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嗜酸细胞胃肠炎(EGE)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Eos)在胃肠道异常增高为主要特征的少见疾病,临床上容易漏诊及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内镜表现非典型的EGE患者诊疗经过,患者因反复腹痛2年,呕吐、腹泻1 d入院,在排除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外周血Eos升高及胃肠组织病理活检结果,诊断为EGE,予泼尼松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血液学检验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随访至截稿日期,患者未出现复发。通过此报道,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提高对此病尤其是对内镜表现非典型EGE的识别能力,为临床医师提供可参考的诊疗思路,减少漏诊及误诊。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结果6例肿瘤起源于小肠,3例起源于胃,2例源于大肠.超声表现多数为外生性的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回声肿块,回声不均匀,其中5例可见肝多发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无特异性,但超声检查能明确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 标签: 间质细胞瘤 超声检查 胃肠肿瘤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 超声表现 肿瘤起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嗜酸细胞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经验教训。方法分析20例嗜酸细胞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误诊原因。结论嗜酸细胞胃肠炎临床及内镜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内镜活检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 标签: 嗜酸 胃肠炎
  •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常因临床表现不够显著,通常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对患者的病症治疗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主要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检查以及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归纳。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嗜酸细胞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内镜下表现。方法对12例确诊的EG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占92.5%,7例(58%)病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计数增多。内镜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降段、回盲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小溃疡等,个别病例粘膜正常,腹腔内镜检查空肠浆膜节段性充血水肿。结论外周血EC增多对诊断EG有提示作用,内镜下粘膜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意义,腹腔内镜检查对浆膜型EG有重要诊断价值。

  • 标签: 胃肠炎 嗜酸细胞 临床特点
  • 简介:1病例资料例1男,31岁,因下腹胀痛14d人院。患者近1年来因进食不当反复出现腹泻,大便形状为黄色稀水样便,服用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等药物后症状缓解。患者14d前食用水产品后出现脐周痉挛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自服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胃复安等药物,症状无减轻,腹泻次数增多,每日4~6次,为黄色稀水样便入院治疗。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肠胃炎 嗜酸粒细胞 腹痛 腹泻
  • 简介:嗜酸细胞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点的一种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性,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腔积液等,容易漏诊、误诊。糖皮质激素为目前EG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联合其他药物可取得最佳疗效。本文就近年对EG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嗜酸细胞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诊断往往延迟。目的:探讨EG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EG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和治疗的资料。结果:10例EG患者的平均年龄41.9岁,4例有过敏史或哮喘史,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5d。临床均表现为腹痛,伴腹胀、腹泻或呕吐;8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CT示7例胃和小肠壁广泛水肿,分层状肠壁增厚或腹腔积液。内镜检查发现6例胃窦、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充血糜烂。所有病例经胃肠黏膜活检和(或)腹水检查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7例患者予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停药后复发。结论:EG可能并非罕见,腹痛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腹痛患者CT发现胃肠壁均匀水肿或分层状肠壁增厚,或伴腹水,需考虑EG,多部位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多点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京大戟醋制前后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和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株GES-1的毒性差异。方法以IEC-6和GES-1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京大戟醋制前后对IEC-6细胞和GES-1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增殖抑制实验显示京大戟具有较强的胃肠细胞毒性;醋制后,与京大戟各剂量组比较,醋京大戟可显著降低对胃肠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论醋制可降低京大戟对胃肠细胞的毒性,从而为进一步阐明京大戟醋制减毒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标签: 京大戟 醋制 胃肠细胞 细胞毒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主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7天,于2003年7月14日入院。1周前因进食涮羊肉3小时后出现腹痛,并呕吐1次,呕吐物为鲜红色羊肉,此后出现持续性腹胀伴恶心、食欲不振。于两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腹泻,每天7~8次,呈水样便,无脓血,无坐急后重感,无寒战、发热。即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化学毒物接触史,于两周前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 胃肠炎 腹水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细胞胃肠炎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国内报道嗜酸细胞胃肠炎的文献45篇计95例。结果①有过敏史者8例(占84%);有过敏诱因者41例(占43.2%)。②临床症状多样化,分型:黏膜病变型占61%,肌层病变型占9.4%,浆膜病变型占29.5%。③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者90.5%;骨髓检查及腹水检查阳性率达100%;血沉异常者占8118%;lgE异常者占47.3%;胃镜病理提示有嗜酸粒细胞浸润者92.6%;肠镜病理提示有嗜酸粒细胞浸润者62.5%。④激素治疗66例,治愈率100%;给予抗组胺等对症治疗25例,治愈率88%,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10年嗜酸细胞胃肠炎有增多趋势。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胃肠道多部位活检、骨髓检查、腹水检查、血沉及IgE的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本病预后良好,对激素治疗敏感,调整饮食及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特点 诊及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胃肠间质瘤(GIST)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计算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采用2.30作为分界值将本组患者分为低NLR组67例(72.8%)与高NLR组25例(27.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92例患者的NLR平均值为2.35±1.66。当NLR值为2.30时,Youden指数最大,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4.6%。高NLR组1年、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0%、68.7%、39.7%,低NLR组1年、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8.5%、88.5%、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99,P=0.004)。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危险度分级高、NLR≥2.30是影响GIST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LR可以作为GIST复发和预后判断的个独立指标,外周血NLR升高提示无复发生存期短,预后不良。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比值 预后
  • 简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分为3型:(1)黏膜型:最常见,主要为胃肠道粘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2)肌层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可引起幽门梗阻及肠梗阻;

  • 标签: 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 浆膜型 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嗜酸粒细胞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探究,分别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性检查、治疗以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资料分析到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占到9例(64.3%),腹泻占到6例(42.9%)患者体制减轻占到1例(7.1%)等.另外还有83.3%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通过血液检查及大便检查,对患者黏膜及黏膜下充血、浆细胞病变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探查,可见嗜酸粒细胞,临床上采用激素治疗,能够在1wk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且促进患者嗜酸粒细胞明显改善,但是患者并且会出现反复症状,一般在预后效果良好。结论临床实践证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过敏史对诊断嗜酸粒细胞胃肠炎有明显提示作用,经过常规血液检查、大便检查对嗜酸粒细胞的多少进行判断,除了药物治疗,临床上还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并且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 临床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