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自然境界的形成,既有学习继承前人经验的因素,又与人生经历、远大理想、正直个性和不幸遭遇相关,还与他在散文艺术领域的探索和不懈的变革社会的执著精神相一致。

  • 标签: 柳宗元 游记 人化自然 境界
  • 简介:自然的人”是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在60年代的《美学三题议》中提出来的,此后这一概念被反复论述,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补充和完善。李泽厚提出的外在和内在自然人化的完整学说,是对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一个深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发展。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美和关感的本质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并为进一步研究美和美感的具体形成机制、结构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 标签: 美学 自然的人化 李泽厚
  • 简介:摘要本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四讲》发表了自己的一点感受,初步感受到李泽厚先生实践美学理论的博大精深,李泽厚先生从哲学的高度,从人性、人本质的高度解释人类审美价值的内涵及其根源,极力强调文化对于审美观念文化的前提性规定意义,这正是他实践美学的学术特点。

  • 标签: 实践美学 李泽厚
  • 简介:关于“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问题,美学界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与美不存在任何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是美的唯一形式。我持第三种观点:“人化自然”与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各自具有独立的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层次是同一的,其余的层次是不相干的。

  • 标签: 人化自然 自然物质 动态体系 人化的自然 美学界 物质变换
  • 简介:自然美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唯心主义只是“唯心”地看待自然美,认为自然美和自然没有关系;机械唯物主义则只是“唯物”地看待自然美;认为自然美和人没有关系。二者各执一端,都不能科学地解决自然美的本质这一难题。

  • 标签: 人化的自然 自然美 马克思 自然界 《手稿》 对象化
  • 简介:六朝服饰开始去礼制化,成为土人个性化的标志物,实现了物的人,具有了深层次的人性内涵。六朝土人尚褒衣博带,成为玄学风度的现实呈现,象征着玄远高逸的人生境界。巾、屐等个性化装饰物,隐喻着土人的自然率性的品性和生活态度,成为人格化的象征物。服饰成为六朝士人自我主体的确证,表征着土人当下的存在境遇。作为服饰的反动,裸袒是对刻意装饰的抛弃,是身体自然本性的回归,象征了自然本真的存在方式与自由的生存境界。在流于表演性的放纵后,裸袒成为人之自然本性的束缚,成为未着服饰的“服饰”。

  • 标签: 服饰 人性 自然 玄学 裸袒
  • 简介: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人化自然 协调发展 自然观 实践性
  •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作为感情的一种语言而,诗人在描写、刻画自然时,总是掺杂、渗透着自身的感受和情感的;作为重要概念之一,“自然人化”在诸多的美学理论里皆被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亦有着广泛的创作实践,不乏“自然人化”现象的典范之作;而诗人们在写作的同时,也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在中国历代文论著作中均有所表述.

  • 标签: 自然人化 物化 象征
  • 简介: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人化自然”理论主要阐述了人化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以及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相互制约这两个观点.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相抗衡及其社会根源,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类劳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异化劳动”普遍化的这三个角度来解释人与自然相依相抗的社会根源.在当代,人与自然抗衡的过程也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在此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上,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的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阐述与解释,生态文明将转变单一的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强调人对自然的理性利用而不是片面支配,突出了在人和自然协调进步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从“人化自然”到“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价值在这一转变中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也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作的热情展望,这就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实现全面和谐、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从“人化自然”到“科学发展”,这种方式也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应有的生态觉悟和实践道路:警惕和抵制“生态霸权”、坚持和促进“科学发展”、确立和弘扬“生态”理念.

  • 标签: 马克思 人化自然 生态文明 实践道路
  • 简介:将已有的"人化自然"概念加以细化分类,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人在能动的改造自然的问题全面诠释并运用辩证思想与人类能动改造自然的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将"人化自然"分为"主动人化自然"与"被动人化自然"两种。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细化,而且是在具体内容和对"人化自然"这一人类改造自然的过渡类型所产生的影响的细化,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过渡形态 “人化自然” 目的性 和谐双赢
  • 简介:自然权利论以自然状态中的人性为基础搭建起学说平台。其中,人自我保存的欲望和人之理性分别构成了自然权利的哲学基础和实现基础。人性基础使自然权利具有一种原生性,表明了自然权利不是来自人为的努力,也不是来自外在的授予。国家不能产生而只能承认自然权利,如果剥夺自然权利就意味着道德上的非正当性。因此,在政治社会中,即使有的权利未被列举和揭示,也会基于自然权利的固有性而被承认。这一理论对今天中国的人权法治建设仍不无启示。

  • 标签: 自然权利 人性 欲望 理性 基础
  • 简介: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自然观的演进中具有革命性意义,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根基,借助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视角正确看待我国绿色发展的目的、途径、原则及境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制度诠释及实践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人化自然观 绿色发展
  • 简介:李泽厚在其哲学和美学著作中提出“自然的人”和“人的自然化”等命题。如果能将这些命题运用到对小说文本的阐释中,将会揭开一些混沌已久问题的神秘面纱,看清其塑造人物方面的某些根本原则。《聊斋志异》是一部借助花妖狐魅、神怪精灵来展示作者价值判断的经典之作,通过其玄幻荒怪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结合李泽厚的哲学和美学理论,就可看出《聊斋志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表面上说的是人与动植物等之间的互化关系,其实在人物背后,展演的却是对“自然的人”、“人的自然化”及“异化”等人生“大哉问”的究底叩询。

  • 标签: 李泽厚 聊斋志异 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 异化
  • 简介:本文以优秀自然纪录片为研究范本,围绕自然纪录片的情感追求探讨其创作的手段、方法和技巧。

  • 标签: 自然纪录片 情感 拟人化
  • 简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消除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指出,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为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深入地支配人们的生产行为以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比较长远的社会影响;必须协调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私有制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阐述对于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深化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行动指南。

  • 标签: 恩格斯 人与自然的关系 客观规律 天人合一
  • 简介: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作为真切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它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具体包括自在自然人化自然有机统一、人类主体性与自然先在性相协调、人化自然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异化、共产主义社会两大'和解'等观点。在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潮流中,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仍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解决现实生态问题都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为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 自然异化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理念
  • 简介:艺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设计师主体不断地把外在客观世界内在化,也即美学中所常说的对自然的“人化”过程。《考工记》中有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述,正是设计师主体心灵对客观世界的投射并与之遇合的结果,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具体写照。

  • 标签: 考工记 价值体系 现代设计
  • 简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倡导的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不仅纯朴简单、而且诗意美好,洋溢着咀嚼生命本真和心灵愉悦的幸福味道。

  • 标签: 自然 享受 人生 返璞归真 生命本真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