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进行监测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的100例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冠心病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前后与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的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AC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只能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多个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抑制作用。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帮助医师判断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可为确定最佳剂量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抗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在不孕不育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间接收的备孕妇女中随机选择1000例,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将其设置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在常规检查基础上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将其设置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不孕不育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不孕不育检查时增加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项目可更为明确受检身体状态,提高不孕不育检查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小板聚集功能 不孕不育 准确率
  • 作者: 贺芳赵春香黄文琴高建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青海省乌兰县人民医院  青海乌兰 817100)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87-01   【摘  要】目的:观察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仪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9例,并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而联合组患者则进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患者脑梗塞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及血小板聚集状况比对,并做出相关统计比较。结果: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评分及指数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而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于治疗2周后与常规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11%,而常规组为64.44%,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意义;联合组患者与常规组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经治疗后均康复。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不仅使得临床治疗更加理想,还提高了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鉴于地锦草有明显的止血作用,本文就其之血机理进行探讨,并观察其对血脂的影响。实验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每日1次中药灌胃1.4ml/100g,连续15日。其方法是:(1)每2日在尾部采血进行血小板计数;(2)15日后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性;(3)15日后测定血脂。结果表明:地锦草能快速增加血小板数量(F=71.59,P<0.01),并能随给药时问的延长,血小板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5日后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增强(tPAG=13.73,P<0.01);地锦草还能使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显著降低(tCHO=58.13,P<0.01;tTG=16.98,P<0.01)。

  • 标签: 地锦草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性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研究来探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分析所具有的临床价值,以及探究对心脑血管疾病威海的影响。方法:在此次研究中选择389例的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病例,其中包括有204的男性患者以及185例的女性患者,年龄均处于57~85岁之间,而在其中单纯血压高的患者组包括有59例,35例男性患者与24例女性患者。选取215名的经过检测之后符合要求的健康人员来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有112名男性以及103名的女性。根据对两组人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检测的结果中得出高血压伴高脂血症会对患者的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等造成比较严重的损伤,还会因为血小板活性的增高,而导致患者体内血液一直都是高凝的状态,容易导致更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结论:在此次的研究中通过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分析,来对其中一些重要的血液学指标进行检测,来更好的体现出其临床价值,来配合好相关的治疗措施,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高脂血症 血小板聚集功能
  • 简介:摘要在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为治疗的开展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立足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西门子PFA-200的应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历史研究经验、临床研究结果两个方面,论述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功能检测 抗血小板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血小板聚集药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60年代已在临床应用,当时将该类药归属于抗凝疗法范畴。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新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剂不断涌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单独的一类药物,在血栓性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我院目前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的安全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 用药安全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53例脓毒症且血小板计数>100×109/L患儿(脓毒症组)及53例同龄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并比较2组间差异。脓毒症组患儿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危重组(评分≤80分)及非危重组(评分>80分);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并于入院第1、3天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行常规出凝血指标及临床资料记录,比较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存活组与死亡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上述常规出凝血指标有无差异,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毒症组中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毒症组存活44例(83%),死亡9例(17%)。脓毒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7.4%比79.9%)(P<0.001)。脓毒症组中危重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降低(32.5%比53.4%,P<0.05);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3.28 g/L比4.53 g/L,P<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显著增高(12.1 mg/L比6.0 mg/L,P<0.05);血小板计数减低(215×109/L比346×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存活组(11.1%比59.7%,P<0.001)。危重组中死亡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持续处于较低水平(11.1%、10.9%),存活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相对处于较高水平(59.7%、65.7%)。血小板聚集功能与FIB、钙离子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与PCIS呈正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功能为脓毒症死亡的影响因素;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889(P<0.001),截断值18.3%,灵敏度88.6%,特异度77.8%,当其水平<18.3%时,患儿死亡风险增加。结论脓毒症患儿在血小板计数无减少时已出现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与其危重程度相关。脓毒症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对患儿不良预后有预警作用。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聚集功能 凝血功能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血小板聚集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收治的 5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 50例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对比两组血小板聚集检测结果。 结果:研究组AA诱导、 ADP诱导、 C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治疗后 AA诱导、 ADP诱导、 C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结论:复发性流产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明显,复发性流产血小板聚集检测的应用价值显著,阿司匹林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复发性 流产 血小板聚集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是最经典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但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涉及标本采集、转送和保存,抗凝剂及诱导剂的使用,试验仪器和耗材技术指标等诸多因素。为规范光电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高临床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诊疗能力,该共识从质量管理方面对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检验前、中、后过程进行了标准化,以促进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的规范应用和良性发展。

  • 标签: 血小板聚集 光电比浊法 血栓和出血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徐州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72例进行巢氏病例对照研究。生后第4~5天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将符合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诊断标准的早产儿纳入hsPDA组,按照1∶2匹配非hsPDA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记录早产儿基本特征,检测血常规和血小板聚集功能。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²检验进行数据的组间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和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hsPDA组24例(男16例),匹配对照组48例(男30例)。hsPDA组≥Ⅱ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高于对照组[67%(16/24)比27%(13/48),χ²=10.422,P=0.001]。hsPDA组血小板压积和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0.002 1±0.000 9比0.002 8±0.000 9、0.21±0.10比0.32±0.07,t=-3.043、-5.093,P=0.004、<0.01),血小板平均体积大于对照组[(10.3±2.4)比(9.2±2.0) fl,t=2.713,P=0.033]。其他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比率)及诱导剂(胶原、肾上腺素和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低和血小板压积低是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25、3.994,95%CI:1.305~15.689、1.143~13.958)。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具有预测早产儿发生hsPDA的中等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9,最佳预测界值为0.245,敏感度为0.67,特异度为0.86)。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差和血小板压积低是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聚集功能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价值中等。

  • 标签: 血小板聚集 动脉导管未闭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标准化检测技术对全国多地区表观健康老年人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调研,分析我国表观健康老年人群血小板聚集功能特点及与年龄相关参考区间,以促进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纳入全国6家三甲医院≥60岁表观健康老年人共5 658名,通过标准化的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对纳入对象分别进行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检测,并分析60~69、70~79和80~90岁年龄段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CLSI C28-A3使用的非参数方法定义参考区间(以P2.5和P97.5确定95%置信区间)。结果采用标准化的血小板检测技术,各医院间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 658名中2 633名(46.54%)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检测,70~79、 80~90岁老年人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60~69岁[(72.35±11.67)%、(72.67±11.45)%比(70.65±12.57)%,P均<0.001],而70~79岁与80~90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0);3 025名(53.46%)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检测,各年龄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60~69岁人群建议参考区间为37.12%~88.47%,70~90岁人群建议参考区间37.45%~88.97%。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建议参考区间为47.95%~92.11%。结论使用标准化检测系统的各医院实验室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具有一致性。建议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60~69岁和>70岁老年人群单独建立血小板聚集率参考区间,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不需单独建立老年血小板聚集率参考范围。

  • 标签: 血小板聚集 参考范围 老年人 多中心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需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连续口服1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观察停药后1、2、3、4、5、6、7、9天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LTA)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DP).结果停药后第1天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5.4±1.6)%],血小板功能在停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76.6±4.0)%];停药后第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29.5±12.1)%],在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69.7±3.5)%.结论冠心病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停药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第4天恢复至正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小板聚集率 花生四烯酸 二磷酸腺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花生四烯酸(AA)诱导,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缺血性脑血管 实际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是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从原来的光学比浊原理向多种检测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是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试验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经济实用,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 标签: 血小板取聚集试验 标本采集 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聚集检测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诊断的11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没有经过治疗的患者,观察组为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及两组的治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复发性流产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粘附试验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在检验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6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上海通用机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TYXN-96多功能血液凝聚仪,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kx-21N血细胞分析仪及与其配套的溶血素、清洗液和稀释液,LBY-F5血小板粘附仪。结果两组相比,PAdT、PAgT均显著下降(P<0.01),其测定值的均值分别为26.0%和23.4%,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2.1%和51.3%。A级同B级、C级比较,PAdT、PAgT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B级同C级比较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检查的同时应对其功能作常规性检查。这对防止可能出现的出血、指导治疗及其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程度评估的一项参考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