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逐步认知、阐明及系统治疗的进一步完善,目前乳腺癌的治疗理念产生了颠覆性转变。其中,腋窝淋巴结处理策略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围绕这些理念的转变,大量相关临床试验也逐步开展,NSABP B04研究率先发起了对乳腺癌经典治疗术式中腋窝处理策略转变的探索。尽管该研究并没有改变当时腋窝处理的临床实践,但为后续一系列保留腋窝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前期数据基础。在这些变迁中,前哨淋巴结活检作为乳腺癌外科治疗中里程碑式的进展,已经成为目前腋窝阴性患者的标准分期术式。此后,还展开了一系列相关临床研究,其中对低负荷腋窝转移患者研究的结果证实了部分患者保留腋窝的可行性,并由此影响和改变了临床实践。此外,新辅助治疗后进一步保留腋窝的研究结果,使部分患者新辅助治疗后保留腋窝成为可能,有效减少了术后上肢水肿。在该研究领域中,同等生存获益的前提下能否完全豁免腋窝手术,以及有关新辅助治疗后腋窝阳性患者是否可以豁免腋窝清扫等热议话题,也都在临床试验探讨中受到广泛关注与期待。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腋窝清扫 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腋窝皱襞单切口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进入我科接受治疗的26名患者加入本次研究,以腋窝中央皱襞为手术切口,局部肿胀麻醉后切开皮肤筋膜组织,皮下潜行分离,直视下修剪毛囊、大汗腺,术后仔细加压包扎。结果 所有患者腋窝异味基本消失,其中25例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另1例患者因自身原因导致腋窝皮发生血肿症状,后通过对症处理后完全好转。结论 应用腋窝皱襞单切口治疗腋臭疗效显著,不仅造成的切口较小,且术后外观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 腋臭 腋窝皱襞 单切口。
  • 简介:[摘要]对腋窝副乳腺组织原发癌的诊治经过及方法进行总结。选取2020年3月11日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收治的1例腋窝副乳腺组织原发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诊断及诊治过程进行探究。结果显示该例患者经新辅助和手术治疗后好 转出院。在目前对腋窝副乳腺组织原发癌的诊治过程中,充分的评估病情,探索治疗方案的选择,为该病的治愈至关重要。

  • 标签: 副乳腺 腋窝 原发癌 发育异常 病例报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12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53.5岁。肩胛盂骨折按照Ideberg分型:Ⅰa型2例,Ⅱ型9例,Ⅴa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腋窝入路治疗,2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均于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2例IdebergⅠa型患者使用锚钉固定,余10例患者使用腋窝入路专用接骨板固定,3例合并大结节骨折患者均经肩外侧劈三角肌入路使用大结节专用接骨板固定。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Hawkins分级分别对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疼痛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9~20个月(平均14.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55~110 min,平均7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160 mL,平均103.8 mL;住院时间为8~14 d,平均11.1 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6个月肩胛盂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不稳、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9.2°±26.1°,外展156.7°±29.6°,外旋(中立位)48.3°±15.3°,内旋(中立位)73.3°±12.3°;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0±5.3)分。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10.8°±11.6°、7.5°±11.4°、5.8°±10.0°、42.5°±16.0°、(4.9±4.0)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0分11例,2分1例。结论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美观,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肩关节 骨折固定术 疼痛测定 腋窝入路 肩胛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腋窝后缘入路(腋后路)治疗部分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接受腋后路治疗的41例肩胛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2例,女9例;年龄为24~83岁,平均52.4岁。7例患者存在多发伤,16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例患者存在臂丛神经损伤。记录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障碍(DASH)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度7~12 cm,平均9.3 cm;术中出血量为80~150 mL,平均110.5 mL;腋后路的显露时间为5~10 min,平均7.9 min;骨折手术时间85~140 min,平均110.8 min。41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平均177°(150°~180°),外展平均175°(140°~180°),后伸平均47°(30°~50°)。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平均为36.4分(34~46分),Constant评分平均为96.0分(84~100分)。随访期间无骨折复位丢失、钢板及螺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切口延迟愈合,2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异位骨化。结论腋后路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新型手术入路,可直视下进行肩胛盂、颈、体骨折的内固定,术后切口美观,疗效可靠。

  • 标签: 肩关节 肩胛骨 骨折固定术 腋窝后缘入路 骨性Bankart损伤
  • 简介:摘要化脓性汗腺炎以反复发作的结节、脓肿、窦道、瘢痕为主要特点,缺乏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易复发的特点使其治疗具有挑战性。该文报道了1例利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双侧腋窝化脓性汗腺炎的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化脓性汗腺炎 腋窝 肉毒毒素,A型
  • 作者: 陆东宁 徐加杰 郭海巍 郑传铭 葛明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杭州 310014 浙江省内分泌腺体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4,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杭州 31001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by gasless unilateral axillary approach,ETGUA)应用于双侧甲状腺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匹配研究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21例进行ETGUA的患者,其中8例为双侧甲状腺癌根治术,13例为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对侧腺叶切除术(良性)。同时匹配23例行传统颈部切口开放甲状腺手术(conventional open thyroidectomy,CO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8例行双侧甲状腺癌根治术,15例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对侧腺叶切除术(良性),记录ETGUA手术过程,并比较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安全性、创伤、术后恢复、患者满意度的差异。以IBM 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tudents t测试和χ2检验分析被用来各自分析持续和分类数据。结果手术时长腔镜组(148.67±57.44)min大于开放组(88.48±42.17)min,术后引流量腔镜组大于开放组[(186.52±83.24)ml vs(128.91±116.04)ml,P=0.010],术中出血量[(41.11±43.20)ml vs(29.44±24.55)ml,P=0.796]、术后住院时间[(4.90±0.94)d vs(4.86±1.06)d,P=0.774]、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在术后1 d、1个月及3个月颈部疼痛评分都优于开放组[(2.33±0.91)vs(3.48±1.12),(1.24±0.44)vs(1.70±0.76),(1 vs 1.17±0.39),P=0.001,P<0.032,P<0.048]。在术后美容满意度上,腔镜组优于开放组(1 vs 2.09±0.67,P<0.001)。结论ETGUA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美容满意度高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腔镜甲状腺手术 腋窝入路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术前评估早期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转移≤2枚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cT1-2N0-1M0行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45例(82%)患者中腋窝淋巴结≤2枚转移。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2枚腋窝转移与B超评估腋窝淋巴结阳性、肿瘤大小、HER2 阳性状态以及Ki-67增殖指数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B超腋窝阳性以及高Ki-67是腋窝淋巴结>2枚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术前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B超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ER、PR、HER2 状态以及Ki-67增殖指数构建的预测模型对 腋窝淋巴结≤2枚转移预测效果良好。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2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将其归为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进而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声像特征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血流信号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生转移组中的血流分布常见为周边型,占比58.46%,且血流信号多为3级,占比为78.46%;而未发生转移组的血流分布以门型居多,占比高达61.82%,且有69.09%的患者血流信号为2级。结论:超声诊断应用在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特征、剪切波弹性参数及免疫组化指标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术的152例乳腺癌患者共172个肿块的超声资料及病理结果,依据腋窝淋巴结状态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分析两组间乳腺癌肿块的常规超声特征、剪切波速度(SWV)值及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的差异,筛选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乳腺癌患者转移组与未转移组肿块的纵横比、是否有钙化、剪切波速度平均值(SWVmean)及HER-2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肿块纵横比>1、有钙化、高SWVmean及HER-2(+)构建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大于单一参数(均P<0.05),且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0.731)。结论联合预测模型对判断淋巴结状态具有提示作用,乳腺癌肿块纵横比>1、有钙化、高SWVmean及HER-2(+)更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 标签: 超声检查 乳腺癌 弹性成像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ALNM)是影响乳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远期生存质量影响深远。目前已经提出了较多基于MRI方法学、影像组学和基因组学等用于ALNM的预测研究,其结论具有明确的科研与临床意义。本文就术前多参数MRI、基于MRI的影像组学以及机器学习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ALN)状态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预测
  • 简介:【摘要】 目的:研析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措施与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1年12月,抽取在本院开展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主体,回顾相关资料,近护理形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25例实验组增加围术期护理,对比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疼痛程度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围术期护理 疼痛程度 并发症发生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择取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单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30例。参照组采用临床中常用的护理方式,研究组则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及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大(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要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要高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为(P

  • 标签: 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护理干预 疼痛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对患者治疗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进行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共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以及护理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均较参照组短,实验组患者通过护理干预模式的护理有效率为98.00%,参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有效率仅为84.00%。结论: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腋窝入路 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护理对策
  • 作者: 黄荣芰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 545900
  • 简介:目的:综合分析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采取B超诊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共115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18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所有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以病理组织学作为金标准,分析B超检查的临床效果。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115例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有100例阳性(占86.96%,100/115),15例阴性(占13.04%,15/115)。B超检查显示:115例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有98例阳性(占85.22%,98/115),17例阴性(占14.78%,17/115)。B超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0%、86.67%、94.78%、13.33%、4.00%、97.96%、76.47%,B超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流丰富所占比、回声不均匀所占比、直径大于8mm所占比明显高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无转移患者(P<0.05),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回声均匀所占比低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无转移患者(P<0.05)。结论: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采取B超诊断的价值显著。

  • 标签: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B超诊断;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腋窝瘢痕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腋窝瘢痕松解后软件组织缺损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38岁,平均27.7岁。依据Kurtzman和Stern腋窝瘢痕挛缩分型,1a型1例,1b型1例,2型2例,3型3例;术前肩关节外展角度40°~85°,平均63.7°。所有患者行瘢痕松解加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术。所有皮瓣均按穿支螺旋桨方式顺利切取,供区均直接缝合。瘢痕松解后创面大小5.0 cm×7.0 cm~11.0 cm×9.0 cm,皮瓣大小16.0 cm×7.0 cm~24.0 cm×9.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供、受区并发症;门诊随访肩关节外展功能和供、受区情况。结果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1例并发末端青紫。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展角度90°~120°,平均107°;供区轻度瘢痕增生2例。结论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是一种修复腋窝瘢痕的良好方法。

  • 标签: 螺旋桨皮瓣 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 腋窝 瘢痕挛缩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内窥镜下超声刀与电刀分离假体植入腔隙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经腋窝入路内窥镜下行假体隆乳术女性患者125例,年龄21~44岁,平均32.5岁。用超声刀分离腔隙组(超声刀组)64例,用传统电刀分离腔隙组(电刀组)61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速度、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电刀组比较,超声刀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71~90) min,明显短于电刀组105(80~135) min(t=4.10,P<0.001),手术速度(3.27±0.44) ml/min明显快于电刀组(2.52±0.72) ml/min(t=4.71, P<0.001),术后累计引流量130.5(98.8~193.3) ml明显少于电刀组281.75(145.5~328.3) ml(t=3.54, P<0.001),拔管时间3(3~4) d和住院时间3(3~4) d均明显短于电刀组4(3~4)、5(4~6) d,(t=3.58, 4.06,均P<0.05)。结论超声刀用于内窥镜下隆乳术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特点;提高手术效率同时,可减少术后累计出血量、缩短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假体植入 超声刀 电刀 内窥镜辅助
  • 简介:摘要本研究探讨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腔镜组相比,术后传统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22.02±9.66)ng/L比(25.88±8.17)ng/L]和血钙[(2.14±0.11)mmol/l比(2.20±0.10)mmol/l]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传统组发生暂时性低血清PTH 23例、低血钙20例,多于腔镜组暂时性低PTH 6例、低血钙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入路肩胛盂前缘骨折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取两具新鲜成人大体标本(4侧肩关节),模拟经腋窝入路行肩胛盂前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标本置于侧卧位,于腋后线切开,经背阔肌前侧肌肉间隙显露肩胛骨侧方,分离并保护腋神经、旋肱后动脉、胸背神经及旋肩胛动脉等周围重要组织。腋窝入路下术野分为上侧"四边区"及下侧"三边区",可显露肩胛盂前下侧、肩胛颈及肩胛骨外侧缘全长。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腋窝入路肩胛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肩胛盂前缘骨折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50.38±13.74)岁(范围24~67岁);右肩12例、左肩1例,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采用解剖型支撑钢板固定5例、空心螺钉联合掌骨钢板固定7例、桡骨远端钢板固定1例。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00±5.97)个月(范围6~26个月)。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62.46±10.26)分(范围45~83分),DASH评分为(27.56±9.76)分(范围14.14~43.33分);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80.85±8.32)分(范围65~90分),DASH评分为(11.47±8.56)分(范围0~35.00分);终末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84.54±8.95)分(范围70~95分),DASH评分为(10.94±8.67)分(范围1.67~33.33分);随时间延长,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和DASH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窝入路是治疗肩胛骨前缘骨折安全、可行的入路;可显露肩胛盂前下侧和肩胛骨外侧缘,减少肩袖损伤,实现骨折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并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 标签: 骨折切开复位 骨折固定术,内 肩胛骨 关节盂 Bankart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需重点识别和保护的结构。本研究旨在探索深度学习技术识别RLN在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操作的,留存了完整视频资料的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录像。两位资深甲状腺外科医师选取其中包含RLN的视频片段,经过训练的标注人员对RLN的轮廓进行描绘标注,并经两位甲状腺外科医师审校确认。视频资料用随机数方法按照5∶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并根据RLN与周围组织的辨识度分为高、中、低辨识度。采用基于PSPNet的语义分割模型进行训练,使用ResNet50作为主干网络提取特征,同时结合金字塔池化模型融合多尺度特征,最终根据交并比(insertion over union, IOU)评判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RLN具体位置预测的能力。所有资料使用R 4.0.2版本分析。结果共38个视频中累计35 501帧图像纳入本研究,其中32个视频共29 704帧图像作为训练集,6个视频共5 797帧图像作为测试集。当IOU阈值设为0.1时,模型在高、中、低辨识度组中的灵敏度和精确率分别达到了100.0%/92.1%、95.8%/80.2%及81.0%/80.6%。而当IOU阈值提高到0.5时(代表有效定位RLN),灵敏度和精确率则分别为92.6%/85.3%、71.7%/60.5%及38.1%/37.9%。这说明本模型在辨识度中高时可很好地提示RLN的位置和走行。漏检通常因目标过小、边界不明确所致。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RLN识别在腔镜甲状腺手术视频中是可行的,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可能帮助外科医生降低手术中误损伤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 标签: 喉返神经 腔镜甲状腺手术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