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二者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但在动机、语料选择、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批评话语主张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分析话语,揭示话语和权利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会产生消极影响;积极话语分析则主张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和平语言学,既注重研究权利因素对话语的影响,又注重通过这种积极分析方法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 标签: 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 积极话语 对比
  • 简介:毕业演讲是公共演讲的特殊类型,也是构成毕业典礼的必要组成部分。演讲者通过使用各种词汇资源去感染、激励甚至劝说听众。以2015年NartaliePortman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为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评价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态度资源的积极话语的分布及可能的原因,由此发掘如何积极地建构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友好关系,进而构建一个和平且和谐的社会。

  • 标签: 毕业典礼演讲 评价理论 态度资源 积极话语分析
  • 简介:自语言学家哈里斯(ZelligHarris)于1952年在《语言》(Language)期刊上发布“DiscourseAnalysis”一文算起,话语分析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已有近60多年的历史。然而自该学科诞生之日起,它与符号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今也未得到清楚说明。有学者认为,尽管二者在理论来源与方法论上有相似之处,但符号学更注重文本与结构分析,因此无法处理具体语境中的话语实践诸问题。而笔者则认为,话语分析是符号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符号表意实践与社会行为、意识形态之关系分析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当代符号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展面。

  • 标签: 话语分析 符号学 社会符号学
  • 简介:尽管“符号学”这个名称的提出不过一百来年的时间,但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停止过对于符号的理论思索。这种思索或者是关于符号本体的,或者是关于符号指称的,或者是关于符号如何被指称的,这三个方面曾被莫里斯分别概括为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我认为,从理论意义上看,莫里斯的概括是极其精当的。符号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在一百年多点的学术史中,尤其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

  • 标签: 符号学研究 话语分析 专辑 莫里斯 语形学 语用学
  • 简介:长期以来,在使用“隐私”这一概念时,各领域学者都试图给出可以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并希望这一定义可以揭示隐私的本质,但始终未能如愿,这使得各个学科对于隐私本身和基于隐私的研究常常陷入困境。通过梳理隐私研究的历史,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隐私是什么”可以分为三种话语:隐私是角色身份前提状态;隐私是安全机制;隐私是商品资本和社会资本。

  • 标签: 隐私 话语分析 角色定位 安全机制 商品资本 社会资本
  • 简介: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从政治话语批评隐喻的视角,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中美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类型、分布比例、及产生言语表达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政治话语必定蕴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境。在政治话语中,语言交际、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对话语中隐喻的出现会产生决定性作用,同时概念隐喻的应用又隐含着政治意识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治目的的实现。

  • 标签: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隐喻 中美政治话语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多模态交际在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多模态话语也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对2006—2015年间我国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论文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了近10年来国内外语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重心、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分析发现:在研究内容上,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重心主要在理论探讨、教学与教材、视觉艺术这三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数量较少,以引介性、解释性的非实证研究较多,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不多。今后,应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加强学科融合,创新研究思路,提高研究质量。

  • 标签: 多模态话语 话语研究 外语教学
  • 简介:摘要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指导,选取《CNN每日新闻》、《口袋英语精选》和《可可英语》三个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英语类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消息进行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分析,结合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符号模态的特定组合,揭示该类微信公众平台独特的“多模态”话语体系,引导订阅受众接受信息,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英文交流能力。

  • 标签:
  • 简介:2016年8月2日新出台的日本防卫白皮书中横加指摘中国在东海、南海的公船航行及建设岛礁,渲染了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威胁。使中国的国家形象蒙受损害。本文运用Fairclough三维话语分析框架。对2016年防卫白皮书进行批评分析,通过分析白皮书中词汇选择、被动句及互文手法等的话语策略运用,试图揭示日本政府的权力与利益取向对“中国威胁论”话语建构产生过程的影响,挖掘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从而揭露中国威胁论的虚伪与双标。

  • 标签: 日本防卫白皮书 “中国威胁论” 批评话语分析 话语实践 意识形态
  • 简介:文章以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政策发展过程中的公共话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政策行动者在话语中表现出的行动逻辑及权力关系。研究发现,政策相关的公共话语可以分为联邦政府的政策性话语、阐释一支持性话语和批评性话语三种类型。虽然由于政策推动者资源和权力地位的关系,批评性话语未成为主导的话语体系,然而政策背后存在的价值冲突仍不可忽视。

  • 标签: 绩效拨款政策 公共话语 文本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以一则平面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利用Kress&VanLeeuwee所创建的视觉语法对其进行多模态的话语分析,进而探讨公益广告中语言和图像等符号模态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揭示多模态广告语篇中共现的多种符号模态是如何共同实现表意功能、参与社会实践,并最终影响公众意识形态的。通过对此的研究,希望可以提高公众的图像阅读能力,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公益广告所传达的含意,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 标签:
  • 简介:村委会作为“上下”间多重话语的中转站与加工厂,成为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讨论的焦点,既往研究主要从“结构-制度”与“过程-事件”视角对基层政府政策行动策略及其背后所交织的“权力-利益”博弈网络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双重话语分析视角,结合大巴山区东溪村退耕还林政策地方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村委会作为政策基层行动的核心主体,运用地方性知识构建“上下”之间的双重话语体系回应和解读一系列行动策略,即非正式权力运作的“公平”,土地耕种为本的生存逻辑优先,坚持“弱者补偿”原则的博弈等,进而揭示环境政策基层执行的行动逻辑:即“回应任务为中心”的准政府逻辑以及“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共同体逻辑。本文的创新在于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背后存在的合法性根源,即村委会运用地方性知识构建的双重话语对行动策略及其背后交织的“权力一利益”网络进行持续的解读与包装,从而使政策地方实践获得合法性认同。由于科层制的特殊性,仅针对村委“上下”之间多层级话语的简化分析,可能会影响政策实践中话语转换策略与规则的延展性讨论。

  • 标签: 社会转型 地方性知识 双重话语 基层执行逻辑
  • 简介:作为海明威早期的经典名篇,《永别了,武器》以爱情与战争为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悲观态度。从会话含义理论入手,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会话特色。经过对原著小说中大量会话实例的分析.认为小说中的会话一般有如下三种作用:推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和体现作者风格。最后指出时语言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启发作用。

  • 标签: 会话含义 永别了 武器 会话作用
  • 简介:本研究依据Martin&White评价理论,结合翻译习作错误残存或消失情况,把同伴反馈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间评价话语和教授相同教学内容的教师话语进行对比,旨在挖掘影响其教学效度的因素。数据分析显示,整体与教师课堂话语相似的同伴反馈评价话语具有积极教学效度,反之则具有消极效度,其中积极教学效度的同伴反馈评价话语具有聚焦明显的特征用以凸显评价者权威,而消极教学效度的同伴反馈话语出现聚焦模糊和前后语气不一致的情况,造成对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和语法结构把握不足等现象。教师在采取同伴反馈翻译教学模式时可以针对以上几点进行相应的指引,从而更好发挥此模式的教学潜能。

  • 标签: 同伴反馈 评价系统 翻译教学
  • 简介: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入手,以特朗普的总统就职演讲作为小型语料库进行分析。特朗普在其演讲中使用了大量与集体、国家相关的词汇,巧妙地为自己的竞选和执政活动披上了爱国主义的外衣,进一步唤起更多民众的情绪;语言技巧方面,其演讲中广泛采用排比、对比及二者相结合的句型结构,通俗易懂,利于传播,语言表达讲究策略,迎合了受众心理。特朗普将意识形态灵活的嵌入进演讲稿的语言内,让自己的政治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受众的脑海内,巧妙地达到了控制、洗脑被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

  • 标签: 语料库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 特朗普就职演讲
  • 简介:摘要本文以互文性为视角,选取《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中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申办成功的20篇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目的在于考察新闻语篇是如何通过语言使用来体现各种意识形态。本文旨在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形成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进而提高读者在阅读体育类报道时的批判意识和敏感度。

  • 标签: 互文性,北京冬奥,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 简介:“换导师”并非中国大学特有之事务,但其在中国的遭遇却具有本土特征。小小事件所反映出的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直指制度与人心,不得不令人深思。以个案教师对“换导师为何不容易”的访谈文本作为原始材料,展开批判话语分析,力图揭示整个文本的解释性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语词意义分析,最后呈现出不同话语之间的权力结构。经分析发现,受访者之所以认为换导师在中国是一个“事件”,乃是因为其认为,是否有学生关乎着“身份”,而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受访者在访谈中使用的“身份”概念具有三种意涵,而其中大多数情况皆指社会声望之意。这种身份情结和关系思维所属的传统文化话语占据了这一访谈文本之话语秩序的顶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也助力了现行的大学管理话语,二者一同挤压着人才培养话语的空间,使教师空留一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念想。

  • 标签: 批判话语分析 身份 人才培养 “换导师” 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在简要讨论多模态话语的定义、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源起、发展以及研究路径的基础上,以国内2003年10月至2017年2月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为观察对象,对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归纳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多模态话语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其发展趋势。希望本文能为今后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多模态话语分析 研究路径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 简介:用英美主要报刊中“中国梦”社论类新闻语篇建立评价语料库,以Martin和White的评价理论为依据对语料进行标注,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法分析语料中介入资源的话语意义。研究发现,扩展性介入明显比收缩性介入占比大,这有助于作者与尽可能多的读者结盟,但作者往往同时结合收缩性介入来反对读者可能持有的不同观点,从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 标签: 中国梦 介入系统 语料库 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