供多种重要的眼内微环境信息,为多种疾病的诊断、监测和随访提供重要的定性和定量依据。为规范眼内液标本的采集过程,明确各种眼内液检测手段的实用价值及眼内液检测本身在眼科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本文介绍了房水和玻璃体标本的采集方法和要点以及多种常用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讨论了眼内液检测的总体原则,以期为眼科临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13-317)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眼科手术眼内抗感染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9.5-2020.11收治的眼科手术患者65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参照和实验两组,参照组32例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33例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于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并且,评价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术后感染情况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眼科手术 眼内 抗感染 护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入院的白内障手术患者489例,分析总结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并总结其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在选取的489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中有16例患者于术后发生眼内炎,其中14例患者为急性眼内炎,2例为迟发性眼内炎,且有10例患者的房水以及玻璃体微生物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31.58%;13例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注药术,2例予以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注药术,1例实施眼内容物剜除术,最终15例患者眼内炎症得到控制,1例出现眼球萎缩。结论针对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临床应早期积极实施有效治疗,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 标签: 眼内炎 白内障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注药术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