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切除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斜区肿瘤各部显微手术肿瘤切除.结果17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切除斜区肿瘤有对小脑反颞叶牵拉轻微,至肿瘤距离可缩短3cm,肿瘤基底部及血管容易处理等优点,全切除率高.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切除 岩斜区肿瘤 肺部感染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提高处理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处理的40例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是处理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斜区由于解剖位置深,周围结构复杂,一直被认为是手术禁区。本文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斜区肿瘤术中颞骨的处理技巧。方法:总结4例头颅标本关于颞骨部的应用解剖,23例斜坡区肿瘤的临床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结果:大神经是磨除颞骨部的重要标志,肿瘤全切16例(69.2%),无死亡,脑脊液漏2例。结论:以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适用于骑跨中后颅凹的斜区肿瘤。

  • 标签: 颞骨岩部 岩大神经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后和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性标志点模拟后和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路由横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路由乳突磨除,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路径中性结构和静脉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下动脉。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操作和保护静脉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 简介:目的对后锁孔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共12侧)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模拟后锁孔,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凋整头位和显微镜角度,后锁孔可显露同侧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后组颅神经、脑桥腹外侧面、小脑半球外侧面、小脑下动脉、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结论后锁孔符合微创原则,可良好显露斜区重要解剖结构。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尸体解剖 显微镜检查 乙状窦后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后路开颅手术中的肌肉分层解剖和保留瓣操作,进行研究。方法择取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脑肿瘤的患者50例,以所行的不同术法分组行传统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肌肉分层解剖、保留瓣的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治疗状况。结果就术后并发症而言,对照组逊于研究组,P<0.05,统计学有差异。结论肌肉分层解剖加保留瓣的后路手术更具生理解剖优势,术中视野暴露充分,术后不易出现并发症。

  • 标签: 脑肿瘤 肌肉分层解剖 乙状窦 后路手术 保留骨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神经鞘瘤瓣开颅手术技巧,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听神经瘤病人术后生存质量。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听神经鞘瘤患者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采用瓣开颅显微手术,肿瘤全切率90%,无死亡比例,无脑脊液漏、无假性脑膜膨出,无术后枕颈部顽固性疼痛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结论熟练掌握瓣开颅技巧可避免一些手术并发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对于提高听神经瘤综合手术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听神经鞘瘤 乙状窦后入路 骨瓣开颅技巧
  • 简介:目的总结枕下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单侧枕下,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听神经瘤71例,其中17例采用内窥镜辅助小窗(3.0cm×3.5cm)手术。结果肿瘤镜下全切除63例(88.7%),次全切除8例(11.3%)。面神经解剖保留54例(76.1%),功能保留37例(52.1%),有效听力保留2例(2.8%),无手术死亡。结论枕下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能获得对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的良好显露,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幕上下迷路后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采用8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于耳后做一长度约7cm的“C”形头皮切口,上至耳郭上缘,下至耳屏间切迹水平,耳后距耳郭1cm。磨除部分乳突后联合颞部开颅.形成一3.5cm×3cm大小的窗,暴露并剪开和颞部硬脑膜,牵开颞叶和小脑半球.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幕上下迷路后锁孔可显露同侧桥小脑角区、脑桥区、脑桥侧方、小脑幕上区的结构。结论幕上下迷路后锁孔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在不磨除迷路的情况下进行斜区脑膜瘤、中小型听神经瘤、脑桥腹外侧肿瘤、基底动脉瘤等手术.

  • 标签: 乙状窦前入路 迷路后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肿瘤切除术在颅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用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78例颅脑肿瘤患者作为实验样本,按照不同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应用肿瘤切除术,对照组应用右额眉上肿瘤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段NIHSS评分、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mo(18.64±2.47)分、术后4mo(16.36±2.47)分、术后8mo(14.57±1.36)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临床以脊髓损伤起病的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病例较为罕见,关于其诊断与治疗的报道较少。2018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1例表现为脊髓损伤的小脑幕DAVF患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双下肢肌力明显改善,可正常行走,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DAVF及回流静脉均完全消失。

  • 标签:
  • 简介:摘要临床以脊髓损伤起病的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病例较为罕见,关于其诊断与治疗的报道较少。2018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1例表现为脊髓损伤的小脑幕DAVF患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双下肢肌力明显改善,可正常行走,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DAVF及回流静脉均完全消失。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配合过程,总结护理配合要点。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体位特出,术中配合繁琐,专业性强,术中配合专业化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缩短手术时间的关键。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血管减压 护理配合
  • 简介:背景与目的:听神经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有几种不同的手术,但枕下应用最为广泛。本研究探讨枕下治疗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均枕下行显微手术切除,术中显露横,放出枕大池脑脊液.再行显微镜下分离及切除肿瘤.分析显微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无1例患者死亡,肿瘤总体全切率90.0%(27/30),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33%,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66.7%。结论:掌握桥小脑角区的解剖学特征、显微手术技巧以及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和颅神经功能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听神经瘤 乙状窦后入路 面神经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改良半侧卧位,在有效暴露手术野的同时,减少术中体位对患者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间,由同组医生完成的手术的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半侧卧位(n=21),对照组采用侧俯卧位的(n=21)。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野质量评分、气道压力的变化、体位摆放耗时及术后肩颈酸痛麻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野质量评分为(4.381 0±0.589 59)分,对照组为(4.428 6±0.597 61)分,两组比较并无明显区别(P=0.796)。观察组患者气道压力的变化(1.80±0.789)cmH2O(1cmH2O=98Pa)、体位摆放耗时(6.1±2.283)min,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0±0.527)cmH2O、(11.1±3.725)min],均P<0.05;两组患者肩颈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半侧卧位在手术中更利于手术医生操作,保证患者舒适与安全,减少因手术体位引起的并发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手术体位 改良半侧卧位 侧俯卧位
  • 简介:目的:观测枕下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模拟枕下,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P点至弓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最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2°。以P点作为参照点,测得P点至弓隐窝的最短距离(4.10±0.60)mm,P点至后半规管最短距离(7.39±0.44)mm,P点至共脚的最短距离(8.09±0.47)mm,P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点至颈静脉孔最短距离(7.35±1.09)mm。结论枕下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 标签: 内耳 内听道 神经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内听道后壁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改良侧俯卧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侧俯卧位,研究组患者使用改良侧俯卧位,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改良侧俯卧位的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 标签: 乙状窦 后入路 听神经瘤切除术 改良侧俯卧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跟骨折治疗中经跗骨切口的效果。方法:跟骨折患者取样65例,纳入时间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盲选抽签分组,给予跗骨切口治疗(n=33,试验组)和传统 L 形切口内固定术治疗(n=32),对比AOFAS、Maryland评分,观察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AOFAS(79.85±3.69)分,Maryland(89.33±5.24)分,比对照组(73.42±3.84)、(81.45±5.52)分高,试验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更短,切口愈合、首次下床时间更早,术中失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跟骨折治疗中,跗骨切口手术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有利于足功能恢复,提升手术安全性。

  • 标签: 恢复情况 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跗骨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1-2022.12三年期间内收治的跟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平均划分成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分别予以锁定钢板跗骨外侧扩大L两种治疗方式并分析二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的Bohler、Gissane、根宽度等指标并无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及其愈合时间、术后的Bohler、Gissane、根宽度相较于对照组表现更好(P<0.05)。结论:跟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跗骨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少,恢复快,安全性高。

  • 标签: 锁定钢板 跗骨窦入路 跟骨骨折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