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生物识别技术是一种根据人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作为生物识别中的虹膜识别是集数学、光学、电子学、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技术,虹膜识别在普遍性、独特性、稳定性、可采集性、防骗性以及防伪性等方面具有高可靠度,虹膜作为身份标志,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本文从专利角度出发,对虹膜识别领域的专利申请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 标签: 虹膜 防伪 可靠 专利
  • 简介:摘要:本文从光线传输理论方面,提出了光纤曲率传感器的传感原理。从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强调制型光纤曲率传感器,直接以结构的曲率为被测量。通过在传感器的敏感区涂一层石墨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并保护敏感区在安装过程中不被损坏,非常适合用于智能结构宏弯变形的测量。

  • 标签: 光纤传感器 曲率 塑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虹膜不完整及虹膜存在其他视觉标志物的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采用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进行眼底检查的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2020年3月27日—8月1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术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其中虹膜小梁切除术后患者8例(8眼),虹膜根切激光术后患者10例(10眼),眼底玻璃体切割术行Ando孔患者7例(7眼),虹膜色素痣患者4例(4眼)。结果:调整患者眼位,使虹膜再造结构的孔窗方向处于检查面的一侧,而瞳孔位于检查面的主体后,纳入研究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均能够顺利采集到眼底影像,且全部4种疾病的眼底采集的图像范围可达的平均象限数为2.93,达到近似于广角的范围(60°~100°眼底范围),基本可以满足临床眼底检查的需要。结论: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可以对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超广角眼底检查,且获得的眼底图像范围要高于普通眼底检查,扩大了超广角眼底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 标签: 非常态虹膜结构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 眼底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医用乙醇灌洗治疗非游离型虹膜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医用乙醇灌洗治疗的非游离型虹膜囊肿1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2005年至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13例(13眼)及2017年至2019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的2例(2眼)。评价应用医用乙醇灌洗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结果术后1 d视力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0,P=0.590)。术后1 d眼压高于术前(t=-4.380,P=0.002)。末次随访视力(Z=-0.36,P=0.722)、眼压(t=-2.09,P=0.081)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囊肿退化后未复发,术后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炎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医用乙醇灌洗治疗非游离型虹膜囊肿安全有效。

  • 标签: 囊肿,虹膜,非游离型 灌洗,乙醇,医用,囊内,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假性剥脱性青光眼(P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巩膜筛板曲率(SLC)的差异并分析其意义。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PXG (PXG组)、POAG (POAG组)和CPACG患者(CPACG组)各30例,共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三组患者之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25,P=0.001);性别构成比(χ2=2.158,P=0.276)、眼压(t=4.993,P=0.078 )、眼轴长度(t=1.956,P=0.532 )、角膜中央厚度(t=1.407,P=0.724 )、视野平均缺损(t=2.725 ,P=0.496 )、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t=2.185,P=0.49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深部增强成像(OCT EDI)技术测量患眼平均以及0°、30°、60°、90°、120°、150°SLC,并计算SLC指数(SLCI)、SLC深度(SLCD)。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CT EDI检查结果显示,PXG、CPACG患眼SLC明显陡峭,POAG患眼SLC相对平坦。除150°这一角度外,PXG组、CPACG组患眼其余6个角度SLCI、SLCD均较POAG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PXG组、CPACG组7个角度SLCI、SL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SLCI[比值比(OR)=1.498,95%可信区间(CI)1.137~ 2.018,P=0.001]、年龄(OR=1.074,95%CI 1.019~ 1.143,P=0.016)与PXG发生显著相关;平均SLCI (OR=1.625,95%CI 1.192~ 1.997,P=0.001 )、眼压(OR=1.383,95%CI 1.106~ 1.993,P=0.012)与CPACG发生显著相关。POAG组(β=0.143,95%CI 0.032~ 0.208,P=0.016)、CPACG组(β=0.132,95%CI 0.079~ 0.315 ,P=0.043)眼压与平均SLCI相关;PXG组所有因素与SLCI均无相关(P>0.05)。结论与POAG比较,PXG、CPACG患眼SLC更陡峭且与疾病发生相关。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 青光眼,闭角型 筛板曲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正常前后框架的曲率和散射测量。方法 选择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的46名患者接受了准分子激光手术,使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20例40眼框K1、K2、J0和J45的报告值分别为41.147±1.216、44.359±1.714、0.426±0.106、-0.5908±0.1426;角膜后表面曲率及散光及其轴位差异的比较K1(D)K2(D)JoJ45:-6.451±0.216-6.284±0.247、-0.426±0.106、-0.5908±0.1426。结论 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是准确的。当ptodulestyle体较大时,ptodulestyle体引起大角膜散射或患者大角膜散射较高,联合手术后大角膜散射可能会持续,建议先对ptodulestyle体进行手术,待角膜折射状态稳定后再进行。

  • 标签: Pentacam测量 准分子激光手术 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增生型糖尿病虹膜病变(PDI)对侧眼糖尿病虹膜病变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接受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PDR合并PDI患者36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34只眼,女性19例38只眼;平均年龄(62.3±4.7)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FA联合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分析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根据PDI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虹膜红变(RI)组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组,分别为28、8例。与NVG组比较,RI组患眼BCVA更优,眼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3、10.619,P=0.000、0.011)。对比观察两组对侧眼PDI发生率和双眼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IFA检查结果显示,RI组患眼瞳孔缘虹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性芽状或斑片状强荧光;NVG组患眼瞳孔缘和虹膜中部可见新生血管性团状强荧光。RI组对侧眼中,PDI (RI期)6只眼(21.4%,6/28),非PDI (NPDI)21只眼(75.0%,21/28),无糖尿病虹膜病变1只眼(1/28,3.6%)。NVG组对侧眼中,PDI5只眼(62.5%,5/8),其中RI期4只眼,NVG期1只眼(12.5%,1/8);NPDI 3只眼。NPDI者IFA影像表现为瞳孔缘虹膜自身局部小血管点状荧光。RI组对侧眼PDI发生率小于NV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FFA检查发现,RI组患眼、对侧眼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分别为9 (32.1%,9/28)、8 (28.6%,8/28)只眼;NVG组患眼、对侧眼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均为6只眼(75.0%,6/8)。两组患眼、对侧眼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40)。结论PDR合并PDI者,RI者对侧眼PDI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均较NVI者低。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虹膜疾病 视盘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房水流动及虹膜变形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因瞳孔阻滞造成前后房压差所引发的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方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正常虹膜形状(虹膜-晶状体间隙为30 μm)和瞳孔几乎后粘连(虹膜-晶状体间隙为5 μm、2 μm)下的房水流动及虹膜变形,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求解房水流动,并基于单向流固耦合技术进行虹膜在流场作用力下变形的有限元分析。结果:30 μm的正常虹膜-晶状体间隙前后房的压力几乎相等;对于5 μm和2 μm的虹膜-晶状体间隙,后房比前房压力分别高31 Pa和815 Pa。利用乘幂函数对前后房压差与虹膜-晶状体间隙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当该间隙小于3 μm后,前后房压差将异速增加形成显著虹膜膨隆,导致虹膜表面与角膜接触,引发房角关闭。结论: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虹膜膨隆与房水流动的相互作用特征,能进一步定量揭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瞳孔阻滞发病机制。

  • 标签: 房水流动 虹膜变形 青光眼 流固耦合 数值研究
  • 简介:摘要先天性瞳孔-虹膜-晶状体膜伴前房角发育不良(congenital pupillary-iris-lens membrane with goniodysgenesis,CPILMG)是一种罕见的眼前节疾病,典型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瞳孔、持续生长的瞳孔膜和前房角发育不全,常单眼发病,无家族遗传性。患者通常伴有遮蔽瞳孔区的白膜和虹膜膨隆,易出现形觉剥夺性弱视和闭角型青光眼。其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少部分深前房和瞳孔膜能自发消退的患者可随访观察。目前关于CPILMG多为病例报道,临床上易与Axenfeld-Rieger综合征和永存胎儿血管系统等疾病混淆,详尽了解CPILMG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将有助于明确临床诊疗评估。未来需要大样本研究深入对CPLIMG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应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进行探索,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415-419)

  • 标签: 先天性眼部疾病/鉴别诊断 瞳孔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前表面平坦曲率(Kf<41.00 D)相对平缓患者的近视控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配镜中心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80例(120眼)纳入研究组,验配框架眼镜患者76例(120眼)纳入对照组,按照等效球镜度(SE)将2组又分别分成低度数组(-3.00~0 D)和中度数组(-6.00~-3.25 D)。对各组近视增长幅度、眼轴增长幅度、内皮细胞数量、角膜厚度以及角膜点染等情况进行分析。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戴镜6个月、1年和1.5年,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近视度数增长幅度(低度数组6个月:t=2.314,P=0.023;1年:t=3.215,P=0.002;1.5年:t=4.159,P<0.001。中度数组6个月:t=3.204,P=0.002;1年:t=4.613,P<0.001;1.5年:t=5.160,P<0.001)和眼轴增长幅度(低度数组6个月:t=-2.103,P=0.038;1年:t=-2.129,P=0.037;1.5年:t=-2.398,P=0.020。中度数组6个月:t=-2.094,P=0.039;1年:t=-2.402,P=0.019;1.5年:t=-2.464,P=0.018)均较小。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5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角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期间,眼部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角膜曲率相对平缓的患者,与框架眼镜比较,角膜塑形镜在控制眼轴增长和近视度数方面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近视控制手段。

  • 标签: 角膜塑形术 曲率 近视 眼轴长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房角周边虹膜前粘连(PAS)的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为PACG的285例(406只眼)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83例,年龄中位数为67岁(范围21~95岁)。收集房角镜动态下的房角PAS范围,分别按顺时针统计12个钟点段PAS的频数分布,并统计PAS范围≤6个钟点等不同范围的房角PAS分布情况及房角PAS呈连续分布者PAS中间钟点位分布情况。结果在全部病例中,右眼房角PAS集中于11:00至4:00方位5个钟点段[62.0%(129/208)~78.8%(164/208)];左眼房角PAS集中于7:00至1:00方位6个钟点段[50.0%(99/198)~75.8%(150/198)]。房角PAS范围≤6个钟点者中,右眼房角PAS集中于12:00至3:00方位3个钟点段[58.3%(74/127)~67.7%(86/127)],左眼集中于10:00至12:00方位2个钟点段[54.8%(68/124)、66.1%(82/124)]。双眼均入选者共121例(242只眼),右眼房角PAS集中于11:00至5:00方位6个钟点段[52.1%(63/121)~79.3%(96/121)],左眼集中于8:00至1:00方位5个钟点段[50.4%(61/121)~76.9%(93/121)];其中,PAS范围≤6个钟点者的右眼房角PAS主要分布于12:00至4:00方位4个钟点段[53.2%(41/77)~71.4%(55/77)],左眼主要分布于10:00至12:00方位2个钟点段[50.6%(39/77)、64.9%(50/77)]。在所有病例中,房角PAS为连续性者右眼171只,左眼175只;右眼PAS中间钟点位主要位于11:00至3:00方位4个钟点段[15.2%(26只眼)~24.0%(41只眼)],左眼主要位于8:00至12:00方位4个钟点段[15.4%(27只眼)~20.6%(36只眼)]。在双眼均入选者中,房角PAS为连续性者右眼98只,左眼104只;右眼PAS中间钟点位主要位于11:00至3:00方位4个钟点段[17.3%(17只眼)~26.5%(26只眼)],左眼主要位于8:00至12:00方位4个钟点段[13.5%(14只眼)~20.2%(21只眼)]。结论PACG患者双眼房角PAS分布主要位于上方及鼻侧,且越向颞侧靠近其PAS频数越小,呈逐渐下降趋势,双眼房角PAS分布呈明显镜面对称。(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66-671)

  • 标签: 青光眼,闭角型 虹膜疾病 周边虹膜前粘连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是人群高发的青光眼解剖危险状态,是否应将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作为群体干预措施,广泛用于预防PACS转化为原发性房角关闭(PAC)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需要基于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加以验证。中山房角关闭预防研究旨在探究LPI对于预防PACS转化为PAC(包括急性和慢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病例数量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本文以该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并阐述LPI不宜推广用于预防性治疗PACS,以期与眼科同道共同探讨。(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63-66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术(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的DR患者60例(120只眼),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53.5±10.7)岁。含重度非增生型DR(NPDR)及增生型DR(PDR)患者各30例(60只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裂隙灯前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免散瞳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其中虹膜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和吲哚青绿虹膜血管造影(IICGA),记录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并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测量瞳孔缘荧光素渗漏的圆周度范围,记录UWFA检查情况。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分析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起始时间和渗漏范围的差异。结果IFA检查显示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分别为31.00(25.75,34.00)s和27.00(21.75,29.5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33)。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范围分别为20.00(10.75,75.00)°和135.00(60.00,1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3,P<0.001)。所有PDR患者经裂隙灯检查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INV),经IFA及IICGA检查发现8只眼有INV。UWFA检查显示重度NPDR患者均未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而PDR患者均可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其中10只眼晚期黄斑区表现为花瓣样或局灶性荧光素渗漏。结论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在准确观察DR眼底病变的同时,可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虹膜血管综合信息,为DR的综合性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帮助。(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16-921)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虹膜 血管造影术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虹膜拉钩辅助人工晶状体(IOL)单襻固定在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9年11月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14例(1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虹膜拉钩固定囊袋后,行超声乳化IOL囊袋内植入及单襻巩膜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玻璃体脱出者5眼(35.71%,5/14)。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2~0.8,其中≥0.5者10眼(71.43%,10/14)。有2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IOL均无明显偏位。结论应用虹膜拉钩固定囊袋,提高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安全性。IOL单襻巩膜缝线固定可保持术后IOL的长期稳定。

  • 标签: 白内障,外伤性 不全脱位,晶状体 拉钩,虹膜 晶状体,人工,固定,缝线,单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国产Scansys(上海美沃公司)与进口Pentacam(德国Oculus公司)的Scheimpflug成像技术原理的眼前节生物分析系统测量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角膜曲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20年6─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屈光中心就诊的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00例(100眼),年龄17~35(23.5±5.3)岁,术前等效球镜度为-10.50~-2.00 D,除近视外无其他眼部疾病,依次接受Scansys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每只眼重复测量3次,记录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仅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2种仪器测量CCT和角膜曲率的重复性比较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变异系数(CoV)、组内标准差(Sw)、重复性限(2.77Sw)、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法评估,而差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的比较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法实施。结果:Scansys和Pentacam重复3次测量CCT和角膜曲率(K1、K2、Km)的ICC均大于0.99,Sw和2.77Sw均较小,CoV均小于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Bonferroni矫正结果显示任意2次的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重复测量的任意2次检测结果之间的95%一致性界限(LoA)范围均较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种仪器测量CCT和角膜曲率的结果均呈正线性相关(均r>0.97,均P<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Scansys和Pentacam测量CCT、K1、K2、K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种仪器测量CCT、K1、K2、Km的95%LoA分别为-4.26~11.26 μm、-0.48~0.55 D、-0.52~0.69 D、-0.45~0.57 D。结论:Scansys测量CCT和角膜曲率数据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与Pentacam测量结果相比差异较小,相关性和一致性均较好,可相互参考替代。

  • 标签: Scheimpflug 生物测量/眼 中央角膜厚度 角膜曲率 重复性 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