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很多妊娠妇女的首选药物,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没有经过严格的胚胎研究与筛选。本文就近年来通过体外检测方法对中药胚胎的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胚胎毒性 中药 体外试验
  • 简介:纳米递药系统(NDDS)是指药物与药物载体形成的、粒径在1000nm以内的药物输送系统,一般是以聚合物胶束、脂质体、纳米囊、微乳以及有机或无机纳米粒子为载体,将药效物质以一定的方式与载体结合制成新型控/缓释制剂,或直接将原药加工制成纳米粒子.NDDS的胚胎是评价其非临床安全性的重要内容.体外研究显示,NDDS的胚胎与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如尺度和表面修饰物、纳米粒子暴露时间和剂量相关.已有的研究显示,氧化锌纳米粒子胚胎明显,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镁纳米粒子和碲化镉量子点也有不同程度的胚胎,而聚苯乙烯基纳米粒子无胚胎.体内研究结果显示,氧化锌纳米粒子、含镉或硒量子点和高浓度纳米银对大鼠、小鼠、斑马鱼、海胆、爪蟾和紫贻贝等动物中的一种或几种胚胎毒性作用;不同剂量、不同尺寸的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壳聚糖纳米粒子和碳纳米管对不同种属动物胚胎发育的影响不同.NDDS的胚胎反应主要表现为发育停滞、流产和畸形,其胚胎机制主要与氧化应激和炎症有关.NDDS的胚胎研究虽然在模型、方法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深入,但已开展的研究为后续的纳米药物胚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纳米技术 胚胎研究 毒性试验
  • 简介:为探讨重金属Cd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将受精1h后(1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CdCl2溶液中,观察CdCl2处理对胚胎死亡、孵化及幼鱼畸形的影响。采用吖啶橙(A0)染色,定性观察胚胎细胞凋亡情况;以活性氧(ROS)荧光探针DCFH—DA染色法检测胚胎ROS水平,TBA比色法测定胚胎脂质过氧化水平,DTNB比色法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结果表明,10.0~30.0mg·L-1CdCh浓度依赖性地诱导斑马鱼胚胎死亡和幼鱼畸形,胚胎孵化率亦降低。CdCl2处理引起斑马鱼胚胎心脏水肿,尾部弯曲和胚胎发育阻滞。胚胎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8.9mg·L-1,R2=0.973,幼鱼半数致畸浓度(EC50)为13.7mg·L-1,R2=0967。20.0mg·L-1CdCl2处理组ROS水平、MDA含量明显升高,GSH/GSSG比值明显降低(P〈0.01)。20mg·L-1CdCl2处理后,胚胎头部和尾部可见大量细胞凋亡。10mg·L-1N-乙酰半胱氨酸(NAC)与20mg·L~CdCl2共同处理组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和畸形率明显降低,孵化率明显升高,ROS水平、MDA含量以及GSH/GSSG比值趋于正常。以上结果说明,CdCl2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可能与CdCl2诱导的氧化应激相关。

  • 标签: 氯化镉(CdCl2) 发育毒理学 氧化应激 斑马鱼
  • 简介:Hg、Cd、Cu、Zn四种重金属,按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所规定浓度为基数,配成超标5、10、20、50、100倍的单因子、双因子、三因子、四因子实验组。以水体染毒法对草鱼胚胎发育和鲤鱼苗进行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四种重金属均对鱼胚和鱼苗有致畸变和致死的毒性作用。其毒性强弱在指标倍数相同情况下顺序依次为:Cu)Zn)Cd)Hg。超标5倍的单因子重金属均影响鱼胚孵化。超标50倍以上绝大多数鱼胚(自原肠-鳔形成期)和鱼苗7天内致死率达100%。多因子重金属混合液比单因子都显示毒性加强。但有些因子混合液中也出现毒性减弱的拮抗现象。

  • 标签: 草鱼胚胎 鲤鱼苗 重金属 毒性试验 水体污染
  • 简介:选择合适的尤其是本土生物种进行化学品生态毒性评估,对于各国化学品的环境管理十分重要。本文选择我国本土两栖种黑斑蛙的胚胎为试验生物,以半数致死浓度LC50、半数致畸浓度TC50、致畸指数TI及最小抑制生长浓度MCIG为终点指标,建立了黑斑蛙胚胎发育毒性试验方法。以五氯酚、视磺酸、氯化镉、重铬酸钾为测试物研究了方法的敏感性,并以五氯酚为测试物研究了方法的可重复性。结果显示:五氯酚、视磺酸、氯化镉和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胚胎的LC50分别为572.3μg·L-1、54.8μg·L^-1、6.8mg·L^-1和97.5mg·L^-1。五氯酚、视磺酸和氯化镉对黑斑蛙胚胎的TC50分别为246.5μg·L^-1、18.7μg·L^-1和3.4mg·L-1,TI分别为2.3、2.9和2.0,MCIG分别为160.0μg·L-1、10.1μg·L-1和2.4mg·L^-1。重复性试验发现,五氯酚的LC50、TC50、TI及MCIG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6%、18.0%、23.0%和18.6%。与文献中非洲爪蟾胚胎试验的数据比较,这些数据显示黑斑蛙胚胎与非洲爪蟾胚胎对测试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各个终点指标的变异系数相当。因此,本文建立的黑斑蛙胚胎发育毒性试验可以用于化学品的发育毒性评价,为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黑斑蛙胚胎 发育毒性 化学品管理
  • 简介:以斑马鱼(Daniorerio)为研究对象,探讨铅(Pb)、得克隆(DP)及二者联合急性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神经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5、20μg·L^-1)和DP(15、60μg·L^-1)单独暴露均会引起斑马鱼自主运动频率增加,触摸反应能力和自由游泳活力下降,并且抑制初级运动神经元的生长,加剧尾部细胞凋亡。但与20μg·L^-1Pb单独暴露相比,高剂量联合暴露(20μg·L^-1Pb+60μg·L^-1DP)使斑马鱼的自主运动频率显著降低(P〈0.05),触摸反应能力和自由游泳活力显著增强(P〈0.05),初级运动神经元轴突长度显著增加(P〈0.05),尾部细胞凋亡减少。与5μg·L^-1Pb单独暴露相比,低剂量联合暴露(5μg·L^-1Pb+15μg·L^-1DP)也显著减少斑马鱼尾部的细胞凋亡(P〈0.05)。上述结果表明,Pb或DP单独暴露对斑马鱼均可引起神经毒性作用;但二者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自主运动、触摸反应以及自由游泳活力的影响则表现为拮抗作用。

  • 标签: 得克隆 斑马鱼 胚胎 神经毒性 联合暴露
  • 简介:以泥鳅的胚胎及仔鱼为试验材料,选择胚胎发育的4个不同时期(囊胚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及仔鱼期为处理开始的时间点,探讨了离子液体[C8min]CI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C8min]CI浓度增加,泥鳅胚胎的孵化率下降,畸形率上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67~150mg·L-1的[C8min]CI对泥鳅胚胎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畸毒性效应;随着[C8min]CI浓度增加,泥鳅仔鱼死亡率上升,而100~225mg·L-1的[C8min]CI对泥鳅仔鱼具有明显的致畸、致死作用。其中,[C8min]CI对孵出期泥鳅仔鱼的24h、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7.95和86.77mg·L-1;而[C8min]CI对孵出后3d泥鳅仔鱼的24h、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3.77和40.98mg·L-1。由上可知,在一定的剂量内,[C8min]CI对泥鳅胚胎及仔鱼的发育有明显的致畸、致死作用,这为离子液体[C8min]CI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泥鳅 [C8 CI 胚胎发育 毒性
  • 简介:为评价由酸雨、酸性矿山排水等环境污染导致的水体酸化及水体重金属联合作用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了不同pH值(pH:3、4、5、6、7和7.8)条件下Cu2+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水体及Cu2+单一存在时,酸对斑马鱼胚胎24h半数效应浓度值EC50为pH=3.65,Cu2+(pH=7.8)对斑马鱼胚胎24h—EC50为0267mg·L-1;当水体酸化及水体中的Cu2+共存时,较低的pH对Cu2+的生物毒性起协同作用,表现为随溶液pH的降低,各浓度Cu2+对斑马鱼胚胎的24h凝结率显著增高(P24h致死率=0.001),而斑马鱼胚胎96h孵化率显著降低(P96h孵化率=0.002),且不同浓度的Cu2+之间的生物毒性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P24h致死率=0.0321;P96h孵化率=0.0028)。这说明酸性水体和Cu2+都显著影响斑马鱼胚胎的发育,且Cu2+在酸性水体中对斑马鱼胚胎毒性显著增强。因此,在受重金属Cu2+污染的地区,如同时受到酸雨或酸性矿山排水等较低pH值和Cu2+的双重胁迫,较低浓度的Cu2+就能够对水生生物的生殖发育及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 标签: 水体酸化 CU2+ 斑马鱼胚胎 联合生物毒性
  • 简介:为探讨双酚A及其类似物对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了双酚A及其7种类似物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的毒性效应。通过对胚胎的孵化率、心率、仔鱼体长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双酚A及其7种类似物都可使斑马鱼胚胎出现心包水肿、卵黄囊肿、脊柱弯曲和尾部弯曲等症状。(2)综合考虑斑马鱼78hpf胚胎心率、120hpf胚胎孵化率及7dpf仔鱼体长抑制率等指标,8种受试物中双酚P(BPP)的毒性最大,其次是双酚AP(BPAP)、双酚AF(BPAF)、双酚Z(BPZ),然后是双酚A(BPA)、双酚B(BPB)、双酚F(BPF),双酚S(BPS)的毒性最小,每种受试物的浓度与受精卵的孵化率、仔鱼心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体长抑制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8种受试物毒性与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_(OW))呈正相关关系,logK_(OW)越大毒性则越大。

  • 标签: 双酚A 双酚A类似物 斑马鱼 胚胎 仔鱼 毒性
  • 简介:研究了6种多氯联苯(PCBs)3,3′,4,4′-四氯联苯(PCB77)、2,3,3′,4,4′-五氯联苯(PCB105)、2,3′,4,4′,5-五氯联苯(PCB118)、3,3′,4,4′,5-五氯联苯(PCB126)、2,3,3',4,4',5-六氯联苯(PCB156)和商业型混合多氯联苯Aroclor1254,两种多溴联苯醚(PBDEs)2,2′,4,4′-四溴二苯醚(PBDE47)、十溴二苯醚(PBDE209)对人类癌细胞生长和斑马鱼脱膜与不脱膜胚胎发育的影响.8种化合物均使用0.01、0.1、1.0、10μmol·L-14个浓度进行1~6d的暴露实验.结果表明,PBDE209在最高浓度10μmol·L-1下对结肠癌细胞HCT116(暴露3d后)和RKO(暴露5d后)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所有化合物均对乳腺癌细胞没有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化合物对受精后5~6h(5~6hpf)的斑马鱼胚胎毒性效应显得比较明显,而各化合物对胚胎的致畸和致死效应又不相同,其毒性强弱依次为PCB126≈PCB156〉PCB1254(Aroclor1254)〉PBDE47〉PCB77〉PCB105≈PCB118≈PBDE209.其中PBDE209在未脱膜暴毒后均无致畸与致死现象,脱膜暴毒后最高浓度才表现出显著意义的致畸作用,而PBDE47在最高浓度下可产生高达80%的致畸率,这说明胚胎绒毛膜具有有效阻挡大分子物质如PBDE209进入的作用.PCBs的毒性效应与其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如PCB126和PCB105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前者在1μmol·L-1下就引起了显著的致死和致畸效应,而后者即使在10μmol·L-1下也没有显著的效应.实验结果也说明不同类型的实验对象所展示的毒性效应并不相同,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和发育中的胚胎具有不同的影响.

  • 标签: 多氯联苯 多溴二苯醚 人类癌细胞 斑马鱼胚胎 毒性
  • 简介:1概述“胚胎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生物科技热点问题之一。分析近两年新课程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往往将本专题知识与减数分裂、遗传变异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知识相联系进行考查。考查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以新材料为命题背景,综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

  • 标签: 胚胎工程 基础知识 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 科技热点 高考试题
  • 简介:哀伤的锦旗锦旗是红绒布面的,压印着金字。9月26日早上8点多,沈新南夫妇和刘金法夫妇带着卷起的锦旗,从宜兴赶到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保安安排他们在门口等候.法院瞧才上班。不过很快,政治部的一个年轻女孩就领着他们走进这座铅灰色建筑的一间会议室,办案法官还没到,宣传处的小伙子要跑去拿相机,他们都在等待这个小小仪式的开始。

  • 标签: 中级人民法院 胚胎 锦旗 无锡市 会议室 政治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最佳方法,杜绝脐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12月我科出生的新生儿562个,住院期间发生的新生儿脐炎25例为对照组,2008年1月起使用胎毒清护理脐带至2012年10月,住院期间发生新生儿脐炎23例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及脐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胎毒清护理新生儿脐带,能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的愈合,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缩短脐带结痂脱落时间,促进新生儿身体健康,使用安全方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愈脐胎毒清和常规方法处理新生儿脐带断端对脐带脱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符合条件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新生儿脐带常规结扎断脐消毒后将愈脐胎毒清袋芯部位对准脐眼敷好,顺势固定;对照组脐带结扎断脐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对两组出院时脐带脱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脐带脱落28例(56%),对照组脐带脱落12例(24%)。试验组脐带干燥脱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愈脐胎毒清能加速新生儿脐带干燥脱落、促进愈合、预防脐部感染。

  • 标签: 新生儿 脐带 干燥脱落 愈脐胎毒清
  • 简介:应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对4种联苯胺类化合物(联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3.3’-二氯联苯胺)的毒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4种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造成仔鱼畸形甚至死亡,具有特定的最敏感毒理学终点及作用时间;联苯胺苯环上的取代基可以增强联苯胺的亲电作用或亲核作用,从而增强其胚胎,其中尤以卤代产物(3,3’-二氯联苯胺)最为显著.其毒性排列顺序大致为:3,3’-二氯联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联苯胺;4种联苯胺的斑马鱼胚胎数据与lgKow没有显著相关性,推测这4种联苯胺的毒性机理属体内反应型,毒物参与生理代谢.

  • 标签: 联苯胺 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 胚胎发育 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冷冻胚胎复苏周期中已冻存的低质量囊胚与高质量卵裂期胚胎的优先移植顺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5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3677个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胚胎发育时期、质量及移植胚胎数的不同分为5组:单非优质囊胚组(A组)、单优质囊胚组(B组)、第3日(D3)双优质胚胎组(C组)、D3优+非优质胚胎组(D组)、D3双非优质胚胎组(E组)。每组再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3个亚组:<35岁、35~37岁和>37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活产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临床妊娠率、植入率和多胎率。结果D3双胚胎移植组(C~E组)植入率均显著低于单囊胚组(A、B组)(P均<0.05),而多胎妊娠率均显著高于单囊胚组(P均<0.01)。C组与A组相比,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35岁时,活产率显著升高(P=0.003),35~37岁组及>37岁组活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与A组相比,患者年龄<35岁组及35~37岁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年龄>37岁时,临床妊娠率显著降低(P=0.018),活产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A组相比,所有年龄段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降低;当患者年龄<35岁及>37岁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为35~37岁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移植胚胎的种类均是活产的独立影响因素。调整年龄对活产的影响后,与A组相比,B组(OR=1.311,95% CI=1.083~1.586,P=0.005)、C组(OR=1.322,95% CI=1.092~1.601,P=0.004)、E组(OR=0.616,95% CI=0.468~0.809,P=0.001)对活产率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D组(OR=1.139,95% CI=0.914~1.420,P=0.247)对活产的影响程度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考虑多胎妊娠及活产等因素,冷冻胚胎复苏周期最优的移植顺序可能是单优质囊胚>单非优质囊胚>D3双优质胚胎>D3优+非优质胚胎>D3双非优质胚胎

  • 标签: 冻融胚胎移植 移植策略 活产 临床妊娠
  • 简介:1教材分析“胚胎分割及胚胎干细胞”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内容。该内容属于专题三胚胎工程中第三节“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的第二课时。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但鉴于教学内容的现代性与我校实验设备条件之间的矛盾,因此发展探究能力将比较多地集中在学习资料的收集分析、撰写专题综述、口头交流、讨论或辩论等方面,并辅以适量可行的调查或实验活动。

  • 标签: 胚胎干细胞 教学设计 分割 实验教科书 生物科技 专题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微团培养和胚胎干细胞试验评价二硝酰胺铵(ADN)潜在的胚胎发育毒性,并评估其是否为致畸物。方法于2018年9月,分离大鼠胚胎并收集肢芽细胞,使用不同浓度(0、312.50、625.00、1 250.00、2 500.00、5 000.00、10 000.00 μg/ml)ADN进行染毒,计算细胞半数增殖抑制浓度和半数分化抑制浓度并评价ADN致畸作用。在胚胎干细胞试验中,检测不同浓度(0、39.06、78.13、156.25、312.50、625.00、1 250.00、2 500.00 μg/ml)ADN对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mESCs和3T3细胞的细胞毒性,并评价其胚胎。以已知的强胚胎药物5-氟尿嘧啶和非胚胎药物青霉素-G为试验材料,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采用验证性试验模型评价ADN的胚胎。结果微团培养试验中,各个浓度ADN组大鼠胚胎肢芽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分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ADN对肢芽细胞的半数增殖抑制浓度和半数分化抑制浓度分别为7 480.32和4 526.09 μg/ml,判定ADN为非致畸物。胚胎干细胞试验中,各个浓度ADN组mESCs增殖抑制率高于对照组,156.25、312.50、625.00、1 250.00、2 500.00 μg/ml ADN组3T3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ADN对mESCs的半数增殖抑制浓度和半数分化抑制浓度分别为1 851.73、1 796.39 μg/ml,对3T3细胞的半数增殖抑制浓度为3 334.35 μg/ml,判定ADN为无胚胎。结论经微团培养和胚胎干细胞试验模型评价,ADN无胚胎,属于非致畸物。

  • 标签: 胚胎干细胞 二硝酰胺铵 微团培养 发育毒性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愈脐胎毒清脐带包(江西同天乐)对新生儿脐带断端的止血、消炎、收敛作用,为新生儿脐带残端的康复护理提供一个更为理想的健康产品。方法选择足月新生儿200名,对其脐带残端按常规进行消毒、结扎后随机分为观察组100名使用愈脐胎毒清,对照组100名使用传统中药脐带包,跟踪观察脐带残端变化,对脐带残端有无水肿、潮红、渗血、脓性分泌物、粘液样物及脐带干燥结痂、脱落愈合时间做统计学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愈脐胎毒清使用效果好于传统中药脐带包,能显著减少脐带红肿、渗血的发病率,脐带干燥结痂脱落时间比传统中药脐带包明显提前,且脐周皮肤无刺激现象。结论愈脐胎毒清脐带包能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的愈合,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缩短脐带结痂脱落时间,促进新生儿身体健康。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