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薄膜厚度测量通常有多种方法,但对超薄的厚,要达到较高精确度,且测量手段又较为简洁的,则椭偏仪法是理想的选择。本文对这种测量材料厚的光学方法从基本原理、仪器特点、测量过程、样品状态等方面,均作了全面的分析。

  • 标签: 光学 椭偏仪 薄膜 厚度
  • 简介:利用扫描电镜对磷化处理轴承零件的磷化层进行了观察,并对磷化深度进行了测量。经分析得知利用扫描电镜的测量功能对磷化层深度进行测量是可行的,得到了一种微米级磷化层深度的测量方法。

  • 标签: 扫描电镜 磷化膜层 测量方法
  • 简介:Elcometer公司在成功的推出了系列的Elcometer456涂厚度测量仪仅6个月之后,该公司又宣布,为了进一步提高系列的Elcometer456涂厚度测量仪的功能,将发布一系列软件中的第一个软件使其升级。

  • 标签: 测量仪 厚度 涂膜 公司 软件
  • 简介:由于磷化处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造船、机械、家电产品等诸多行业。特别是近几年来,磷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工艺不断完善,性能比较优异的磷化层被陆续开发出来。

  • 标签: 磷化处理工艺 合金镀层 膜层 家电产品 磷化技术 性能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脉络厚度和特发性黄斑前(idiopathic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IME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的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及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ubfovealchoroidalthickness,SFCT)水平,随访观察术后IMEM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水平变化,并分析术后脉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术前IMEM组患眼SFCT(362.22~40.75m)明显较对侧健眼(410.56~38.45m)及对照组右眼(420.73~39.63m)低,且对侧健眼较对照组右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EM组患者术后1wk患眼和健眼SF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SFCT均显著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SFCT值趋于稳定,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同SFCT值患者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FCT值>380m组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明显较<320m组和320~380m组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分析,IMEM患者术后脉络厚度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正相关性(r=0.629,P<0.05)。结论:脉络变薄可能是IMEM的重要诱因,且术前脉络厚度对术后视力恢复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脉络膜厚度 关系
  • 简介:摘要本文从测试原理、影响因素、测试结果三个方面着手,对钢铁表面镀镍层厚度测量的三种方法金相法、涡流法、X射线荧光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在满足测试条件的情况下,三种方法测量结果均可靠有效,应根据实际测试要求进行选择。

  • 标签: 镀镍层厚度 金相法 涡流法 X射线荧光法
  • 简介:运用统计过程控制与诊断技术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目前该技术正越来越被我国企业界所重视,但因每个企业的每一种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给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我厂阳极氧化厚度的特点,推导出符合该产品特点的总体质量波动损失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制造阳极氧化的工艺进行质量诊断和评价,提出改进途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1概述我们知道在生产条件仅有偶然因素影响的稳定状态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其总体产品质量特性分布为正态分布,传统的控制方法是按千分之三法则来进行的,主要着眼于样本观测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偏差分析。目前质量波动损失理论着眼于研究单个样本观测与目标

  • 标签: 氧化膜厚度 损失函数 质量波动 诊断技术 统计过程控制 阳极氧化膜
  • 简介:应用SEM-EDS对常见汽车防锈底漆锌系磷化晶体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根据物证的微观形态特征点分类的图像数据处理方法,建立了锌系磷化物证鉴定的指标体系,对目前交通事故中汽车油漆鉴定方法进行新的重要补充。

  • 标签: 微观形态特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 锌系磷化膜
  • 简介:摘要:在生产中钢铁制品应用广泛,但材料本身耐腐蚀性能较差,易锈蚀,应用范围受限。因而对钢铁制品表面性能研究尤为重要,实际生产中,钢铁件通常以磷化工艺或化学氧化处理方式改善其表面性能,提高其表面防护及装饰性能。但两中工艺方法及成原理存在差异,氧化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应的适用范围也不同。

  • 标签: 磷化工艺 化学氧化 表面性能 成膜原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硅油填充眼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FCT)变化及屈光状态对其的影响。方法临床自身对照研究。2019年1~7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0例50只眼及对侧眼50只纳入研究。所有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1个月,患眼行医学验光,根据检查结果订制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佩戴24 h。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受检眼SFCT。观察硅油眼屈光矫正前后的SFCT变化。硅油眼与对侧眼SFCT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手术后1个月,硅油眼平均屈光度数为(+6.38±1.12)D。硅油眼、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47.12±17.63 )、(276.32.55±17.63)μm;硅油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01 )。硅油眼屈光矫正后平均SFCT为(276.32±24.86)μm;与屈光矫正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P<0.001 );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 )。结论硅油眼SFCT较正常眼明显变薄;屈光矫正后可恢复。

  • 标签: 脉络膜/病理生理学 屈光不正 远视 硅油类
  • 简介:利用扫描电镜、层磁性测厚仪、粗糙度仪等设备,通过耐蚀性点滴试验,研究了轴承零件表面存在脏污、油污、锈蚀、酸浸、盐结晶、油墨印痕等常见表面缺陷对磷化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部位相比,当零件表面有脏污、油墨印痕处时,未能形成磷化;而油污处、锈蚀处形成细而薄的磷化,酸浸导致结晶颗粒粗大;盐结晶由于磷化过程的清洗溶解,磷化的结晶未受到影响。

  • 标签: 表面洁净程度 磷化膜形貌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弱视眼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变化。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弱视、脉络中英文为检索词,在万方、中国知网、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检索文献。排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综述性文献。采用STATA 15.0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加权均数差(WMD)和95%可信区间(CI )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并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测异质性来源。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75篇文献,最终纳入1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弱视患者650例,年龄3~65岁。均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SFCT. Meta分析结果显示,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WMD=18.89 μm,95% CI 14.81~ 22.98 μm,P<0.001 )、正常眼(WMD=39.49 μm,95% CI 33.88~ 45.09 μm,P<0.001)增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5.03 μm ,95% CI-19.50~ 9.44 μm,P=0.495 )。结论弱视患者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和正常眼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无差异。

  • 标签: 弱视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脉络膜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黄斑区脉络厚度和脉络血流灌注(CBP)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连续就诊的IMH患者60例60只眼(IMH组)以及健康志愿者60名6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IMH组60只眼中,裂孔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8、15、29只眼。两组受检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7、0.157、0.542,P>0.05)。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受检眼黄斑区不同区域平均脉络厚度(AMCT)和CBP。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各自分为4个区,包括内环上方(IS)、内环下方(II)、内环鼻侧(IN)、内环颞侧(IT)、外环上方(OS)、外环下方(OI)、外环鼻侧(ON)、外环颞侧(OT);共计9个区域。观察不同区域AMCT、CBP分布特点。AMCT与CB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MCT、CBP与IMH分期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受检眼比较,IMH组患眼黄斑各区域AMCT均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4.641、2.888、3.390、3.575、4.870、4.077、4.946、4.578,P<0.05)。IMH组患眼OS、OT区域CB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4、4.51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T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r=0.314,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AMCT与IMH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374、0.289、0.379、0.441、0.392、0.303、0.341、0.292,P<0.05)。IN、OI、OT区域CBP与IMH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0.138、-0.016、-0.221,P>0.05);其余区域CBP与IMH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r=-0.560、-0.390、-0.819、-0.692、-0.329、-0.587,P<0.05)。结论与正常者比较,IMH患眼黄斑区各区域脉络厚度显著变薄;局部区域存在脉络低灌注。其局部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IMH分期越高,各区域AMCT有增厚趋势,多数区域CBP有减少现象。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偏头痛患者脉络厚度的改变。方法检索从建库到2020年1月1日期间,PubMed、EMbase、Scopu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关于相干光断层扫描评估偏头痛的研究。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和评价纳入的研究,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病例对照研究,共1 091名研究对象,其中偏头痛组646例,对照组445例。偏头痛组及对照组间的各指标观察结果均有统计学异质性(P值均<0.10),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显示,偏头痛组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及距中心凹鼻侧1.0 mm处、鼻侧2.0 mm处、颞侧1.0 mm处、颞侧2.0 mm处的脉络厚度均比对照组低,其加权均数差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39.97 μm(-54.43~ -25.50 μm)、-41.60 μm (-57.74~ -25.45 μm)、-41.95 μm (-59.59~ -24.31 μm)、-44.32 μm (-63.31~ -25.34 μm)、-39.51 μm (-59.25~ -19.77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亚组分析显示,有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各位点脉络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egg's检验和Egger's检验的P值分别为0.156和0.484,无发表偏倚的证据。结论偏头痛患者的脉络变薄,脉络厚度改变可能是偏头痛发病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偏头痛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不同类型偏头痛的脉络厚度改变程度。

  • 标签: 偏头痛 脉络膜厚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活体影像学
  • 简介:采用真空蒸发法制备相同厚度的PbTe薄膜,再利用RF磁控溅射法在上面制备不同厚度的Ag反射,采用XRD、SEM、FTIR和四探针法分别对制备样品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透射率和电阻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所制备的薄膜具有明显的〈100〉方向择优取向,呈多晶结构,随着反射厚度的增加,薄膜结晶性能先降低后增加;晶粒尺寸增加,表面粗糙程度先降低后增加;薄膜光学性能在一定厚范围内,随着反射厚度的增加透射率降低,超过一定厚时,透射率降为零;随着反射厚度的增加,电阻率呈先急剧降低后缓慢降低的趋势。

  • 标签: 反射膜 真空蒸发 薄膜厚度 透射率 电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