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春秋以前的许多重要诗篇,但它还不能完全反映出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面貌:《诗经》时代的诗作远不止三百五篇。基于此点,这里根据一己对这一时期逸诗的粗浅了解,略陈管见,总为三题,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诗经 左传 孔子 先秦文献 史记 诗歌创作
  • 简介:春秋《诗》文本的相关问题由于史无明证,故歧说纷如。文章通过分析《左传》逸诗以及对“逸诗”概念及范围的界定,揭示今本《诗经》的文本结构早在春秋季札观乐之前便已大体定型,其两者的结构和篇目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相似性,故“逸诗”的存在并不宜作为否定今本《诗经》结构完整性的依据。

  • 标签: 《左传》 逸诗 《诗经》
  • 简介: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个身份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究其原因,这和陶渊明隐逸特殊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出"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与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陶渊明 隐逸诗人 特殊形态 重大贡献
  • 简介:最近我在自家新风楼的藏书中,先后发现了陈三立老人撰写的诗六首、文二篇,他们是璞元手录的、程学恂书丹的、为程学恂所作的.经与①(以下简称)比对,发现未能收及,细读数过,窃以为有臻璧之值,特将这些诗文录之于次,以飨同仁之好.

  • 标签: 诗文集 陈三立 逸诗 细读 发现 墓志铭
  • 简介:唐代山水诗人孟浩然,除了入张九龄的幕府外,人生有大半时间都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创作了大量的表达隐逸思想情怀的诗歌。从这些隐逸诗来看,孟浩然对仕隐的人生选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始终"心怀魏阙",又在某种程度上将隐逸作为平息人生热望的镇静剂。

  • 标签: 孟浩然 隐逸诗 仕隐思想
  • 简介:晚唐隐逸诗在唐末大厦将倾的时局下发展,对唐末的社会环境、士人生存状况和思想倾向等有着多角度的展现。有鉴于"以诗证史"的观点,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晚唐隐逸诗创作,可以探视到晚唐社会儒家淡漠时政、道家养炼心性、禅宗忘物忘我的思想流变。

  • 标签: 晚唐 隐逸诗 儒释道 流变
  • 简介:西晋文学家束皙《补亡诗》中的《南陔》和《白华》至今仍然在民间流传,而流传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诗篇的内容以歌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接触、影响、认同和接受为主。这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对建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 标签: 《文选·补亡诗》民间
  • 简介:薛绍徽(1866-1911)是晚清福建女诗人,曾得到姚华、严复、陈衍、陈宝琛、林纾等学界名流的赞誉。她的诗词文造诣颇深,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赞曰:“好学淹博,日拥百城,益以善病,足迹罕出户外。撰述甚富,诗词骈体文裒然。”(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五)薛绍徽是典型的闺秀诗人,并不以激进思想附和时代主题。然而,在近代中国新旧嬗变的过程中,薛绍徽的文化心态和文学创作却折射出保守阵营的价值选择。

  • 标签: 薛绍徽 女诗人 诗词 晚清 隐逸 想象
  • 简介:《石斋逸诗》是黄道周自请募兵抗清被执后至正命前的诗集,共三百一十一章,是诗歌史上罕见的绝命诗集。诗人痛苦地自叙身世家愁,斥责群小昏獗。抒发亡国忧虑,诗作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心灵形态、强烈的复国愿望、复杂的思想情怀。结合史实解读逸诗,并分析诗作展现出的独特的心灵形态。

  • 标签: 黄道周 石斋逸诗 心灵形态 孤独 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