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智力低下患儿进行遗传,明确患儿的遗传病因。方法对1例智力低下患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患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及FISH分析。结果SNP-array分析显示患儿染色体5q35.2q35.3存在5077 kb缺失,7q36.2q36.3存在4964 kb重复,FISH验证了SNP-array的结果。根据患儿SNP-array和FISH结果及其父母外周血FISH结果,确认胎儿父亲为隐匿性t(5;7)( q35.2; q36.2)携带者,而胎儿遗传了其中一条衍生的5号染色体der(5) t(5;7)( q35.2; q36.2)。结论5q35.2q35.3微缺失对Sotos综合征表型的产生起主导作用,SNP-array结合FISH技术有助于发现染色体隐匿性易位。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 Sotos综合征 荧光原位杂交 相互易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庞贝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并分析酶替代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2个庞贝病家系共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结果14例患者中12例为晚发型,起病年龄为1.5~37.0岁(平均15.2岁),2例为婴儿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近端为主肌无力,可伴易疲劳和肌痛;8例出现呼吸困难,其中1例以呼吸困难为首发表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为172~1397 IU/L(平均878 IU/L);6例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4例有肌强直放电;10例用力肺活量下降;5例合并脊柱侧弯;13例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下降;8例肌肉病理提示空泡肌病。共检测出GAA基因17个变异,其中c.2331G>C、c.1622C>T、c.1585T>C和c.1837T>C为4个新的可能致病性变异,c.2238G>C和c.2662G>T变异分别出现在5个和3个家系。1例患者接受酶替代治疗并规律随访,示肌力和肺功能均得到改善,而未进行酶替代治疗的患者肌力和肺功能均下降。结论庞贝病以骨骼肌无力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脊柱畸形,肌酸激酶轻中度升高,肌电图可发现肌强直放电。GAA基因c.2238G>C和c.2662G>T为国内热点突变,新发现的4个变异丰富了GAA基因突变谱系。酶替代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和呼吸功能。

  • 标签: 庞贝病 临床特征 酸性α葡萄糖苷酶基因 酶替代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染色体变异与生殖异常的关系。方法对来我院生殖中心门诊的1589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15890例病例中检出475例染色体核型异常,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2.99%,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13例,占23.8%,染色体结构异常123例,占25.9%,包括34例性染色体异常和89例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239例,占50.3%,非多态性与多态性染色体异常核型在不孕不育症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48%和1.51%。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的分子基础之一,核型分析可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并从分子水平作出诊断,是预防出生缺陷重要技术。

  • 标签: 不孕不育 G显带分析 染色体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绒毛细胞遗传检查在研究早期稽留流产原因中的价值。方法532例稽留流产患者在行清宫手术时,无菌条件下采集其胚胎绒毛组织,采用培养法制备绒毛细胞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统计并分析异常核型的类型及其发生率。部分核型分析正常的绒毛标本进一步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532例稽留流产绒毛标本中,培养成功510例,成功率95.86%。其中检出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301例,异常比例占59.02%,其中三体型181例,占异常核型的60.13%,多倍体型为47例,45,X型为46例,结构异常型为22例,嵌合体型为3例。10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流产胚胎标本行微阵列分析检测,检测结果7例正常,3例异常。结论绒毛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孕妇早期稽留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绒毛染色体检查是分析稽留流产原因的重要手段,分析结果对再次妊娠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稽留流产 绒毛 染色体核型 微阵列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胎儿的羊水染色体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胎儿染色体异常与产前诊断指征的关系。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在本中心行产前诊断的1668例孕妇进行羊膜腔的穿刺,羊水细胞培养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羊水细胞培养成功1668例,检出染色体异常68例,异常率4.08%。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核型类型是数目异常,异常率达到72.06%。在产前诊断指征中,筛查高风险异常核型30例(3.21%);在临界高风险及伴有其他异常指标者120例孕妇中,染色体异常者占11例,异常率9.17%。结论筛查高风险、临界高风险伴其他指标异常和高龄是产前诊断的主要指征,临床医生应加深对染色体病的认识,综合各种筛查、诊断方法,提高染色体病的诊断水平,降低染色体病患儿的出生。

  • 标签: 产前筛查 羊水细胞培养 核型分析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DSD)患儿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和性腺组织病理活检技术对患儿进行遗传检测及致病原因探讨。结果综合各种检测技术,患儿分子细胞核型分析结果为46, X, psu idic(Y)(p11.32)[72]/45, X[28]. ish psu idic(Y)(p11.32)(SRY++,DYZ3++). arr[hg19] Yp11.32(118 552-512 055)×0, Yp11.32p11.31(515 916-2 640 819)×1-2, Yq12(59 055 438-59 336 104) ×1-2, Yp11.31q11.23(2 650 425-28 799 654)×1-2。CMA结果显示在Y染色体短臂的拟常染色体区域1(PAR1)末端存在393.5 kb片段的缺失;约50%的细胞在PAR1区域(Yp11.32p11.31)存在2.1 Mb片段的重复;约50%的细胞在Y染色体Yp11.31q11.23区域存在26.1 Mb片段的重复;约50%的细胞在PAR2区域存在280.6 kb片段的重复。结论46, X, psu idic (Y) (p11.32) [72] /45, X [28]嵌合核型是导致患儿性发育异常的原因。

  • 标签: 性发育异常 染色体 嵌合体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Turner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和细胞遗传特点。方法:对12例Turner综合征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常规染色体标本,采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对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2例Turner综合征的染色体核型中,45,XO共5例,占41.7%;45,XO/46,XX共2例,占16.7%;46,Xi(Xq)共2例,占16.7%;45,XO/46,Xi(Xq)1例,占8.3%;45,XO/47,XXX1例,占8.3%;45,XO/46,XY1例,占8.3%。结论:Turner综合征不同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程度及异常核型和正常核型细胞系的比例,不同患者表现度可存在差异。

  • 标签: TURNER综合征 核型分析 细胞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B超提示为Dandy-Walker畸形的胎儿进行遗传,探讨其染色体DNA拷贝数变异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例产前诊断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胎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结果SNP array分析显示患儿染色体6p25.3p25.1存在4266 kb缺失,FISH验证了SNP array的结果。根据父母外周血FISH结果,确认胎儿父亲为隐匿性t(6;14)(p25.1;p13)携带者,而胎儿遗传了其中一条衍生的6号染色体der(6)t(6;14)(p25.1;p13)。结论成功诊断了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的遗传病因,6p25.3p25.1片段缺失的染色体是由于父亲隐匿性平衡易位产生的不平衡配子所致。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 Dandy-Walker综合征 产前诊断 分子细胞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90个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家系进行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为SMA的遗传方法提供参考,并初步探讨SMA缺陷基因携带者基因筛查的必要性。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对90个SMA家系进行基因诊断,联合MLPA及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 specific PCR,AS-PCR)技术对家系进行产前诊断并对产前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90个SMA家系中,84对夫妻无SMA家族史,占比93%;85对夫妻有SMA生育史,占比94%;85个家系夫妻双方及3个家系的孕妇SMN1基因杂合缺失,为SMA缺陷基因携带者;2个家系孕妇SMN1基因纯合缺失,为SMA患者;产前诊断结果显示48名胎儿为SMA缺陷基因携带者,23名胎儿为正常胎儿,19名胎儿为SMA患者,其中无家族史夫妻双方再孕SMA胎儿18例,占总SMA胎儿95%、占总胎儿20%。结论应用MLPA对夫妻双方进行SMA缺陷基因携带者筛查,并联合使用MLPA和AS-PCR对携带者夫妻进行SMA产前诊断十分必要,对预防SMA出生缺陷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HS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20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样本,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靶向捕获或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可疑突变位点应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共43例患儿纳入研究(男23例,女20例),中位发病年龄1岁11个月(1个月~10岁)。面色苍白(27/43例,62.79%)是主要的发病症状,典型临床表现为贫血(36/43例,83.72%)、黄疸(35/43例,81.40%)、脾大(33/43例,76.74%)、肝大(27/43例,62.79%)。外周血及骨髓血涂片球形红细胞比例≥0.1的患儿分别为23例(23/43例,53.49%)、17例(17/43例,39.5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20例(20/43例,46.51%)。29例患儿输血前后比较:输血后血红蛋白(Hb)[(88.69±11.22) g/L比(78.24±14.4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9.37±7.15) fL比(84.08±7.49)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9.12±2.70) pg比(27.36±1.95)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61.79±32.27) g/L比(356.31±31.43) g/L]均升高,总胆红素(TB)水平较输血前下降[(33.27±16.42) μmol/L比(41.58±15.40)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8、-5.187、-5.412、-7.404、2.527,均P<0.05)。7例患儿行脾切除术:术后Hb[(116.00±5.54) g/L比(75.71±9.96) g/L]、MCH[(29.87±1.62) pg比(24.61±1.65) pg]、MCHC[(391.14±12.99) g/L比(315.14±51.99) g/L]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34、-4.330、-4.031,均P<0.05)。手术组患儿Hb较输血组升高明显,治疗效果更显著(t=-9.247,P<0.05)。13例患儿在3种基因(ANK1、SPTB及SPTA1)检出13种致病变异(11种是未报道的新变异),8例为ANK1变异,4例为SPTB变异,1例为SPTA1变异。13例变异中,除1例遗传自母亲外,余12例为新生变异(de novo)。结论儿童HS多以贫血、面色苍白为首发症状,输血可暂时改善贫血、黄疸症状,脾切除是有效的根本治疗手段。13例患儿获得基因诊断,为下一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在ANK1、SPTB、SPTA1基因中共发现11种新变异,扩展了HS的基因突变谱。

  • 标签: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分子遗传学 儿童 临床表型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例ABO亚型的分子机制。方法先证者红细胞ABO表型鉴定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ABO基因第6~7外显子序列采用PCR技术扩增并应用Sanger法双向进行测序分析。先证者ABO基因第6~7外显子单体型检测采用单链扩增测序技术。结果先证者红细胞与抗-A凝集强度4+、抗-A1不凝集,抗-B凝集强度3+,抗-H凝集强度4+;其血清与标准A细胞、O细胞和自身细胞不凝集,与标准B细胞在4℃呈现弱凝集,先证者血清学特性符合ABO亚型。ABO基因第6~7外显子双链测序分析显示先证者261 G/del、297AG、526CG、657CT、703GA、803GC、930GA杂合,796CC纯合。单体型测序显示先证者一个等位基因为ABO*O.01.01,另一个等位基因与ABO*B.01相比仅c.796A>C变异,导致266位蛋氨酸变成亮氨酸;比较国际输血协会ABO等位基因已命名的数据,发现该变异属于新等位基因。结论ABO*B.01等位基因c.796 A>C变异,导致266位蛋氨酸变成亮氨酸,可引起CisAB亚型。准确鉴定ABO亚型应结合血清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 标签: ABO血型系统 CisAB亚型 测序分析 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努南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断的20例努南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病例、遗传及随访资料。结果20例努南综合征患儿中男13例、女7例,诊断年龄5.9(1.1~12.2)岁。首诊主诉身高增长缓慢17例,尿道下裂或隐睾2例,特殊面容1例。体格检查发现努南综合征典型面容12例,隐睾、小阴茎、尿道下裂9例,心脏结构异常10例,智力发育迟缓10例。PTPN11基因变异12例,SOS2基因变异 4例,SHOC2及SOS1基因变异各2例。6例患儿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治疗9个月时身高不同程度的增长4.0(2.5~6.0)cm,暂无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努南综合征中男性患儿多见外生殖器异常。基因变异频率除PTPN11变异为主外,SOS2基因变异较高,均以新发变异为主。不同首诊科室获得的综合征表型谱有差异,了解综合征的全貌需要采集不同科室就诊信息。

  • 标签: 努南综合征 表型 隐睾 尿道下裂 遗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筛查两对夫妻多次发生胎儿畸形的致病性基因变异。方法在取得知情同意后,抽取夫妻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基因组中外显子及其剪接区进行深度测序,用Sanger测序验证所筛选的候选基因变异位点。结果1对反复出现胎儿骨发育畸形的夫妻分别携带ALPL c.997+1G>T和c.871G>A(p.Glu291Lys)杂合变异,两个变异均导致ALPL蛋白的碱性磷酸酶功能下降或丧失。在胎儿反复发生脐膨出的另一对夫妻中,女方携带CDKN1C基因c.637_652 delins CCC缺失插入变异,导致CDKN1C蛋白编码发生移码且提前终止(p.Ala213Profs*55)。CDKN1C基因变异可呈现父系印记导致的母系显性遗传特征,引起具有脐膨出病征的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结论在胎儿反复发育畸形两对夫妻中,尽管没有先证者基因信息,但是通过其反复发生的病征和夫妻间基因比对分析,能推测出相应的遗传病因,为夫妻的再生育提供依据。

  • 标签: 胎儿发育畸形 低磷酸酯酶症 ALPL基因 CDKN1C基因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例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患者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5例FMPP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者致病基因,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5例患者中4例为儿童,1例为成人。4例患儿均因性发育过早来就诊,发病年龄<4岁,血清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处于青春期前水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提示为外周性性早熟。基因检测发现5例患者LHCGR基因均存在变异,其中前4例患者携带相同的c.1713G>C(p.M571I)杂合突变,病例5携带c.1741T>C(p.C581R)杂合突变。给予4例患儿口服抗雄激素制剂及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均治疗有效。结论LHCGR基因c.1713G>C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拓展了LHCGR基因突变谱。给予FMPP患儿比卡鲁胺联合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延缓骨骺进展。

  • 标签: 家族性男性性早熟 外周性性早熟 LHCGR基因 杂合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不明原因的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 delay,DD)/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D)患儿进行临床症状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明确其可能的病因。方法采集3例DD/ID患儿的外周静脉血样,进行CMA检测。结果例1的9号染色体q34.3区段约有190 kb的DNA片段缺失,包含Kleefstra综合征(OMIM 610253)的关键基因EHMT1(OMIM 607001)的大部分区域;例2和例3为同胞姐妹,CMA检测显示均存在相同的4处染色体片段异常,其中9号染色体q34.3区域缺失长度分别是154 kb和149 kb,均包含EHMT1和CACNA1B(OMIM 601012)基因,其余变异无临床意义。结论3例患儿的染色体9q34.3微缺失可能是其DD/ID的致病原因,EHMT1是关键基因。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 Kleefstra综合征 EHMT1基因 发育迟缓 智力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68例胃癌切除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胃癌切除术后应用肠外营养等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则予以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肛门排气,体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等方面均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经营养支持,研究组各营养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切除术后应用肠内外营养支持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对于患者机体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胃癌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水细胞核型异常的细胞遗传原因与预防。方法采用培养瓶法培养羊水细胞8~12天、外周血淋巴细胞72小时培养及染色体常规制备方法,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1205例羊水产前诊断病例中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445例(不包括羊水细胞核型为镶嵌体而复查脐血无异常的病例),检出率3.97%。其中,染色体结构异常为265例,占异常核型的59.55%,244例遗传自父方或母方,占92.08%,21例为新发突变,占7.92%;数目异常为180例。结论父方或母方为异常核型携带者是造成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主要原因,孕前夫妻双方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及产前诊断是预防和减少染色体异常儿出生的最有效手段。

  • 标签: 产前诊断 羊水细胞染色体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 核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26346例不孕不育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检结果,探讨人类染色体变异与生殖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因不孕不育来我院生殖助孕中心门诊就诊的26346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片、G显带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必要时行C或N显带技术辅助诊断。结果26346例患者中检出1126例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4.27%,其中检出染色体非多态性核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异常)485例,占受检人数的1.84%;检出染色体多态性641例,占受检人数的2.43%。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及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原因,对不孕不育、流产、胚停及生育畸形儿的患者应进行常规染色体检查,以便排除遗传因素影响,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不孕不育 细胞遗传学 外周血 染色体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