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输血安全管理中应用输血前评估与输血评价的实际效果。方法 在本院接收的需要输血患者当中随机抽选出200例,入选患者入院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根据1:1的方式分作两组,给予常规输血安全管理患者划成对照组,在常规输血安全管理基础上进行输血前评估与输血评价患者划成试验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质量以及输血出现不合格输血案例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不合格输血案例发生情况明显更低,采集血标本情况情况、输血前后评估情况、不良反应以及输血后效果四项评分明显更高,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输血安全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医院相关输血质量控制情况,探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输血质量的措施。方法:持续改进前后收集分析全市的用血报表,每月由各用血单位输血科整理临床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项、输血科接收标本不合格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的人均用血量分别为4.67U,4.08U,3.84U。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分别为42.3%、23.1%和1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3,P〈0.01)。3组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86%、3.84%和2.8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P〈0.01)。结论:目前采用的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措施明显提高了全市的输血质量,是促进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输血 持续改进 输血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患者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溶血状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凝聚胺法,给予观察组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将两组患者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与输血溶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显著较高,溶血性及不溶血性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患者应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溶血与非溶血不良反应较少,兼具准确性与安全性,临床上推广很有价值。

  • 标签: 输血 交叉配血 溶血状况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 简介:为适应医疗服务发展对血液供应和保障的需要,2012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从节约稀缺人类资源,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角度提出了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输血前评估与输血评价的相关要求。另外从输血医学学科建设的角度,也亟需从学科内涵及专业的定位角度予以充分认知,并确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 标签: 输血前评估 输血后评价 个体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治疗在抢救多发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给予输血治疗的30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输血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进而探讨输血治疗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30例患者中,好转19例,占63.33%,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无效6例,占20%,死亡5例,占16.67%。结论输血治疗在多发伤患者的抢救中临床效果显著,可以迅速补充血容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成功率。

  • 标签: 多发伤 输血 效果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前后血清钾的变化和输血高血钾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大量输血组,选择同期外伤无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血液生化分析仪分析输血前后血钾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和输血前后两组血清钾水平无明变化,但术后12小时内大量输血组的高钾血症发生率高于非输血组的血钾水平,而12h两组高血钾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钾(OR=2.83,P=0.038)和术后低pH值(OR=0.029,P=0.021)是导致术后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而与大量输血治疗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非挤压伤患者大量输血并不是导致高钾血症发生的直接原因,输血前后的血钾变化应及时监测,出现高血钾要及时纠正。

  • 标签: 大量输血 高血钾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输血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8例老年患者输血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多种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包括年龄、贫血、血细胞比容低、低蛋白血症、药物、大量输血、低氧血症、血源、酗酒等。结论:针对相关因素的综合预防及处理是老年患者输血精神障碍重要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老年人 输血 精神障碍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大量输血临床检验指标的变化。方法 142例肿瘤患者, 均给予大量输血, 比较输血前后临床检验指标。结果 输血前, 血小板( PLT)计数为( 189.22±96.42) ×109/L, 凝血酶原时间( PT)为( 15.07±2.67) s,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为( 1.44±0.46),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为( 37.61±6.13) s, 纤维蛋白原( FIB)为( 2.64±1.13) g/L, 凝血酶时间( TT)为( 16.11±2.38) s;输血, PLT计数为( 115.01±53.87) ×109/L, PT为( 16.67±5.21) s, INR为( 1.26±0.28), APTT为( 39.54±7.41) s, FIB为( 2.21±0.88) g/L, TT为( 18.33±4.57) s。输血, 患者 PLT计数、 INR、 FIB均低于输血前, PT、 APTT、 TT均长于输血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大量输血对大失血的肿瘤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临床医生应该高度警惕大量输血以后的各种并发症, 及时对患者的 PLT输血、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给予检测, 进而能够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当大失血的肿瘤患者出血已经停止, 可以考虑限制性输血方式, 进而降低输血不良影响。    【关键词】 肿瘤;大量输血;临床检验指标;临床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clinical test indexes of tumor patients after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Methods 142 tumor patients were given a lot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 clinical test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ansfusion, PLT was (189.22 ± 96.42) × 109 / L, Pt was (15.07 ± 2.67) s, INR was (1.44 ± 0.46), APTT was (37.61 ± 6.13) s, FIB was (2.64 ± 1.13) g / L, TT was (16.11 ± 2.38) s, and after transfusion PLT was (115.01 ± 53.87) × 109 / L, Pt was (16.67 ± 5.21) s, INR was (1.26 ± 0.28), APTT was (39.54 ± 7.41) s, FIB was (2.21 ± 0.88) g / L, TT was (18.33 ± 4.57) s. After transfusion, PLT count, INR, FIB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ansfusion, Pt, APTT, TT were longer than before transfus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reatment for tumor patients with massive blood loss. However, clinicians should be highly alert to the complications after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and timely detect PLT transfusion, function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pati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treat complications. When the bleeding of tumor patients with massive blood loss has stopped, we can consider the way of limited blood transfusion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溶血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这一时间段接收并实施输血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叉配血方法分为两个组别,甲组采用凝聚胺法,乙组采用微柱凝胶法,比较组间交叉配血灵敏度、准确度,及输血后患者溶血状况发生率。结果乙组交叉配血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明显高于甲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乙组溶血性反应发生率为2.44%,明显低于甲组的14.63%P<0.05。结论在临床交叉配血中采用微柱凝胶法,不仅灵敏性高,而且较为精准,可以有效降低溶血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临床交叉配血方法 输血 溶血状况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患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改变。方法对79例大量输血患者进行血清钾、钠、钙和抗凝全血血气分析。结果有21.5%的患者出现低血钾,30%发生低钙血症,并且有18.9%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大量输血,要及时检测电解质,掌握机体酸碱平衡状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 标签: 大量输血 电解质 酸碱平衡
  • 简介:摘要探讨临床输血技术的注意事项、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风险,减少输血纠纷的发生,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责任。

  • 标签: 输血 注意事项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