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年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病历资料,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共489例,收集年龄、性别、查尔森合并症指数、骨折类型、入院Braden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住院天数、麻醉方式、全血细胞分析指标等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患者1年死亡相关的因素。结果489例患者根据排除标准剔除39例,最终纳入分析共450例。该队列中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为3.33%(15/450)、6个月死亡为7.78%(35/450)、1年死亡为10.89%(49/450)。单因素Cox分析显示与术后1年死亡有统计学相关的指标分别为年龄、性别、ASA分级、骨折类型、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入院Braden评分、镇痛方式、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前白蛋白值、术后高活动性谵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HR=2.32,95%CI:1.11~4.85,P=0.025)、查尔森合并症指数≥3分(HR=3.24,95%CI:1.75~6.03,P<0.001)、入院Braden评分≤16分(HR=1.93,95%CI:1.03~3.57,P=0.040)、术后高活动性谵妄(HR=2.49,95%CI:1.16~5.35,P=0.019)是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本队列研究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年死亡为10.89%;年龄>80岁、查尔森合并症指数≥3分、入院Braden评分≤16分、术后高活动性谵妄是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人 手术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再入院的影响,为识别高风险人群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方式,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合并疾病、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并统计患者出院后1年再入院及全因死亡。采用Cox回归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是否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24例患者纳入全队列中,年龄(80±10)岁。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2例(301对)患者匹配成功,各基线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观察组的生存概率高于对照组的生存概率(P=0.013),在不良事件发生[43.52%(131例)比53.82%(162例)]、全因死亡[15.61%(47例)比23.59%(71例)]、3个月再入院[10.96%(33例)比17.61%(53例)]、6个月再入院[16.90%(51例)比24.25%(73例)]、心功能分级、hs-CRP和NT-proBNP水平上,观察组干预效果优效于对照组(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年龄(RR=1.018,P<0.01)、心功能Ⅳ级(RR=2.200,P<0.01)、糖尿病(RR=1.340,P=0.04)、NT-proBNP≥7 900 ng/L(RR=1.557,P=0.01)及中医非药物疗法(RR=0.768,P=0.04)对发生不良事件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提倡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为在基层推广中医服务、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中医 非药物疗法 影响因素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再入院的影响,为识别高风险人群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方式,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合并疾病、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并统计患者出院后1年再入院及全因死亡。采用Cox回归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是否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24例患者纳入全队列中,年龄(80±10)岁。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2例(301对)患者匹配成功,各基线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观察组的生存概率高于对照组的生存概率(P=0.013),在不良事件发生[43.52%(131例)比53.82%(162例)]、全因死亡[15.61%(47例)比23.59%(71例)]、3个月再入院[10.96%(33例)比17.61%(53例)]、6个月再入院[16.90%(51例)比24.25%(73例)]、心功能分级、hs-CRP和NT-proBNP水平上,观察组干预效果优效于对照组(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年龄(RR=1.018,P<0.01)、心功能Ⅳ级(RR=2.200,P<0.01)、糖尿病(RR=1.340,P=0.04)、NT-proBNP≥7 900 ng/L(RR=1.557,P=0.01)及中医非药物疗法(RR=0.768,P=0.04)对发生不良事件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提倡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为在基层推广中医服务、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中医 非药物疗法 影响因素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 482 297(95%CI:9 723 233~11 466 875)人,男性6 113 926(95%CI:5 773 158~6 572 407)人,女性4 368 241(95%CI:3 950 075~4 894 468)人;死亡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 标签: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亡数变化分解 地区差异 变化趋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统一的分析方案,评估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的二氧化氮(NO2)与总死亡、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短期关联。研究设计采用两阶段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过度离散的广义线性模型和多水平meta分析。研究地点22个低到高收入国家/地区的398个城市。主要结局指标1973—2018年逐日总死亡人数(6 280万人)、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1 970万人)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550万人)。结果平均而言,NO2浓度在滞后1天(前1天)每增加10 μg/m3,会导致总死亡、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0.46%(95%可信区间0.36%~0.57%)、0.37%(0.22%~0.51%)、0.47%(0.21%~0.72%)。在对共污染物(PM10、PM2.5、臭氧、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进行调整后,这些关联仍然很稳定。所有3种死因的暴露-反应曲线几乎是线性的,没有明显的阈值。在398个城市中,可归因于高过假定零水平的NO2浓度造成的死亡比例为1.23%(95%可信区间0.96%~1.51%)。结论这项多中心研究提供了关于NO2短期暴露与总死亡、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死亡风险之间的独立和线性关联的关键证据,说明通过加强NO2的控制和监管限制标准,可获得人群水平的健康收益。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和发病趋势并预测2016—2025年结直肠癌死亡。方法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资料分别来自广州市卫生统计局恶性肿瘤死亡登记(1972—1979年)、广州市卫生统计数据(1980—2001年)、《广州市肿瘤登记年报》(2002—2009年)和《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0—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资料来自《广州市肿瘤登记年报》(2002—2009年)和《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0—2015年)。在上述资料中分别获取结直肠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为C18~C21]发病和死亡数据,人口学资料来自广州市统计局。采用Joinpoint模型计算广州市城区居民1972—2015年结直肠癌死亡和2002—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分析其变化趋势。采用ARIMA模型预测2016—2025年结直肠癌死亡。结果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共19 309例,结直肠癌粗死亡由4.33/10万上升至24.89/10万,AAPC=4.2% (P<0.001)。2002—2015年广州市城区共报告结直肠癌新发病例24 033例,结直肠癌粗发病率由22.95/10万上升至52.81/10万,AAPC=6.6% (P<0.001)。预测2016—202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逐年升高,2025年将达到29.53/10万。结论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和2002—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均呈上升趋势,2016—2025年死亡仍将升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人群监测
  • 作者: 苏展豪 李守军 陈会文 张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21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北京100037,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 上海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上海 200127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7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死亡的变化趋势以及和北美地区的差距。方法使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和北美地区1990—2017年先心病死亡相关指标,包括标化死亡死亡人数、死亡人群年龄分布及每一出生队列的先心病年龄别死亡;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计算先心病标化死亡及年龄别死亡的年均变化百分比(%/年)、校正时期因素后的年龄别死亡及不同时期(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和不同出生队列(以1970年为参考队列)先心病人群的相对死亡风险。结果2017年,中国和北美地区先心病标化死亡分别为2.63/10万和1.13/10万,较1990年均明显下降(分别降低50.4%和49.4%);中国5岁以下人群占总死亡人群的76.8%,而在北美地区为51.7%。对于40岁以下人群,中国的校正时期因素后的年龄别死亡(0.46~167.94/10万人年)整体高于北美地区(0.68~22.47/10万人年);而对于40岁以上人群,中国(0.13~0.34/10万人年)低于北美地区(0.43~0.72/10万人年)。1990至2017年,中国先心病的标化死亡平均每年下降1.95%;45岁以下人群的死亡平均每年下降1.95%~3.64%,但5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每年呈上升趋势。2015—2019年中国先心病的相对死亡风险下降31%,北美地区下降24%。中国2015年出生队列的相对死亡风险下降了84%,北美地区下降了64%。结论在过去30年间,中国先心病人群的死亡风险降低,和北美地区的差距缩小。然而与北美地区相比,中国低龄患者的死亡仍然较高,老年人群死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死亡率 中国 北美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危孕产妇管理在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生产的高危孕产妇86例,按照掷骰子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孕产妇,对照组孕产妇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孕产妇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高危孕产妇管理模式。分析两组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情况。结果:对比两组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观察组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死亡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高危孕产妇管理 孕产妇 新生儿 死亡率 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的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至2019年四川省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且经确证的HIV感染孕产妇所生的9 773名婴儿。分析基线(2005年至2016年)与进行综合干预措施后(2017年至2019年)全省和省内不同地区婴儿死亡死亡构成、死亡时间、主要死因的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结果干预后,四川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为49.6‰(221/4 455),较基线[83.5‰(444/5 318)]下降40.6%,凉山彝族自治州为53.3‰(186/3 491),较基线[103.1‰(379/3 676)]下降48.3%,且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婴儿死亡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42.058、60.041,均P<0.01)。干预后,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HIV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比例分别由基线的29.3%(130/444)、25.9%(98/379)下降至13.6%(30/221)、9.7%(18/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918、20.020,均P<0.01)。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婴儿死亡月龄由基线的以1月龄内为主[31.5%(140/444)、28.5%(108/379)]延后至2~3月龄为主[27.6%(61/221)、28.5%(53/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2、26.009,均P<0.01)。肺炎、腹泻、疑似HIV感染、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导致的婴儿死亡分别由基线的44.4‰(236/5 318)、12.0‰(64/5 318)、4.9‰(26/5 318)、4.3‰(23/5 318)下降至26.9‰(120/4 455)、7.6‰(34/4 455)、1.8‰(8/4 455)、0.7‰(3/4 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10、4.734、6.691、12.182,均P<0.05)。结论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四川省和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下降明显,但其较高死亡风险、中低流行地区的死亡问题仍需引起重视,应进一步加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的6月龄内保健,针对主要死因,提高随访和保健服务质量。

  • 标签: HIV 婴儿死亡率 孕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茶每日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茶摄入量与CVD死亡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并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体的GRADE分级。结果共纳入21篇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 304 978名受试者,其中CVD死亡人数为38 222例,纳入研究质量评分均≥6分。剂量-反应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茶摄入量每天每增加1杯CVD死亡下降约3%(95%CI 0.95~0.98,P<0.05),且存在一种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较,每天喝1~8杯茶的人群的CVD死亡分别降低8%(RR=0.92,95%CI 0.89~0.95),13%(RR=0.87,95%CI 0.84~0.91),15%(RR=0.85,95%CI 0.82~0.89),15%(RR=0.85,95%CI 0.81~0.89),16%(RR=0.84,95%CI 0.80~0.89),16%(RR=0.84,95%CI 0.81~0.88),16%(RR=0.84,95%CI 0.81~0.87),16%(RR=0.84,95%CI 0.80~0.88)。传统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人群CVD死亡可以降低14%(RR=0.86,95%CI 0.81~0.91,I2=73.2%,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相对应的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男性CVD死亡降低24%,女性降低14%,欧美人群降低12%,亚洲人群降低15%,饮用绿茶的人群降低15%,不吸烟人群降低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饮用红茶的人群降低8%,吸烟人群降低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偏倚分析结果显示Begg=0.42,Egger=0.62,表明漏斗图两侧分布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任何一篇文献结局指标效应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结果稳健可信。GRADE评价显示结局指标的证据分级均为低等级别。结论每日饮用茶水能够降低CVD死亡,推荐每天饮用适量茶水。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 剂量-反应 荟萃分析 GRADE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镜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疗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死亡和输血量影响。方法:将本院急诊2019年4月~2021年5月期间接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3例设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区分组别后,参照组(n=32)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n=31)联合胃镜治疗。比较患者治疗效果、死亡、输血量差异。结果:(1)试验组治疗后出血持续时间(24.08±3.21)h、血制品输注量(2.43±0.32)U、总失血量(426.31±32.08)ml、Hb(86.08±4.39)g/L及住院时间(8.47±0.82)d,较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24h内止血为80.65%,出血复发为0.00%,较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死亡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胃镜联合治疗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可在较短时间内辅助止血,降低出血复发风险,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镜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死亡和输血量影响观察,以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采用胃镜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死亡和输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显著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眩晕、恶心、再出血情况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过程中的死亡和输血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镜治疗对患者止血效果良好,值得医院在今后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治疗 效果 死亡率 输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本中心胎龄22周+0~25周+6超未成熟儿死亡,并与同期国外数据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出生的胎龄22周+0~25周+6超未成熟儿病例信息,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时间分别分组并分析其死亡。同时收集国内外同期同胎龄超未成熟儿死亡数据,根据选择数据的纳排标准,最终确定了5组数据,分别来自于我国15家多中心研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韩国全国新生儿协作网数据,将该5组数据中死亡人群定义与本研究相同的数据通过χ2检验对死亡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患儿的死因。结果(1)本研究纳入胎龄22周+0~25周+6超未成熟儿64例,其总体死亡为42.2%(27/64),死亡原因分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9.3%(16/27)]、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1.1%(3/27)]、严重脑室内出血[11.1%(3/27)]、败血症[7.4%(2/27)]、其他[11.1%(3/27)]。胎龄22周+0~22周+6、23周+0~23周+6、24周+0~24周+6、25周+0~25周+6死亡分别为1/1、8/10、50.0%(10/20)、24.2%(8/33)。体重≤600 g、>600~≤800 g、>800~≤1 000 g、>1 000 g死亡分别5/6、50.0%(16/32)、25.0%(6/24)、0/2。2016年以前(2011年至2015年)、2016年、2017年死亡分别为57.1%(12/21)、45.0%(9/20)、26.1%(6/23)。(2)国外数据中,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韩国全国新生儿协作网数据死亡人群定义与本研究的相同,死亡结果比较显示,本中心超未成熟儿总体死亡42.2%高于加拿大26.6%(165/621)(χ2=7.015,P=0.008)、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8.2%(140/497)(χ2=5.330,P=0.021),与韩国死亡42.1%(218/51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8)。结论本中心出生胎龄22周+0~25周+6超未成熟儿死亡仍然较高,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未来诊疗中应不断提高救治能力并通过质量改进降低死亡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婴儿死亡率 妊娠中期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价值及对死亡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患者随机数字表法确定组别(共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个性化护理,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在急诊救治情况、患者死亡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 死亡率 护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