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药物损害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到50%,引起药物损害的机制因药而异,有些药物具有直接毒性作用,由其引起的损害是可以预见的,有些药物是由于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药物的特异质反应,这些药物仅发生在敏感的个体引起损害。药物损害诊断有一定难度,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患者被误诊或漏诊。探讨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药物损害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总结丰富经验,取得满意效果,以避免药物损害的发病率增多。

  • 标签: 药物 肝损害 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致肝脏损害的有效防护方式。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药物损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疗程1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等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药物损害的发生,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对药物衰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8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30例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好转率为82.1%(23/28)).平均住院为28d。对照组好转率为53.3%(16/30),平均住院日为41d。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如性脑病,中毒性鼓肠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别为(586±188)μmol/L和(212±96)μmol/L,血氨分别为(57±12)μmol/L和(39±19)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32±4)%和(72±18)%,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总胆红素,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改善不如治疗组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提高药物衰竭的疗效。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药物毒性 血浆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就人工治疗药物肝炎急性衰竭中护理对策加以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以回顾性分析展开,对象为 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所接诊病例 56 例,对治疗中护理对策加以分析。结果 在有效护理对策的作用下,本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护理满意度达100%。结论 针对接受人工治疗的药物肝炎急性衰竭患者,辅以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该部分患者诊治效率。

  • 标签: 人工肝 药物性肝炎 急性肝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因用药发生肝脏损伤的原因,并研究其相应针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以来收治的因药物损伤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造成其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以及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引起患者发生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主要包括中成药、抗癌药物以及解热镇痛消炎药物等,其原因以中药的过量使用为主,其次为镇痛消炎类药物,由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药物机理了解不全面,导致药物的滥用,进而致使患者发生以恶心、疲惫、尿黄和黄疸为主要类型的肝脏损伤。绝大多数患者进行针对性孩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结论在选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药物,对症治疗,医护人员应增强能力,了解药物机理,及时防治患者在治疗中因种种原因发生的药物损伤。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药剂科 病因分析 临床诊断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药物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m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药物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加以分析。两组比较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8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结论】药物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衰竭者预后较差。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肝炎 临床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损害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我院收治48例药物损害患者,采取护治疗与合理护理等综合措施,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药物损害重在预防,临床合理用药。临床对药物损害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有效的临床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38例因药物引起的损伤病人,以加深对药物损伤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8例药物损伤病人的症状、体征、嗜酸细胞计数、肝功能、病原学标志物、B超、既往史、用药史、以及治疗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引起损伤的药物很多,该文中抗结核药引起的10例;抗感染药8例;抗甲亢、降糖、心血管药物8例。解热镇痛药物5例;中药5例;其他2例。多药物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2月。结论是药三分毒,不同种类的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损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服用史,以免发生漏诊或误诊。平时用药时首先考虑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能单用的首先考虑单药应用,并注意疗程。

  • 标签: 药物性 肝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药物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原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药物损伤患儿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入选病例年龄分布、用药情况、组织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分型。结果入选病例男女比例2016,年龄5个月~14岁不等引起损伤的药物有抗菌类药物、中药、解热镇痛药、化学药物等,患儿多有乏力、发热、皮质、消化道症状、过敏反应等症状,病理学特点主要为汇管区不同程度扩大、水肿、间质内混合炎细胞浸润,实质内中央静脉周围有灶性或融合性坏死,对症治疗后36例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小儿药物损伤以混合型最为多见,联合用药是引起小儿药物损伤的重要原因,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 标签: 小儿 药物性 肝损伤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61例药物损害住院患者的用药史,基础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损害,以中药为最多,22例,占36.06%,其次为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16例,占26.23%;其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48例,占78.69%,胆汁淤积型8例,占13.11%,混合型5例,占8.20%;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乏力、纳差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临床好转率为72.13%,治愈率为21.31%,病死率为3.27%。结论(1)多种药物引起可引起药物损害,以中药为最多见;(2)药物损害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药物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而引起的损害,病程在3个月以内。根据用药后发生血清生化检测异常情况。目的讨论治疗急性药物损伤药物。方法通过诊断进行药物治疗。结论加强支持疗法,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护重要器官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 标签: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西药
  • 简介:摘要药物损害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发病率高,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做出综述。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发病机制 防治
  • 简介:目的提高对药物损害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4月.2007年7月住我院的40例药物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女性22例,男性18例。潜伏期多为1-8w。临床分型:肝细胞型24例(60.0%),胆汁淤积型5例(12.5%),混合型11例(27.5%),肝细胞型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由西药引发损害27例(67.5%),中药9例(22.5%),多种药物(如中药+西药,成分不详的减肥药)4例(10.0%)。临床治愈34例(85.O%),好转4例(10.0%),死亡2例(5.0%)。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损害,应予以重视,临床上以肝细胞型为主,经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 标签: 肝疾病 药物毒性 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