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矫治技术相比唇矫治技术具有更优的美学效果,但目前常用的蘑菇型弓丝矫治技术却存在临床操作复杂、牙齿的三维控制困难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改变粘结厚度、改变托槽形态、改变弓丝高度三种方式实现直丝弓应用。STb、Lingual jet、ALIAS、In-Ovation-L等直丝弓矫治系统陆续在临床上得到使用。直丝弓矫治器使用连续形态的弓丝,能够缩短临床操作时间并降低成本;连续的弓丝形态提高了牙齿的移动效率,避免牙齿往复移动;同时部分直丝弓托槽槽沟更接近牙齿阻抗中心,在关闭拔牙间隙时能减少前牙倾。直丝弓托槽的上述特点,使其在正畸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正畸生物力学中的相关研究仍有空间。

  • 标签: 舌侧矫治 直丝弓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在儿童错畸形的早期矫治中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目前正畸临床的新兴热点,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精确移动牙齿,而错畸形早期矫治常涉及肌功能调整、颌骨矫形治疗、乳恒牙替换等诸多问题。因此,选择无托槽隐形技术开展早期矫治,必须严格控制适应证,避免盲目应用,并且在方案设计及临床监控方面仔细斟酌,扬长避短,才能为广大儿童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

  • 标签: 正畸矫正器,可摘式 正畸学,预防 正畸学,阻断 透明矫治器 早期矫治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胡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2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无托槽隐形矫治是本世纪发展最迅猛的矫治技术,不仅受到患者青睐,也颇受医师关注。本文阐述正畸治疗中垂直向控制的意义,无托槽隐形矫治在垂直向控制上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发生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和方法弥补这些不足,以期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正畸矫正器,可摘式 正畸矫正器设计 透明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口腔正畸中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开展时间为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在此期间便利选取在我院接受口腔正畸的患者 72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双盲选法将患者分到两组,分别是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36例。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方法治疗,将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方法应用到参照组,研究组则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尤其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美观舒适度评分、便捷程度评分和语言功能评分等数据要详细记录。同时将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发现。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研究组和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参照组,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两组无明显区别,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和参照组,无论是美观舒适度、便捷程度,还是语言功能评分相比,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在口腔正畸中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美观舒适度、便捷度、语言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口腔正畸 无托槽隐形矫治 临床效果
  • 作者: 顾泽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2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透明矫治器包裹整个牙列,被认为能提供更好的组牙支抗,即除拟移动的牙齿,牙列内剩余牙齿整体作为支抗。然而实际移动牙齿时不期望发生移动的支抗牙也可产生移动,提示无托槽隐形矫治同样需要关注支抗问题。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中支抗控制问题进行阐述,对比固定矫治与无托槽隐形矫治支抗的区别,并从垂直向、矢状向和横向3个方面探讨支抗设计的临床策略,以期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正畸矫正器,可摘式 正畸支抗 透明矫治器
  • 简介:摘要近年,无托槽隐形矫治在正畸临床应用得日益广泛,而正畸医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常需面对减数与非减数这一大方向的重要抉择。本文从无托槽隐形矫治提供间隙的方法,选择减数与非减数方案的重要性和依据,以及具体临床策略几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应通过切牙、磨牙的定位以及数字化矫治模拟进行减数与非减数方案的精准判断。

  • 标签: 正畸矫正器,可摘式 拔牙 透明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探讨矫治器预置不同转矩角度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整体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弓丝预置0°、9°、13°、17°正转矩,分别在腭加力1.50 N以及颊加力1.00 N+腭加力0.50 N条件下关闭间隙,分析上前牙牙周膜范·米塞斯(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①弓丝预置9°、13°、17°正转矩时,随着预置正转矩角度加大,切牙、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增大,并且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位于牙颈部;尖牙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②腭加力1.50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牙周应力在尖牙牙颈部及根中,中切牙及切牙未见明显分布。随预置转矩角度增大时,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从尖牙牙根颈部牙周膜扩展到牙根中部牙周膜;切牙、中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也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逐渐增大,但始终集中在牙周膜颈部区域;③颊加力1.00 N+腭加力0.50 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分布在切牙及尖牙牙颈部。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开始分布在切牙颊远中牙颈部,随后中切牙腭颈部偏近中区域及尖牙颈部近中牙周膜出现应力集中区。结论在个体化矫治器滑动法关闭间隙过程中,预置转矩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有不同的影响;随着预置正转矩的增大,上前牙牙周膜所受应力水平及应力集中区域也随之扩大。颊腭同时加力关闭间隙,比单纯腭加力关闭间隙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域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应力水平更小。

  • 标签: 舌侧正畸 三维有限元分析 牙周膜应力
  • 简介:【摘要】目的 : 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 2018年 5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口腔科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矫治的 34例牙列错颌畸形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并以年龄、性别、矫治前牙列错颌畸形安氏分型及模型 PAR指数等配对,将 34例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矫治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矫治效果。结果 两组前牙排列、后牙排列、中线、覆盖、覆颌、咬合关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矫治后 1个月、 3个月、 6个月固定组 PLI、 GI、 SBI较矫治前明显升高( P< 0.05);隐形组较矫治前无明显变化( P> 0.05);矫治后两组 PLI、 GI、 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矫治者固位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隐形矫治期间在美观舒适度、咀嚼功能、便捷程度、语言功能四方面满意度高于固定组( P< 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与固定矫治器相比,主要优点是美观舒适,摘戴方便,有利于牙周健康。但对病例的选择性强,依从性要求高,在口腔正畸方法选择时应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矫治器 口腔正畸 牙胶片矫治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无托槽隐形矫治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成人正畸治疗及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中。对于轻中度牙周病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可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对于重度牙周病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仍存在风险,需严格把控适应证。明确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目标,严格控制牙齿移动范围,多学科联合治疗疑难病例,是正畸临床需关注的内容。牙周病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时需确定可行的矫治目标位,根据牙周情况进行合理分步、设置适当的附件以及设计减小牙龈刺激的矫治器边缘。本文针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中的应用领域,从适应证选择、矫治目标、矫治器设计、多学科联合治疗中的作用以及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正畸矫正器,可摘式 牙周疾病 透明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甄选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直丝弓矫治器治疗,观察组实施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牙龈指数、菌斑指数治疗前后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两组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临床效果优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牙周状况,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直丝弓矫治器 牙周炎 错合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甄选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直丝弓矫治器治疗,观察组实施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牙龈指数、菌斑指数治疗前后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两组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临床效果优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牙周状况,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直丝弓矫治器 牙周炎 错合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腔正畸患者采取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口腔正畸患者 80例,为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9月间的病例,以“入院顺序单双号”分组,为对照组( n=40例)予以传统固定矫正器治疗;研究组( n=40例)采取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治疗有效率、牙周健康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有效率高,治疗 3个月后菌斑指数、龈沟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高( 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中实施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有利于保护牙周健康,增强整体临床疗效,且美观性、舒适度高。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 口腔正畸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压低切牙效率及牙根吸收情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20日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15例患者,男2例,女13例,年龄(29.6±6.9)岁,年龄范围为18~45岁。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术CT,从中截取头颅位片及全口曲面断层片。所有患者均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通过压低切牙打开咬。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得出下颌中切牙切缘至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L1-MP)、下颌中切牙根尖点至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LIA-MP)、下颌中切牙切缘至X轴的垂直距离(LI-X)、下颌中切牙根尖点至X轴的垂直距离(LIA-X)、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至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L6-MP)、下颌中切牙与下颌平面交角(LI-MP)、下颌中切牙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I-NB)、下颌平面角(MP-FH);通过锥形术CT进行下切牙长度测量。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牙列排齐整平,前牙建立正常覆合覆盖,治疗后L1-MP减小了(3.39±0.82)mm,LIA-MP减小了(3.23±1.28)mm,治疗后LI-X增加了(2.16±1.74)mm,LIA-X增加了(2.64±0.48)mm,表明下切牙有明显被压低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下切牙前后向改变的测量值LI-MP增加了(0.49±0.39)°,LI-NB增加了(0.27±0.05)°,表明下切牙治疗后有唇倾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6-MP减小了(0.16±0.98)mm,说明下颌磨牙有轻度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MP-FH的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切牙切缘到根尖的距离治疗后减小了(0.74±0.60)mm,说明治疗前后牙根有轻度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下切牙压低的效果显著,下切牙前后向位置改变不明显,牙根吸收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压低下切牙 头影测量 矫治 打开咬
  • 简介:摘要无托槽隐形矫治有美观性好,舒适度高,便于口腔卫生的维护及减少复诊次数的优势。隐形矫治器戴用后很多的患者也出现了不适症状,包括疼痛与配戴不适、矫治器形变、断裂或附件脱落,也带来菌斑的黏附、材料的性能改变、牙周的稳定等口腔微环境的变化,这些问题均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影响矫治的效率。

  • 标签: 正畸矫治器 疼痛 口腔卫生
  • 简介:摘要作为一项新兴的正畸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近年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同时也引起更多关注。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材料需要革新,技术需要更新,如何引导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规范、健康地发展尤为重要;如何探究其内在矫治机制,提升矫治效能,引导技术创新是此技术未来发展和应用的方向。本文基于近年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我国应用和发展的实际,从制定规范、关注患者健康和安全、提升矫治效能、鼓励创新等角度进行阐述,旨在倡导正畸学界能以科学、严谨、开放的态度关注、引导、推进这项技术在我国规范、健康和合理地应用,提升我国正畸的临床技术和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设计中未设计移动的上颌支抗磨牙实际治疗前后三维方向位移变化。方法选取26例上颌磨牙未设计移动的非拔牙隐形矫治成人病例,根据前牙唇舌向设计将病例分为内收组和非内收组。收集矫治前后石膏模型,使用三维扫描仪获取数字化模型,通过腭皱襞表面重叠,研究上颌磨牙矫治前后横向、垂直向、矢状向的位移变化。结果未设计移动的支抗磨牙在三维方向均发生了移动(P<0.05)。内收组支抗磨牙颊移(0.41±0.53) mm;伸长(0.45±0.37) mm舌尖伸长大于颊尖,远中尖伸长大于近中尖;磨牙近移(0.53±0.53) mm。非内收组磨牙颊移(0.46±0.53) mm;压低(0.24±0.29) mm,磨牙颊舌尖、近远中尖位移量无统计学差异;磨牙远移(0.28±0.32) mm。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设计中未设计移动的上颌支抗磨牙存在三维方向的位移。内收组磨牙发生颊向倾斜、伸长、近中倾斜移动;非内收组磨牙发生颊向、压低、远中移动。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 数字化模型 三维重叠 支抗 磨牙
  • 作者: 白煜 李晨 曹猛 冯雪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西安 710032,西部资源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院 西北大学,西安 71006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时,先远移尖牙与整体内收两种方式内收时上颌前后牙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采集患者上颌骨及上牙列的CBCT数据信息,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等软件,采用逆向工程方法建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①矫治器加力远移尖牙;②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③矫治器加力+尖牙钮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④矫治器加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⑤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⑥矫治器加力+尖牙钮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六种工况下前后牙的牙周膜等效应力和初始位移。结果只远移尖牙时,尖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5.23E-02 MPa、5.65E-02 MPa、5.87E-02 MPa;上中切牙的唇位移量分别为-5.08E-03 mm、-9.67E-04 mm、-1.68E-03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1.53E-02 mm、-1.40E-02 mm、-1.51E-02 mm。整体内收上前牙时,中切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4.69E-02 MPa、6.26E-02 MPa、4.84E-02 MPa;中切牙的冠根位移差分别为1.44E-01 mm、1.35E-01 mm、1.29E-01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2.93E-02 mm、-2.61E-02 mm、-2.33E-02 mm。结论只远移尖牙时,切牙会为尖牙的远移提供支抗,在矫治器上牵引能够更有利于前后牙支抗的保护;整体内收上前牙时,在尖牙上牵引更有利于后牙支抗的保护和切牙的整体移动。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 微种植体支抗 三维有限元 生物力学 内收前牙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一膈神经上根联合舌下神经甲肌支选择性喉返神经修复术(以下简称选择性喉返神经修复术)对双声带麻痹患者气道和嗓音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选择性喉返神经修复术的39例资料完整的双声带麻痹患者的病例资料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频闪喉镜、嗓音主观评估、声学参数、喉肌电图及肺功能检查,并进行至少2年随访,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声音总嘶哑度评分及VHI-10评分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声学参数[包括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最长发声时间(MPT)值和肺功能参数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及出血各1例。术后4~8个月,所有患者发音时声带均可内收,35例患者吸气时声带达到中、重度的外展运动,2例始终仅轻度外展,2例无外展运动,中度以上运动幅度的恢复率达89.7%(35/39),并顺利拔管,随访2年无变化。术后12个月时嗓音总嘶哑度G及VHI-10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声学参数Jitter、Shimmer、NHR及MPT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患者肺功能大部分参数恢复到正常参考值水平,术后12个月最大吸气压力(PImax)值仍略低于正常水平,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值均<0.05)。术后12个月时患者肌电图资料显示,37例患者吸气时双环杓后肌均呈干扰相电位,发音时双甲杓肌亦为干扰相电位,其中2例还存在明显错向电位。2例外展功能恢复不佳者环杓后肌电位明显较弱。长期随访仅1例外展运动幅度减弱,但不影响呼吸功能。结论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喉返神经修复术治疗双声带麻痹,恢复生理性声带外展内收运动的成功率高、疗效稳定、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声带麻痹 喉返神经 神经再支配 膈神经 舌下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