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重耳,中国历史上晋国第二十四君,继齐桓公称霸,为春秋五霸之一。读《史记》、《左传》和《国语》,可以看出重耳在处理内外关系上注重信誉,说话算话。“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他兑现诺言的一例。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当时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所处的时代已“礼崩乐坏”,诸侯国内部争夺王权、外部争夺霸权,为达目的,什么“下三烂”的手段都使得出来。但仔细揣摩史书.还是可以发现重耳的虚伪之处。

  • 标签: 重耳 虚伪 中国历史 春秋五霸 《史记》 《国语》
  • 简介: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公室内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非常激烈,太子由于受到别人的陷害,被晋献公逼得自杀了。作为公子的重耳也受到了牵连,为避免不测,便逃离了晋国。

  • 标签: 重耳 年老 春秋时期 继承权 晋国
  • 简介:<正>《晋公子重耳之亡》是《左传》中的一篇名作.它完整地记述了晋公子重耳出亡和返国的始末,以简炼的笔触勾画出了重耳及从亡诸臣的形象.这篇历史散文极富文学意味,曾被选入大学和中学教材.但是由于作品时代的古远,社会制度风习的变迁,不少地方歧义迭出,疑难费解.现依原文次第择出六则,试加考辨,以就正于读者.

  • 标签: 重耳 公子 野人 考辨 疑义 春秋左传
  • 简介:《晋公子重耳之亡》是《左传》中描述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内容大量涉及到了春秋贵族中的婚姻形式及婚姻思想。其蠲姻形式主要表现为抢婚、赠婚、血缘婚、再婚等,同时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在不同的婚姻形式下产生的“正妻”、“嫡子”等思想以及婚姻为政治服务的政策方略。

  • 标签: 《晋公子重耳之亡》 婚姻形式 “正妻” “嫡子” 政治婚姻
  • 简介:“晋公子重耳之亡”在《左传》和《史记》均有详细记载,对同一历史人物及历史经过的叙述,两部史书存在着不少差异.最直观的差异是在文本层面,以往多从记叙内容、语言方式、谋篇布局乃至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文本的比较研究,这些都建立在已有作品效果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静态化的研究.现代叙事学重视对叙事过程的研究,叙事视角反映了叙事者和叙事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同一叙事对象甚至是同一叙事材料,叙事者采取的角度、方式不同,导致了叙事作品的风格差异.具体来讲,《左传》采用的是典型的纯客观叙事,史家严格遵从实录的原则,“言事兼行”的方式造成了叙事上片段化、戏剧化的效果,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含着道德教化的大义.《史记》采用的是全知叙事,重在对整个史实始末经过的完整展现,讲究叙事上的连贯性、逻辑性,反映了史家自我主体意识的提升以及对历史更强的解释能力.当然,对两者之间的分析比较,也不能忽略史书体例的因素,前者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后者为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编年体以记事为主,在处理以人为中心的题材上难以摆脱记事的窠臼,“随事见人”“以事昭义”的方式使“重耳之亡”只可能成为“大事记”.而纪传体采取的“以人系事”“事附于人”的方式,以人物为中心,将各个时期牵涉的人和事聚拢于一起,通过对传主人生历程的完整展现,尽显人物性格、命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左传》 《史记》 重耳之亡 文本差异 叙事视角 史书体例
  • 简介:重耳是一个王者,领袖人物的成长需要环境的锻炼,也需要一批有识之士的辅助。除了狐偃、赵衰等人的辅佐,随从们的不离不弃,忠心耿耿,三位妻子的的推助力也不可小觑。正可谓是:君子谋略得当,红颜割舍情长,进而成就王者重耳

  • 标签: 重耳狐偃 赵衰 季怀 姜氏 怀赢 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