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设立胸痛中心胸痛患者诊疗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胸痛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设立胸痛中心。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非心源性胸痛的诊疗时间;护理前后患者SAS分值、VAS分值。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非心源性胸痛的诊疗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分值、VAS分值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设立胸痛中心胸痛患者诊疗时间的影响在于可缩短诊疗时间,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和痛苦,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设立胸痛中心 胸痛患者 诊疗时间 影响
  • 简介:摘要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为临床常见的急症,相关的疾病主要包括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等疾病,这些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诊断难、死亡率较高等特点。本文介绍胸痛中心建设的成立背景及意义,整个胸痛救治过程中,胸痛中心的建设能有效的启动及快速运转为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环节。

  • 标签: 胸痛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对急救体系建设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6年8月成立胸痛中心,为进一步促进急救体系建设,胸痛中心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月81例胸痛患者,依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与试验组(n=41),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模式,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施以院前急救,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胸痛中心的建立对于急救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影响与重要意义,不仅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同时使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 标签: 胸痛中心 急救体系建设 影响
  • 简介:摘要探讨区域心电中心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再灌注时间及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将本院区域中心与全县113个主干镇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通过互联网络连接起来,建立县域协同救治网络,通过培训使基层卫生院能够识别可疑为STEMI患者,实时将心电图通过该平台传送至我院,胸痛中心确认后及时启动院前及院内救治流程。通过比较经区域心电中心确认STEMI直接来院与其他途径来院患者发病到心电图诊断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来院时间,FMC到球囊扩张时间(firstmedicalcontracttoballonopeningtime,FME-to-B)。结果通过建立区域心电中心,STEMI患者发病到心电图诊断时间、FMC到来院时间、FMC-to-B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县域城市,建立区域心电中心明显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区域心电中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头建立急诊胸痛中心对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为建立前,选取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建立后,选取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分析急诊胸痛中心建立前后救治情况。结果建立急诊胸痛中心后,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完成、心电图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建立、急诊总时间均明显比建立前短(P<0.05);建立后急诊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衰的发生率明显比建立前短(P<0.05)。结论建立急诊胸痛中心,可以大大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降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急诊胸痛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 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县市级医院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必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64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前接诊患者,观察组为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后接诊患者。结果观察组D2B时间、FMC2B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县市级医院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可以有效缩短进行胸痛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因此要加强胸痛中心的建设。

  • 标签: 规范化胸痛中心 急性胸痛 建设内容 信息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6月间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论证收治的220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T患者为A组,另选择2016年7月-2018年6月间严格按照“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模式收治的329例行PICC术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再灌注时间、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药占比和人均住院费用。结果A组再灌注时间(以门-球时间Door-to-Ballon,D-to-B)为(121.09±67.8)min,住院时间为(9.18±5.36)d,人均住院费用为(41648.56±17645.75)元,分别与B组(82.18±42.7)min、(7.80±3.26)d和(38777.53±11804.41)元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病死率为3.18%,药占比为18.48%,较B组的2.74%和15.05%,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进行比较,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可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降低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和药占比,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 标签: 规范化胸痛中心 STEMI 救治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通常是在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的基础上继发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冠脉持续、完全闭塞,使得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目前STEMI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研究表明,胸痛中心有助于缩短STEMI的确诊及再灌注治疗时间。建立基于微信的网络救治平台的胸痛中心,更加优化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本文将对应用微信网络平台的胸痛中心能否提高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做一篇综述。

  • 标签: 微信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急诊一站式服务流程的可行性及先进性。 方法: 收集急诊一站式服务开展前后1 年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患者从入院到接受急诊PCI 治疗的时间、 病患死亡率。 结果: 急诊一站式服务在“ 胸痛中心” 开展后1 年急性心梗患者从入院到接受急诊 PCI 治疗的时间较开展前缩短、 病患死亡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从急诊科到接受急诊PCI 治疗时间的缩短、 病患死亡率降低, 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标签: []急诊 胸痛中心 一站式服务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是石狮市前三位死亡原因,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是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患。急性心肌梗塞常常以胸痛为主要表现,为了提升我市胸痛诊疗水平,石狮市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市科技局、卫生局的的支持下,推出了《建立石狮市胸痛规范诊疗团队,提升我市胸痛诊疗水平》的项目。

  • 标签: 胸痛 规范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3月胸痛中心成立之前救治175例,将随机分为观察组175例和对照组1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痛患者护理流程,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及院内死亡率.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高于对照组(P<0.03),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3).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3),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3).结论实施再灌注救治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痛中心 心肌梗死 急诊PCI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经皮介入术患者实施胸痛中心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中心接受急诊经皮介入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中心接受急诊经皮介入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心电图完成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门-导管室时间、门-球囊扩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衰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急诊经皮介入术患者可提高抢救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改善生存质量。

  • 标签: 急诊经皮介入术 胸痛中心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患者216例临床资料,以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时间将患者分为胸痛中心建设前组(n=96)与胸痛中心建设后组(n=120),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发病-球囊扩张(S2B)、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变化,同时记录患者90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对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前与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后时间数据及随访90d终点事件对比,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后均优于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终点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区域性 胸痛中心建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1—12月期间不同时间段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诊断、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的60例患者资料。结果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较常规诊断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确诊率、重复抽血检验以及就诊到确诊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可提高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诊断准确率,缩短确诊时间,便于尽早实施治疗干预,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胸痛临床评估 诊断流程 急性胸痛 急诊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胸痛中心制定和优化预见性护理措施,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实施预见性护理1年期间(观察组)对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情况,同时选取优化前一年(对照组)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胸痛中心制定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是常规的急救护理。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首份心电图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检出时间,门-球时间,溶栓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检出时间和门-球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基于胸痛中心制定预见性护理流程能够更好地缩短心电图、肌钙蛋白检出时间,提高效率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胸痛中心是对急性胸痛为主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建设的目的就是对胸痛患者实现早期诊断、正确分流,缩短救治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此种医疗救治模式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研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床旁快速检测的可行性及其在识别AMI患者高、中、低危方面的卓越能力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进而明确其在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中的诊疗价值。方法选自2017年4月~2018年2月在本院急诊及住院急性胸痛患者54名。根据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床旁快速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cTnI阳性和cTnI阴性(cTnI﹥0.5ng/ml为阳性,cTnI﹤0.02ng/ml为阴性)。两组性别、年龄及临床资料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cTnI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筛查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结果54名患者中cTnI阳性18例,cTnI阴性36例。其中18例cTnI阳性患者中15例(83.8%)最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2%,36例cTnI阴性患者中仅有2例(5%)最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床旁快速检测是诊断AMI以及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危险分层的重要临床指标。cTnI具有良好的心肌特异性。在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必不可少,具有很高的诊疗意义。

  • 标签: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床旁快速检测 胸痛中心 意义
  • 简介:胸痛是老年人就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我国,老年胸痛的误诊和漏诊率较高。本文的目的在于对老年胸痛的流行病学、胸痛的机制、胸痛的病因和分类、胸痛的临床表现与危险性评估、老年胸痛的治疗及预后进行概述,以期规范老年胸痛的评估和诊断,进而提高老年胸痛的诊治水平并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 标签: 胸痛 老年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8例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予以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34,予以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观察两组急诊停留时间以及转运时间,并观察急诊期间死亡率、救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转运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短(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死亡率较对照组显著要低(P<0.05)。结论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实施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 胸痛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痛的急救护理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6例胸痛急诊患者,对其实施急救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胸痛患者经急救护理干预后,均抢救成功,患者焦虑、恐惧程度减轻,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患者主诉疼痛等不适感消失或减轻;患者能够配合急性期限制活动量,逐渐增加活动耐力;出现1例相关并发症,得到及时处理;患者能自述发生心绞痛、气胸等时的紧急自护措施;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达92.9%(52/56)。结论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胸痛的抢救成功率,消除或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出现的并发症能够及时处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痛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在对急诊急性胸痛的患者进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急性胸痛是临床诊疗中的极具实践性的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临床症状。1造成此种现象的临床原因有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存在较为突发性的疼痛现象。2如果在产生急性胸痛的时候,不能给予患者以及时的抑制诊疗,那么就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当患者发生急性胸痛的时候,医生要在产生此种现象的第一时间,及时准确的给患者施以诊疗。此种及时的给予急性胸痛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诊治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各个医学界人士所重视的一个问题。3同时也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相应急性胸痛的理论,以及对临床急诊工作中的此种病情患者的诊疗展开研究,以期望能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急性胸痛 临床诊断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