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手腱鞘在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已确诊的RA患者进行双手超声检查,选取同时存在滑膜炎和腱鞘的RA患者45例为观察组,记录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DAS28、填写健康评估问卷(HAQ),对超声指标(滑膜增生、滑膜炎、腱鞘、骨侵蚀)进行半定量分级。选取存在手部腱鞘的非RA患者42例为对照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秩相关,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RA组滑膜增生[7.50(3.00,17.50)]、滑膜炎[6.00(2.00,14.00)]、腱鞘[6.00(2.75,12.00)]、骨侵蚀[0.50(0.00,4.00)]与非RA组滑膜增生[5.00(3.00,6.00)]、滑膜炎[3.00(2.00,4.30)]、腱鞘[2.00(1.00,3.00)]、骨侵蚀[0.00(0.00,1.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Z=2.756,P=0.006;Z=5.560,P<0.01;Z=2.550,P=0.011)。② RA组滑膜增生、滑膜炎与肿胀关节数(SJC)、压痛关节数(TJC)、血小板计数、CRP、DAS28呈正相关[滑膜增生(r=0.806,P<0.01;r=0.486,P<0.01;r=0.326,P<0.05;r=0.450,P<0.01;r=0.413,P<0.01);滑膜炎(r=0.819,P<0.01;r=0.446,P<0.01;r=0.351,P<0.05;r=0.481,P<0.01;r=0.412,P<0.01)]。腱鞘与SJC、CRP、DAS28呈正相关(r=0.436,P<0.01;r=0.496,P<0.05;r=0.359,P<0.05),骨侵蚀与病程、抗CCP抗体呈正相关(r=0.418,P<0.01;r=0.338,P<0.05)。③滑膜增生、滑膜炎、腱鞘、骨侵蚀、滑膜炎联合腱鞘对RA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0.41,0.61,0.57,0.48,0.61,特异度分别为0.95,0.76,1,0.83,0.93。④腱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41),腱鞘、滑膜炎联合腱鞘的曲线下面积与滑膜增生、滑膜炎、骨侵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腱鞘(Z=3.291,P=0.001;Z=2.651,P=0.008;Z=3.032,Z=0.002);滑膜炎联合腱鞘(Z=4.346,P=0.001;Z=3.753,P=0.001;Z=2.547,P=0.012)]。结论滑膜炎对RA诊断敏感度高,腱鞘对RA诊断特异度高,滑膜炎联合腱鞘可以提高RA诊断特异度。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能量多普勒 滑膜炎 腱鞘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以腕关节桡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对人类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影响。该病目前没有较好的诊疗方法。相比较而言,中医治疗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廉价、对人体损伤小等优点,现阶段开始逐渐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进行中医诊疗,旨在更高效的促进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正常。本文旨在总结祖国医学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该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进一步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患者运用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选取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期间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患者82例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一般手术,观察组运用小切口手术,观察术式疗效。结果:观察组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小切口手术 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创口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观察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对狭窄性腱鞘局部封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狭窄性腱鞘患者 66例,应用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对治疗后效果及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 66例患者经 1次注射,治愈率 93.94%,好转率 6.06%,总有效率 100%;复发率 6.06%;一次注射治愈占治愈率 87.88%;二次注射治愈占治愈率 9.09%;三次注射治愈占治愈率 3.03%;总有效率 100%。结论:曲安泰德与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狹窄性腱鞘效果良好,可为腱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曲安奈德 利多卡因 局部封闭治疗 腱鞘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的疗效。方法:本次实验的主要对象为: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年间接治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封闭注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封闭注射基础上行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个疗程后的VA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CMS评分和RO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一个疗程后差异显著,实验组VAS评分、CMS评分和ROM评分相比对照组评分明显更优,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肱二头肌长肌腱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使肩关节功能增强,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值得大力推广实践。

  • 标签: 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仪 肱二头肌 腱鞘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电针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冲击波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则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及8周时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主动活动度(ROM),采用超声检测患者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主动ROM、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3.8±1.0)分]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该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治疗后4周时联合组肩关节主动ROM[前屈(158.4±13.8)°,后伸(40.2±3.7)°,外展(110.3±20.3)°,内旋(40.3±5.7)°]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增加(P<0.05),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2.0±0.2)mm]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减小(P<0.05),且上述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增加肩关节ROM,减小腱鞘厚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电针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腱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L-GCT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54例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对其中16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患者男女之比为1:1.7,平均年龄为36.7岁(8~62岁)。以右手拇指最多见,平均最大径1.6 cm,多有完整包膜。肿瘤主要由大的滑膜样单核细胞、小的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及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增生型、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型和纤维化型3种组织学类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lusterin在滑膜样大单核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CD163在组织细胞样小单核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CD68和Vimentin在4种细胞中均有表达,但表达强弱不等。Ki-67阳性细胞均为单核细胞,增殖指数3%~12%,平均5%。结论L-GCTS是一种向滑膜上皮分化的肿瘤,根据其组织形态,可将其分为3种亚型,反映不同时段的形态特征,各型间常有重叠。彻底的局部切除肿物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了预防复发,局部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腱鞘 巨细胞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火针治疗腱鞘囊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前来本院诊疗的 100例腱鞘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法将研究对象均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火针治疗,对两组总体有效率、囊肿直径大小以及术后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的总体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观察组的囊肿直径和术后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腱鞘囊肿采用火针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术后复发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火针治疗 腱鞘囊肿 囊中直径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腱鞘巨细胞瘤( GCTTS)的超声、 CT、磁共振成像( MRI)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分析 27例经病理证实的 GCTTS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中 GCTTS病变均为局限型, 18例软组织肿块跨关节生长, 9例包绕肌腱生长,其中 7例浸润邻近骨质;与正常骨骼肌相比,病灶 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 T1WI上, 13例呈稍低信号, 10例呈等、低信号, 4例呈等信号。结论 GCTTS以局限型多见,相比超声和 CT扫描, MRI在发现病变及其程度、范围、疾病诊断以及随访上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腱鞘巨细胞瘤 诊断显像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具外固定预防腕部腱鞘囊肿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40例腕部腱鞘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年龄19~63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单纯予以囊肿完整切除及韧带关节囊修复;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以支具外固定于腕背伸20°~30°的腕关节功能位,支具远端固定至2~5掌骨远端、近端固定至前臂中段,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需每日主动屈伸活动。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后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及术后3年腱鞘囊肿的复发情况。采用Cooney腕关节评估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术中发现,本组40例患者中,14例腱鞘囊肿的蒂部起源于伸指肌腱腱膜下方的破损处,26例蒂部起源于腕关节韧带或者关节囊的破损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囊肿位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观察组=-3.755、Z对照组=-2.449, P值均<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678, P<0.01)。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有6例腱鞘囊肿复发。结论腕部腱鞘囊肿患者在完整切除囊肿和腕部韧带修复的基础上,采用支具外固定处理,能有效地预防腱鞘囊肿的复发,短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囊肿 腱鞘囊肿 腕关节 外固定器 外科手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损伤中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与传统指根麻醉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手指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每组20例。改良麻醉组患者常规消毒后,以手指根部近侧掌指纹中点处为进针点,将进针点掌指纹两侧皮肤捏起,45°进针,予以2%盐酸利多卡因3.0~3.5 mL;传统麻醉组常规消毒后,使用5 mL注射器在近端指骨外侧边缘背侧进针,回抽观察无血后保持针尖位置不变,同时缓慢注射,逐渐进针直至针尖抵达掌侧皮下,共推入2%的盐酸利多卡因4.0~5.0 mL,于对侧指根同样方法操作。评估2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药物注射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范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简易程度及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组患者麻醉方法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改良麻醉组麻醉操作时间为(22.0±5.0)s,比传统麻醉组[(30.0±5.0) 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P<0.05);改良麻醉组药物注射量为(3.5±0.5) mL,少于传统麻醉组[(5.0±0.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改良麻醉组与传统麻醉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24.0±5.0)、(25.0±4.0) 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均至手术结束,麻醉阻滞范围均为指掌侧和中节指间关节以远。改良麻醉组的麻醉操作过程简单,传统麻醉组麻醉操作过程繁琐;与传统麻醉组比较,改良麻醉组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更低。术后随访1个月,2组患者均未出现针孔感染、神经及腱鞘损伤、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较传统背侧指根部两点进针注射药物麻醉操作时间更短,药物注射量更少,操作过程更简单,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该方法简便、快捷、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损伤 麻醉药,局部 病例对照研究 屈指肌腱腱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