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伴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全面推进,法治理念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社会主义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核心是要解决'中国法治从何处来''当下中国法治如何'以及'中国法治往何处去'这三个时间维度上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治理念不同于资本主义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三大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治理念作为一个未完成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去充实它、发展它、完善它。

  • 标签: 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内涵 属性
  • 简介: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卡尔·伦纳将法律实证主义的学说移植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之中,进而提出了一种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学。伦纳关注的焦点是财产所有权制度如何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财产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变成少数人对多数人行使支配和控制权的来源。所有权是人对有形物的全方位的法律权力,它一度是自由的保障,但后来却变成资本家控制工人的手段。在伦纳看来,社会主义孕育于资本主义之中。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法律的社会功能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辅助法律制度将取代财产所有权制度,公法制度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 标签: 卡尔·伦纳 财产所有权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 简介:“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治是一致性的”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特征,社会主义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治原本是两个互不搭界的概念,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把两者结合起来,共同的历史经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彰显了两者的一致性。要实现两者的一致性,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主义治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 标签: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 一致性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道路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发展轨迹、治国方略、根本保证、制度基础、学理支撑、人权保障、发展动力、法域类型等八个方面。其中,发展轨迹、治国方略两个方面的特色,突出体现了法治道路与传统文化的紧密性;根本保证、制度基础、学理支撑、人权保障四个方面的特色,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道路的姓"社"性;发展动力方面的特色,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道路的过渡性;法域类型方面的特色,突出体现了中国法治道路的包容性。

  • 标签: 法治道路 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女性主义经历了三波浪潮,其在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差异偏执、自我孤立、内部纷争等弊端。本文基于比较的视角,从正视性别差异、他者关系、不同地域种族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主义,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协同四个方面,就女性主义的价值诉求与现实出路作出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女性主义 差异 他者 协调
  • 简介:中国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等发展的现状、中国建国后法治发展的历程、以及我国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后的发展轨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家的发展进程必定是逐步的、分阶段的。第一阶段五十年,是中国特色法治国家的初级阶段。中国特色法治国家初级阶段的基本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家建设有其必然性,其存在和发展有坚实的政党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家建设,既不同于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也不同于孙中山的训政时期。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家建设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家建设进程。使中国特色法治国家初级阶段的各项制度不断成熟、完善,并自然过渡到中国特色法治国家的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 标签: 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党的领导
  • 简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具备极其鲜明的特征。它既是一套系统的法律学说,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学方法论。这种集法学实体理论与法学方法论为一体的表述方式为马克思主义所特有。作为一种外来法律学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经历了初期与发展期两个阶段。在构建现代法治国家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基于其特性仍然可以发挥巨大的指导性作用。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相结合,则需紧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坚定不移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道路;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推进依宪治国步伐,建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律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法学 法治国家 依宪治国
  • 简介: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治教育对北京实现“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小学、初中、中职、高中学校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目前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而分析了法治教育现状背后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法治教育 未成年人 德育教育
  • 简介:夫妻债务形成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性通常充当举债方的角色,而女性通常充当非举债方的角色;构建合理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应当充分考虑性别因素。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离论题等女性主义分析工具对中国现行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推定论”进行剖析,认为“推定论”并未考虑到男女两性的实质差异,苛以女性过重的注意义务,是建立在男性文化基础之上的法律规则。进而提出应区分夫妻关系的两种不同状态,即和平状态和对抗状态。在和平状态下应侧重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在对抗状态下应侧重保护非举债方女性配偶的利益。

  • 标签: 女性主义法学 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债务 推定规则 认定规则
  • 简介:10月29日,山东省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与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监督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来自全国人大、省内外二十几所高校法学院的专家教授、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及有关企业从事法规研究的代表等70多人出席研讨会。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 学术研讨会 监督体系 中国特色 济南 山东大学
  • 简介:倡导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中国人敬业指数的客观要求;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荣辱观 中国梦
  • 简介:在今天,社会主义是否拥有未来似乎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实际上就连对社会主义本身是什么,也依然充满争议。然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所出现的迷惘和错乱,可能恰恰源于不再相信社会主义还有未来。对于启蒙现代性之弊病的正常反思,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视现代文明所取得的实质进步,丢弃人类经历数千年艰辛、付出极惨痛代价才取得的可怜而珍贵的思想突破,对于人类集体依靠自身的智慧与才德改善生存处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失去希望,

  • 标签: 社会主义 启蒙现代性 现代文明 生存处境 美好生活 可能性
  • 简介:科学社会主义一直是在曲折中前行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涌现,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以其成功的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也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 标签: 民本思想 制度创新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民主 执政能力
  • 简介:列宁晚期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后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方式愈多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愈加可靠和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要经过许多阶段和实践探索、只有利用资本主义才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但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构成了他的社会主义观,反映了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邃思考和开拓创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大的指导或借鉴意义。

  • 标签: 列宁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导或借鉴意义
  • 简介:王占阳大量论著及其'新社会主义论',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关于普遍幸福主义、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从中多次沿用邓小平的论述予以论证,这显然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曲解。王占阳认为,邓小平主张市场社会主义,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公平分配而不是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强调社会主义再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这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市场社会主义,它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王占阳主张的市场社会主义观也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大相径庭。废除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对公有制的信心是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要深刻认识到集体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研究需要重视两个问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社会主义;理论界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斗争与理论建设。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 公有制 “团体激励”机制
  • 简介:五大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方法论,不仅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方法指引。在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论体系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摆在完善法治理论体系的核心位置,协调发展理念是法治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理念是体现法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的理论发展趋势,开放发展理念是拓展法治理论体系广度和深度的有效路径,共享发展理念是彰显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 标签: 五大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理论 方法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把国家划分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两种形态。马克思的现代国家思想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为背景,但现代国家不等于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性质取决于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治国家”这一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的理论逻辑和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主导“一府两院”的权力运行机制,为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做出了最顶层的制度安排,保证了社会主义治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

  • 标签: 国家形态 现代国家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简介:李桂荣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2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开启了东方大国对先进的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求索,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顾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不但发现其极具代表性,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更能够看出他是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先声和实践先导,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 标签: 社会主义理想 价值观体系 毛泽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