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为考察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6年在山西、山东、天津、安徽、云南和河南进行了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规范残留田间试验。两种作物均包括6地的最终残留量试验和1地的消解动态试验。按照现行的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消解动态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2d和1.8d。最后一次施药3、5和7d后,氯氰菊酯在茼蒿上的残留中值分别为1.64、1.19和0.89mg/kg,在油麦菜上的残留中值分别为0.84、0.50和0.28mg/kg。结合不同试验点试验期间昼夜平均气温发现,气温对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残留量有明显影响。施药期间较低的气温下,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消解缓慢,残留风险明显增大。建议在实际生产中遇到低温天气应适当延长采收间隔期,另外在开展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时应重视气象条件对残留试验结果的影响。

  • 标签: 氯氰菊酯 茼蒿 油麦菜 消解 残留
  • 简介:2017年6月16日凌晨,石家庄市无极县郝庄乡牛辛庄村滹沱河河套发生一起非法倾倒废液案件,倾倒过程中产生有毒气体,致使5名排放人员中毒死亡。为深刻汲取教训,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举一反三,河北省政府决定,

  • 标签: 倾倒过程 河北 责任人 行为 石家庄市 有毒气体
  • 简介:吸附是农药在土壤环境中行为和归宿的重要过程,农药在土壤矿物上的吸附直接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利用等过程。了解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对于预测和评价农药对土壤、地下水存在的潜在危害,开展土壤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批量平衡试验,研究了苯噻酰草胺在海泡石和凹凸棒石中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苯噻酰草胺在海泡石和凹凸棒石中的吸附分为快速反应阶段和慢速平衡阶段,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h。其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线性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其在海泡石和凹凸棒石中的吸附行为,海泡石对苯噻酰草胺的吸附容量高于凹凸棒石。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显示:苯噻酰草胺在海泡石和凹凸棒石中的吸附不仅发生在其表面层,还进入了其内层。机理分析推测:苯噻酰草胺主要是通过氢键、电荷转移和电荷一偶极键形式吸附在黏土矿物中。

  • 标签: 苯噻酰草胺 海泡石 凹凸棒石 吸附
  • 简介: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规律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也是农药登记的必备数据。建立了土壤中苯菌酮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并通过土壤薄层层析和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苯菌酮在我国3种典型土壤中的淋溶行为。结果表明:苯菌酮在3种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81%~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13.4%,检出限(LOD)为0.29~0.30μg/kg。薄层层析试验表明,苯菌酮在河北潮土、湖南红壤和黑龙江黑土中的比移值(Rt)分别为0.17、0.26和0.15。土柱淋溶试验表明,苯菌酮在河北潮土、湖南红壤及黑龙江黑土第1段(0~10cm)土柱中的含量比例(R1)分别为原始添加量的99%、80%和99%。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标准,苯菌酮在3种土壤中的迁移特性均为不易移动,因此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研究结果可为苯菌酮在我国登记以及其安全使用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苯菌酮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土壤 残留 淋溶
  • 简介:采用土柱淋溶法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三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在热带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砂土和壤土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砂土和壤土中主要残留于第1段土壤(0~5cm)中,且驻留量随土壤深度增大而减少。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在砂土中的Ri值分别为52.86%、94.73%和83.19%,在壤土中的Ri值分别为54.70%、77.28%和55.33%,均大于50%。根据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性等级划分标准,3种药剂均属于难淋溶农药,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本研究结果可为热带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农药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 标签: 拟除虫菊酯类 土壤 淋溶特性 气相色谱 地下水污染
  • 简介:初步研究了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对水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在水稻上防治白叶枯病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抑制Xoo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90.17±4.66)μg/mL,且通过紫外光诱导难以获得生长不受影响的抗药性菌株。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活体条件下噻唑锌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EC-50值分别为22.90和52.38μg/mL,其治疗作用显著优于保护作用。从药剂处理稻苗后接种Xoo所形成的病斑上,能够筛选到致病力不受影响的Xoo抗药性突变体,其突变频率为13.3%。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噻唑锌与噻枯唑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但抗药性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内吸传导性研究表明,噻唑锌能被水稻根部和叶片吸收,且表现为向上传导性。噻唑锌对Xoo的活体抑制活性高于其离体活性,且抗性风险低,适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 标签: 噻唑锌 水稻黄单胞杆菌 生物学活性 抗药性 传导性
  • 简介:报道了新型QoI类杀菌剂苯噻菌酯(试验代号Y5247)的生物特性。在含50μg/mL水杨肟酸(SHAM)旁路氧化专化性抑制剂的AEA培养基上,该杀菌剂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及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4、0.009、0.016和0.023μg/mL;其抑制辣椒炭疽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0.448和0.019μg/mL。苯噻菌酯对防治小麦白粉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EC50值分别为0.991和1.823μg/mL。其在小麦叶片上内吸输导性差,但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良好的粘着性、耐雨水冲刷和较长的持效期。用有效成分为25μg/mL的苯噻菌酯药液喷雾处理的麦苗,14d后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其防效仍达72.48%。

  • 标签: 苯噻菌酯 小麦白粉病菌 内吸输导性 持效期
  • 简介:室内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相结合的方法连续诱变7代,获得了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fuliginea对己唑醇的抗性菌株,该抗性菌株对己唑醇的抗性水平达到105倍,其产孢量和致病力比敏感菌株略高,但差异不显著,且对戊唑醇、腈菌唑、多抗霉素和嘧菌酯无交互抗性,对醚菌酯表现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田间用己唑醇防治黄瓜白粉病可能存在抗性风险。

  • 标签: 黄瓜白粉病菌 诱导 抗药性 己唑醇 生物学性状
  • 简介:测定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敏感-乙霉威抗性(Ben^s—Die^R)、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敏感(Ben^R—Die^S)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抗性(Ben^R-Die^R)3种类型的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fulvum菌株对不同类型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蕃茄叶霉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与其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乙霉威的敏感性无关。根据药剂对3类菌株EC50值的平均值,16种杀菌剂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异菌脲〉戊唑醇〉百菌清〉嘧霉胺〉醚菌酯〉代森锰锌〉8.羟基喹啉铜〉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灭锈胺〉烯酰吗啉〉烟酰胺〉三唑酮;抑制孢子萌发的活性依次为醚菌酯〉腐霉利〉百菌清〉乙烯菌核利〉灭锈胺〉8一羟基喹啉铜〉异菌脲〉代森锰锌〉嘧菌酯〉烟酰胺〉嘧霉胺〉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烯酰吗啉。通过紫外诱变共获得17株抗异菌脲突变体,突变频率为4.5×10~。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菌株分别占17.65%、70.59%和11.75%。这些突变体对腐霉利和乙烯菌核利表现交互抗性,对苯并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DMIs)、QoIs等药剂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亲本菌株在生长、产孢、致病能力等方面也无显著差异,但对渗透胁迫的敏感性要显著高于亲本。

  • 标签: 番茄叶霉病菌 杀菌剂筛选 异菌脲 抗药性突变体
  • 简介:为评估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对咯菌腈的抗性风险,就室内经紫外照射获得抗药突变体的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物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茵分生孢子的紫外照射亚致死时间为90~120S;经亚致死时间紫外照射后,4个亲本菌株中有2个菌株共产生了6个抗咯菌腈的突变体,其EC,。值是亲本菌株的310倍以上,抗性突变频率为3.13×10^-7;经紫外照射诱变获得的所有抗性突变体在茵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茵核能力及其在番茄果实上的致病性方面均比其亲本菌株明显降低。相关分析显示,所得抗咯茵腈突变体对氟啶胺、啶茵嗯唑、啶酰茵胺和嘧霉胺无交互抗性。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茵腈的抗药性风险较低。

  • 标签: 番茄灰霉病菌 咯菌腈 抗性诱变 抗性突变体 抗药性风险
  • 简介:以多菌灵为对照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对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菌核萌发的毒力,研究了常温下两种药剂对菌株产孢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及多菌灵对灰葡萄孢不同生育阶段菌体的抑制作用随温度降低而有不同程度增强;分生孢子对药剂最为敏感;温度对药剂对菌丝毒力的影响最显著;多菌灵对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均高于纳他霉素。供试药剂对菌株产孢时间和菌核产生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多菌灵可显著刺激菌株产孢和菌核形成。

  • 标签: 纳他霉素 多菌灵 灰葡萄孢 毒力 生物学性状
  • 简介:摘要: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定了柿树炭疽病菌Collel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生物特性;采用茵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菌的抑制作用;选择5种市售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茵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产孢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的pH值为5—6;在7种常用杀菌剂中,多茵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对柿树炭疽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1188、0.1380、0.1599和1.2972μg/mL。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5%咪鲜胺乳油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l000倍液和25%戊唑醇水乳剂15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60%、88.56%、87.82%。

  • 标签: 柿树 胶孢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 田间药效
  • 简介:经过药剂驯化10代后,从对苯醚菌酯(ZJ0712)敏感的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3个菌株中获得3个抗药突变体,突变体的抗性指数均大于80,且其抗性能够通过无性繁殖稳定遗传。室内接种试验发现,突变体的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cytb基因的第143位密码子均由敏感菌株的GGT(丙氨酸)突变成了GCT(甘氨酸)。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存在较高的抗性风险,该药剂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采取相应的抗性治理措施,以延缓抗性发生。

  • 标签: 小麦白粉病菌 苯醚菌酯(ZJ0712) 抗药性 抗药突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