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的构建及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分别取10g胶原蛋白利用自制模具分别制备含0.25g川芎嗪和无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2%京尼平交联);对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进行拉伸实验并评价其力学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胶原神经导管交联前后的空间结构;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细胞外基质(ECM)混合后接种于导管内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质量浓度10g/L的川芎嗪诱导MSC7d后,荧光免疫化学方法鉴定MSC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用8只Wister大鼠复制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复合MSC的神经导管连接缺损神经,其中4只为无中药导管作为对照,90d后处死大鼠观察再生神经形态,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其功能。结果京尼平交联前后胶原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交联后胶原纤维排列致密,胶原纤维之间形成不规则孔隙且韧性增强;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的最大载荷和断裂载荷分别为(0.23±0.09)、(0.20±0.12)N和(0.76±0.15)、(0.69±0.17)N,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川芎嗪能促进MSC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并向神经细胞分化;神经导管与MSC复合培养两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复合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能促进缺损神经的修复。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 标签: 胶原蛋白 神经导管 京尼平 川芎嗪 神经缺损修复
  • 简介:摘要创伤常常会导致周围神经的损伤,而较大的神经缺损是需要采用各种手段进行修复的。目前有常见的几种修复方法,其中直接修复和自体或异体神经移植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使用神经导管可以突破这两种方法的限制,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本文就此谈一谈不同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 标签: 神经导管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全程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置入PICC导管期间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患者46例,均置入PICC导管,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统计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差异明显(P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
  • 简介:探讨神经内科患者PICC导管围留置期间护理方法。回顾实践及文献,对神经内科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进行包括穿刺及拔管在内全程护理进行总结。PICC导管留置期间,为保证导管有效留置,应在留置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留置时尽量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期间及时处理并发症,导管固定妥善,做好维护工作以防堵管。拔管时注意速度,妥善处理伤口。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silkfibroin-chitosanblend,SFCS)导管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兔21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8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使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神经导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大体形态,取材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检查,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SFCS导管修复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达到(27.50±3.00)m/s,单位面积(5μm2)的轴突计数为(741.80±49.92),髓鞘厚度达到(12.71±0.42)pm,与自体神经修复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FCS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 标签: 面神经缺损 神经再生 丝素-壳聚糖共混膜 神经导管
  • 简介:背景:显微外科技术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的发展与神经导管材料密切相关。神经导管的构建特别是生物材料构建神经导管材料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目的:探讨生物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数据分析。方法:SCI数据库中2001/2010检索有关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神经导管(nerveconduit);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nerveinjury);神经再生(nerveregeneration);壳聚糖神经导管(chitosan/chitinnerveconduit);高分子神经导管(polymer/macromoleculenerveconduit);胶原神经导管(collagennerveconduit)",共检索文献183篇。结果与结论:神经导管修复法是在神经断端之间留有一段间隙,利用神经导管神经的远端和近端之间桥接,并创造相对密闭的环境,以充分发挥远端神经的趋化作用,同时阻隔外部的影响,减少瘢痕的产生。目前,已被用于制备神经导管材料分为非神经组织、非生物降解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探索寻找理想的材料构建神经导管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研究始终在进行中。

  • 标签: 神经导管 生物材料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壳聚糖神经导管 高分子神经导管
  • 简介:摘要可降解复合神经组织导管,或组织工程人工神经,是在单纯的生物性组织导管中添加可降解材料制备成复合导管,并在其中加入能够促进轴突生长的物质,诱导神经断端生长,加入的物质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雪旺氏细胞等。构建复合神经导管是目前用于修复长段外周神经缺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复合神经 组织工程 可降解材料 雪旺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ICU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集的神经外科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深静脉导管感染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感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神经外科ICU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神经外科ICU 深静脉导管 感染护理
  • 简介:近年来经导管肾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catheter-basedrenalsympatheticdenervation,CRSD)成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热点,大量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表明肾脏去交感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血压。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有外科切除内脏神经治疗难控制性高血压的研究,通过切除胸腰部内脏神经、肾交感神经达到降压目的[1],但因严重并发症限制其进一步发展。Krum等[2]创立了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脏交感神经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大大拓宽了治疗高血压的新视野。随着研究的进行,逐渐发现肾脏去交感化并不局限于降压,对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功能障碍等均有一定改善。

  • 标签: 经导管射频消融 去交感神经 射频消融术 肾脏 顽固性高血压 睡眠呼吸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线导管的使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接受中线导管的438例神经内科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中线导管的使用经验。结果 中线留置时间3~37 d。常规拔管398例,带管出院12例、死亡拔管7例,发生渗液2例,渗血9例,意外拔管5例,贴膜过敏5例,积极采取措施干预,达到治疗目的。结论 中线导管神经内科危重患者输液治疗、抢救的有效通道,积极采取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延长使用时间,提高中线导管使用的安全性。

  • 标签: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 中线导管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输液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该技术已经成为常规治疗的重要手段。且着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输液工具的不断优化,多种输液穿刺方式能够支撑不同的输液需求。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能够为神经外科患者提供更好的输液服务。文章就对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展开思考。

  • 标签: 神经外科 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 输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神经介入导管室患者应用精细护理对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讨论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神经介入导管室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保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每组中均包含1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精细护理干预,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介入导管室患者采用精细护理,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精细护理 神经介入导管室 应用价值 护理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ICU病房受各种导管入侵影响造成的各种因素,分析有效预防的处理对策方案。方法根据神经内科ICU病房收治的100例患者,分析患者临床的资料表现。结果100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导管感染问题的有35例,占总数的35%,检出病原菌42株,其中有真菌15例、球菌20例、杆菌7例。结论神经内科ICU1病房导管治疗存在较为严重的感染问题,感染程度、发病比率较为严重,需要加强各个部位和环节的有效干预处理,及时有效的降低ICU导管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感染问题,降低可能出现的各种发病率的产生。

  • 标签: 神经内科 ICU病房 感染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一共为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巴氏指数数据差异极小,而护理后,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加速患者的恢复,保证患者健康,同时还能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 急性脑梗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研究2019年5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将常规护理措施应用在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全面优质护理,观察和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前后巴氏指数。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有效率(96.30%)与对照组的(77.78%)相比,研究组的(96.30%)更高(P0.05),对比两组护理后巴氏指数,研究组数值(90.18±9.37)明显比对照组的(71.25±9.64)更高,P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改良中等长度导管神经重症患者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我院神经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在静脉治疗中应用改良中等长度导管,观察患者的置管情况,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等。结果:改良中等长度导管运用后,置管一次成功率较高,导管异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在神经重症患者中,改良中等长度导管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改良中等长度导管 神经重症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神经介入 动脉导管溶栓 急性脑梗死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诱发神经外科患者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过程中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方法择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手术患者,全部行CVC置管,在导管拔除之后,对导管进行细菌培养与血培养,观察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总结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共有18例患者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15%,经过局部换药+全身抗感染治疗后,所有感染患者均治愈,无人死亡,3~7日后出院。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有①BMI指数<25kg/m3;②年龄≥50岁;③置管时间≥1周;④合并有糖尿病;⑤免疫功能低下;⑥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⑦缺乏针对导管的临床护理或护理不规范;⑧其他。结论临床应为神经外科患者在CVC置管的过程中加强护理,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外科 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留置鼻导管吸痰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0例昏迷且排痰障碍的患者实施留置鼻导管吸痰的方法、结果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患者经经留置鼻导管吸痰,痰量逐渐减少,肺部感染全治愈,全部避免气管切开,4例患者经治疗后处于长期昏迷状态,需长期保留鼻导管吸痰。留管期间,4例意外脱管,1例鼻导管堵塞。结论留置鼻导管吸痰应用于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可行、有效,有明显优点,值得应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