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平均粒径为350nm、分布均匀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利用氟代硅烷的硅烷化反应对纳米颗粒的表面进行氟化改性,使其表面能降低,达到利用化学成分而使表面疏水疏油的"双疏"效果。这种二氧化硅颗粒对极性和非极性溶剂都不浸润,可用于制备颗粒包裹石油醚的"粉状油"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包裹大量液体还能保持外观上的固态。

  • 标签: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Stober法 双疏性表面 粉状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连翘煮散颗粒制备工艺。方法以颗粒成型性、滤过性、干膏收率和连翘酯苷A含量等为指标,优化连翘煮散颗粒的药材粉末粒度、润湿剂用量、干燥时间等因素,以吸湿性试验及临界相对湿度(CRH)为指标考察连翘煮散颗粒制备、储存的湿度要求。结果制定了连翘煮散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将连翘粉碎成中粉,按0.225mL/g均匀喷水充分润湿混匀,采用挤出法制备成型,60℃干燥60min,取出,整粒,包装即得。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稳定可靠。

  • 标签: 连翘 煮散颗粒 制备工艺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促使科学技术和观念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其中就包括对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与分析。同时,由于其的尺寸、形状、构成等的改变会出现不同机构,并且具备不同的物理性质,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属纳米结构电极素材本身就具备大面积、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优质的导电性,促使其在电催化和电化学传感的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影响力。

  • 标签: 金属纳米结构 电极材料 制备 性能研究
  • 简介:摘要对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制备工艺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在该实验当中主要对粘合剂、混合的时间以及粉碎目数进行了研究,在经过了详细的研究之后获得了最佳的制备工艺。在最佳工艺中,我们选择水作为粘合剂,最佳的混合时间为5分钟,原辅料最佳的粉碎目数为80目。在该实验当中研究人员采用了高效液相法对颗粒自身的均一度予以检验,从实验的具体结果上来看,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具有非常好的均一度。

  • 标签: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工艺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右旋兰索拉唑纳米注射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右旋兰索拉唑PLGA纳米注射液,以粒径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超滤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右旋兰索拉唑的含量。结果最优处方为药物与PLGA比例为12,TPGS浓度为2mg/ml,药物浓度为60mg/ml。制备工艺为30℃,2400r/min将油相滴注于水相中。结论纳米沉淀法制备的右旋兰索拉唑纳米粒处方合理,工艺可行,包封率高。

  • 标签: 右旋兰索拉唑 纳米粒 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肠炎沙门氏菌荧光纳米颗粒免疫层析法。方法首先制成肠炎沙门氏菌单抗-荧光纳米颗粒偶联物,以双抗体夹心模式制备沙门氏菌免疫层析试纸条。利用微型手持荧光检测仪读出质控线和检测线上的荧光信号,并利用荧光强度来半定量检测肠炎沙门氏菌。结果用所制备的试纸条对5属9种58株中的14株肠炎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其它非肠炎沙门氏菌菌株检测结果呈阴性,试纸条灵敏度为2.4×104CFU/mL。用肠炎沙门氏菌免疫层析试纸条和标准法检测58份样品,两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86.2%。结论肠炎沙门氏菌荧光纳米颗粒检测试纸条为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极好的检测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偶联物 荧光纳米颗粒 肠炎沙门氏菌 免疫层析试纸条
  • 简介:晶态碳纳米材料具有石墨烯晶格的碳基纳米结构。这种晶态材料与非晶态碳结构相比,理论上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导电性和热稳定性。以葡萄糖为碳源,硝酸镍为催化剂,通过水热配位-热解炭化路线制备了晶态碳纳米材料(GC),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和炭化温度对GC材料微观形貌和结晶性的影响。

  • 标签: 晶态碳 催化 裂解 炭化
  • 简介:摘要以草酸锌(ZnC2O4)和碳酸氢铵(NH4HCO3)为原料,采用化学法中的直接沉淀法,在锌离子浓度为0.50mol?L-1、反应温度为45℃且反应时间为1h条件下制备出前驱体,再将其置于300℃的马弗炉中煅烧2h制备纳米氧化锌粒子。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它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其粒径大部分处在20~80nm,并且通过对比JCPDS标准卡可得知前驱体为碱式碳酸锌ZnO5(OH)6(CO3)2。从紫外屏蔽性、抗菌性、阻燃性、防腐性四个方面探讨了纳米氧化锌对涂料的影响。

  • 标签: 纳米氧化锌 直接沉淀法 涂料
  • 简介:采用原位水热法与高温煅烧相结合,通过镍盐和碱的合成体系直接制备NiO工作电极.利用XRD和SEM对电极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电化学性能,并对比了3种碱,包括尿素、氨水和氢氧化钠对产物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尿素为碱制得的NiO电极以2mol/L的KOH为电解液在0.25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获得最大比容量为200F/g.

  • 标签: 水热法 NIO 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干式制粒在中药颗粒制备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干式制粒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操作要点,从而为中药生产领域内干式制粒方式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我国中药颗粒制备工作的发展。结果浸膏粉实际粘性较大,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展现出极强的吸湿性,可见浸膏粉含水量对中药颗粒制备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结论对于干法制粒技术在中药中的发展方向,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借助神经网络等理论,用计算机来实现中药干法制粒专家系统的构建,而所谓专家系统就是可以用计算机来辅助中药干法制粒的辅料筛选,并筛选出最优的工艺参数。在借鉴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基础上,促进交义学科的发展,干法制粒技术在中药制剂的研究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干式制粒 重要颗粒制备 工艺条件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复方山豆根颗粒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复方山豆根颗粒剂中的山豆根、黄芪、鱼腥草.结果生产工艺具有可行性,质量可以控制且有保证.结论实验研制出的复方山豆根颗粒剂生产工艺与检验方法,可靠性高,可控制产品生产与质量.

  • 标签: 复方山豆根颗粒剂 制备与质量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宝泰康颗粒中浙贝母浸膏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浙贝母破碎程度、浸润时间、乙醇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总生物碱提取效果的影响;对浓缩浸膏加入稳定剂防止浙贝母总生物碱析出。结果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浙贝母的较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整粒浙贝母提取前用70%乙醇浸润4小时;加7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1.5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浸膏;浓缩浸膏温度降至40℃以下,向浸膏中加入浸膏量0.1倍75%乙醇可防止浸膏在贮存过程中析出贝母碱。结论该浙贝母浸膏制备工艺合理,浸膏稳定剂安全可行。

  • 标签: 浙贝母 浸膏制备 工艺研究
  • 简介:简单介绍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重点概述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包括搅拌铸造法、液态金属浸渗法、喷射沉积法、粉末冶金法、原位合成法,并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趋向。

  • 标签: 颗粒增强 强化机理 铝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 简介:目的制备载避蚊胺的纳米介孔硅缓释软膏,考察其药剂学性质及驱蚊作用。方法纳米介孔硅材料吸附避蚊胺后液体石蜡包埋,制备成缓释软膏并研究其形态、稳定性及体外释放度。用改良Franz扩散池考察其经皮渗透行为。以驱蚊试验研究其缓释驱蚊作用。结果制备的载避蚊胺纳米硅缓释软膏呈乳白色半固体,避蚊胺载药量可达约25%,24h体外累积释放低于60%,离体皮肤渗透显示药物主要滞留于皮肤表面,载避蚊胺纳米硅缓释软膏有效驱蚊时间超过12h。结论纳米介孔硅可延缓避蚊胺的挥发,载避蚊胺纳米硅缓释软膏缓控释特性明显,驱蚊时间明显延长,并可能减少透皮吸收,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避蚊胺 纳米硅 体外释放 经皮渗透 有效保护时间 驱蚊效果
  • 简介: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策略,其可以将药物靶向特异性作用于癌症位点,包括转移性肿瘤等;文章中,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纳米颗粒来模拟肿瘤自身在机体全身的转移机制。而且这种新型纳米颗粒适用于一系列类型的肿瘤和药物。同时也可以用于自身免疫疾病和血管疾病中。

  • 标签: 纳米颗粒 癌症 机制 科学家 利用 自身免疫疾病
  • 简介: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CUR-CAP/PLGA复合静电纺丝纤维膜,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并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复合静电纺丝纤维膜的直径具有纳米结构,复合薄膜中,3种物质很好的混合在一起,没有发生化学键的结合.细胞实验检测结果显示,CUR-CAP/PLGA复合膜有助于细胞在其表面的生长及增殖,当姜黄素的质量分数为3%、氯霉素的质量分数为1%时效果最佳.

  • 标签: 静电纺丝 聚乳酸-乙醇酸 姜黄素 氯霉素 生物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益NX颗粒外观均匀性,改善生产环境。方法以益NX颗粒为模型药,将其药材细粉与辅料使用流化床制粒干燥机混合后,按一定频率喷入浸膏制粒。结论工艺切实可行,制粒过程顺利,粒度均匀,生产环境大大改善。

  • 标签: 颗粒剂 流化床 乙醇
  • 简介:目的:考察淋巴方颗粒的最佳提取及喷雾干燥工艺。方法:以苦参碱提取率和干浸膏得率为指标,以乙醇含量、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淋巴方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喷干收粉率和膏粉含水率为考察指标,以料液在80℃的相对密度、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为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淋巴方颗粒的最佳干燥工艺。结果: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加8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5h,煎液用65%乙醇沉淀。最佳干燥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76~185℃,出风温度91~95℃,料液的相对密度1.06~1.07(80℃)。结论:该工艺稳定实用,提取率高,可用于淋巴方颗粒制备

  • 标签: 淋巴方颗粒 制备工艺 正交试验 喷雾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