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世纪以来,认知诗学发展迅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为进一步推动认知诗学深入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筹)将于2013年10月31日一11月3日在重庆召开首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PeterStockwell,MarkTurner,GeoffHall(LanguageandLiterature主编),JoannaGavins,GerardSteen,ElenaSemino,ElenaSemino等国外知名学者将应邀与会。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认知诗学 中国 知名学者 外国语大学 诗学发展
  • 简介:"kickthebucket"的修辞意义因具有非透明性而蕴涵复杂的认知过程,依据三大认知理论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其认知形成得以明晰化。解释规约语言现象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在概念整合中充当重要关系与原则,与解释新创意义的概念整合相补充,实现了宏观层面的认知解释,而采用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也达成了微观层面的形式描写。研究发现,其习语意义是基于概念整合简域网络认知机制,与包括词源学意义和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相结合而形成,而经历概念整合简域网的非透明英语习语具有同样的意义特征。

  • 标签: “kick the bucket” 概念整合 认知 意义
  • 简介:英国早期现代戏剧家使用医学话语"刺肤",把复仇定义为一种手术过程,展示复仇暴力在剧本世界和观众世界中的伦理效果。复仇归因于暴君由"血液过剩"生发的"性欲",当"性交"不能让暴君彻底根除"强暴"行为时,复仇者必须向暴君"刺肤"放血,弑杀暴君以根治国家疾病。考虑到"坏血"与"好血"难以分开,被强暴后的臣民之妻女的纯血被暴君的"坏血"所污染,唯有给她们"刺肤"致使其血液流尽,家族才能重获健康;对邪恶复仇者来说,只有让他们"刺肤"死去,自己的血液洗清复仇罪恶时王国才能新生。

  • 标签: 复仇剧 刺肤 血液过剩 医学伦理 国家疾病
  • 简介:斯卡利的《由书而梦》探讨了现实中的想象和文学中的想象的区别,认为想象出来的东西单薄而没有坚硬性,但作家往往让这样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移动,以显示出后者的坚硬性,并产生触摸的感觉,使图像变得清晰;她还认为想象出来的物体缺乏持续性,不容易移动,但作家可以巧妙地利用明亮的光照、稀薄性、添加和删减、伸展和褶曲等特性,促使图像运动起来;她还发现,花的特点最符合想象的要求,显得美丽而且适合于运动,特别受到作家的青睐,甚至可以作为形象地描写别的物体及其运动的良好媒介。

  • 标签: 伊莱恩·斯卡利 《由书而梦》 认知批评 想象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 简介:谈论“国民性”,首先要提起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因为这篇小说是作者试图“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鲁迅语)。鲁迅的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引发了读者对国民性的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作品情节的结构化分析,探寻国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

  • 标签: 鲁迅 小说 国民性 情节结构 民族精神
  • 简介:美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是西方20世纪中后期的一位集大成式的人物。中外学界只注意到了他早期的现象学文学观和中期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很少论及他后期的言语行为理论文学观。本文集中分析考察了他后期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本质观、结构观和批评观,并阐述了其理论贡献,填补了国内外米勒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空白点。

  • 标签: 希利斯·米勒 隐喻性 修辞性 阅读的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