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艾青活跃在中国诗坛上,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他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最多、经验最丰富而又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早在四十多年前,艾青就在他著名的《诗论》中说过:“一首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艾青的整个诗歌创作的胜利,当然也是他的美学的胜利。他的,是他的美学主张的实践。他关于美学主张,他的美学,则是他的丰富的创作经验的结晶和升华。那么,他的美学,究竟包含着一些什么样的

  • 标签: 艾青诗歌 诗美 美学主张 诗歌创作 诗论 美学原则
  • 简介: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中和”之美,这也体现在诗歌领域。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但是其后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出现异质,明显有别于前期传统的美特征,独放异彩,是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别调,为美学的发展做了新的探索,开后世堂庑,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诗美 杜诗 后期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 杜甫 中国古代美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18
  • 简介:我们不仅能从这些诗中发现其思想之美,是诗人描写边塞战事诗中感情把握得较好的一篇作品,正如其的思想内容有其社会土壤那样

  • 标签: 王维诗 美学价值 诗美学
  • 简介: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的《木兰》,其曲调最早收录于已失传的南朝僧人智匠编的《古今乐录》。"木兰"的题名,最早见于《文苑英华》,后被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第二十五卷"梁鼓角横吹曲"。

  • 标签: 《木兰诗》 拟古乐府 横吹曲 《诗薮》 郭茂倩 《文苑英华》
  • 简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和西方挽歌封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本文考察了中国悼亡和西方挽歌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徵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从内容风格上看,中国悼亡多描写真实的亡妻感受,着力描绘亡人生前的情景与场景,抒发封于生死离别的伤感,忠实地传达出哀悼之情,格调大多悲戚。西方挽歌多回忆往日的欢爱,或歌颂伴随死神时坦然超脱的人生态度;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悼亡多以记梦的形式描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西方挽歌也有描写梦中的欢乐与爱恋,但西方人相信亡人会在天堂永生,往日的快乐也就可以凭借相通的心灵得以延续。因此,西方挽歌多沉浸在一种恬静超凡的宗教氛围之中;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中国诗人通过表现内心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剧烈冲突来宣泄难以压抑的悲伤情绪,而西方诗人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宗教观和自然观,在诗歌中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悼亡诗 挽歌诗 差异 文化根源
  • 简介:干谒行为在唐代极为盛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贺等都有数量不少的干谒传世,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入仕热情。干谒的创作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也具有色彩纷呈的美学风格,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的。

  • 标签: 唐代 干谒诗 美学 风格
  • 简介:咏侠是唐代诗歌中极为特殊的流品,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阳刚美提升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是唐诗风骨的集中体现。唐代咏侠的阳刚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其人物、场景、意象及动词使用等几个方面。因为影响作品审美风格的因素很多,唐代咏侠除具有阳刚美的共性之外,同时具有多元化的风格。

  • 标签: 咏侠诗 阳刚美 人物 场景 意象
  • 简介:送别是王维的代表类之一,历来却未得到足够的研究。由于送别尚'情',具有突出的情景性、情态性,它往往可以作为透视诗人情感世界、剖析诗人情感美学倾向的重要入口。通过研究王维的送别,可以看到王维在情感美学上虽以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为美、以佛家的'清静空灵'为上,却也有热血豪壮或悲凉愤切的一面。这充分地说明了王维的送别具有宗经而不拘于礼、援佛而不枯如木的至情至性的情感美学特征。

  • 标签: 王维 送别诗 情感美学
  • 简介:台湾于50年代兴起的现代诗歌,波澜壮阔,影响深远。但迄今研究者虽多,对其性质,掌握却仍不准确。本文重新解读文献、勘究史事,提供全新的解释。第一节,要说明它并非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实施戒严统治之产物,乃延续30年代在中国与日本之现代主义风潮而生。第二节,接着辨明它不是为逃避现实与历史,故转而去学习西方;正是因为要正视文学传统及现代社会,所以才要发展现代主义。第三节,再申明译介移植到台湾的现代主义,亦自有其挪用的策略目的,因此它不是虚幻的呓语,是具现实意义的运动。第四节,认为台湾现代运动之主要目标,在于反对五四以来以文学为改进社会之工具的观点,进行文学再革命,故重视技巧甚于本质,不只要谈写什么,更要强调怎么去写。第五节,阐明当时现代之有取于现代主义者,主要不在哲学思想、意识内容,而在美学方面。第六节,分析现代家如何因重视美学问题,而逐渐走离现代主义,重新接合中国古典诗歌之审美意识、表达方法,以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世界观,由汉字、文言文、唐诗、老庄、禅等处去探寻现代的新方向。以致原先昌言"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现代,最终成为"寻找传统中国性"的运动。

  • 标签: 现代诗 台湾文学 现代主义 传统 中国性
  • 简介:与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先秦时期的"乐"是集、乐、舞三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从当时的诸多文献资料中皆可知晓。和乐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在地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乐是根本,起着主导作用,而依附于乐,是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朝礼乐制度盛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的推广与传播,体现了乐舞为一体的乐中的重要价值。本文拟从周朝的乐教育、乐与礼的结合和儒家乐论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先秦时期""与"乐"的美学关系。

  • 标签: 先秦 “诗” “乐” 美学关系
  • 简介:一直以来,VirginiaWoolf的小说《TheWaves》被认为是一部非传统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Woolf运用了很多其他体裁中的表现方法,而且不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其特殊结构的处理都很自如。VirginiaWoolf为使部分代表整体,细致地挖掘了时空关系,充分体现了她在结构上的完美把握以及敢于突破的精神。

  • 标签: 结构 延续性 统一性
  • 简介:后世对于陶美学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说其自然,二是说其平淡。前者是一种审美标准;后者是一种审美境界。陶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朴”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生活之“朴”。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的开创者。二是“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上,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

  • 标签: 陶渊明 诗歌 审美特征 自然美 平淡美
  • 简介:<正>皎然《式》是一部能反映皎然诗论全貌的重要著作。据《式序》,此书是他多年精思论撰的成果。它以“名篇丽句”示式,“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这就是说,要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探讨诗歌的法式和规律,指点诗歌创作的门径。唐代以“格”、“式”来论诗的著作很多,但多论“声病对偶浅法,”理论价值不大。但是皎然的《式》独出诸家之上,它第一次把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引来论诗,以意境说为核心,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特质、

  • 标签: 《诗式》 诗歌创作 诗歌美学 认识论 理论价值 意境说
  • 简介: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电影体现出来浓郁的传统美学内蕴,如追求意境之美、中庸和谐的美感呈现、朴素而简洁的审美理想与形式、象征与“留白”手法的运用、影像的精致唯美等等。这也是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 标签: 诗电影 中国 传统 美学 内蕴
  • 简介:评徐治平的《散文美学论》朱慧珍散文是散文和诗的结合体。尽管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过类似散文的作品,但理论家、作家们不是将它归入散文,就是归之于。因为中国古代还没有“散文”的提法,散文也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散文”一词是舶来品,它于1...

  • 标签: 中国古典散文诗 诗美学 纪游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诗 审美特征 美学特征
  • 简介:〔摘要〕《木兰》是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乐府,记叙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过程与经过,简练的语言、详细生动的描述,使得这首诗歌过程详细、描绘生动、寓意深刻、感悟深切,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思想深度,体现了当时那个动荡年代生动逼真的生活情境。这是一首战争的史诗,一幅壮丽的画卷,一曲动人心魄的演唱。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木兰这个不可多得的女性形象,不仅仅在道德层面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更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女性的刚柔并济的个性特征所起的作用,以及深深渗透在木兰身上的反战意识,对其作人文美学方面的观照,让学生感动之余思考人性,思考战争,崇尚和平。

  • 标签: 〔〕木兰诗人文美学观照 感悟
  • 简介:自然山水与山水画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对象,杜甫对此有明确的认识,相应形成对山水与题山水画两种诗歌类型不同的艺术追求。杜甫山水主要是精确写实,而其题山水画则以丰富的想象追求动与静、大与小的统一,以创造强烈的动感、阔大的意境以及流动的气韵,从而形成不同于其山水美学特征。

  • 标签: 山水诗 山水画诗 想象 动与静 大与小
  • 简介:尚颜是晚唐荆门有名的僧。随着晚唐佛教的世俗化,尚颜广泛游历各地,频繁与社会文人交往,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尚颜的诗歌虽流传不多,但有着浓郁的佛门色彩,具有味之清、趣之雅、境之逸、格之高的审美特质,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风格。尚颜的诗歌或明朗或畅达,或清新或含蓄,给当时暗淡的唐末诗坛涂抹了些许亮色,对五代和宋诗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尚颜 诗歌 美学风格
  • 简介:摘要莱辛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1766年出版的《拉奥孔》之中。他从拉奥孔这座雕像群所表现出的感情与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史诗《伊尼特》中所描绘的拉奥孔的形象谈起,具体探讨了造型艺术和诗的界限及联系。本文从莱辛美学思想、意义与局限性三方面,试探析《拉奥孔》中莱辛的美学观。

  • 标签: 莱辛 拉奥孔 诗与画
  • 简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总结期,就音乐美学而言,"淡和"和"尚实"构成了它的两个维度。《乐记》以及宋儒的音乐观念在清人乐论中回响不绝,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淡和"倾向。同时,清代乐论又带有崇实、尚用特征,不仅能够客观地看待雅俗、古今问题,而且所论问题更重技法。"淡"与"实"实为一体之两面,前者是思想层面的有意选择,后者是现实层面最终归宿,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就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而言,清代是音乐文学的解体期,虽仍有"乐一理"的倡导,表现出以乐理比附"文章之理"、"诗歌之理"的特征,但这种比附已经十分生硬,且在创作实践中对文学性的重视已经淹没了音乐性因素。因此,清代乐论的"尚淡"、"崇实"倾向未与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产生共鸣,从而预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潜力的消亡,以及音乐文学实践的终结。

  • 标签: 清代 乐论 美学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