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低往往距离不模糊但存在速度模糊;高往往速度不模糊但距离模糊严重。受限于T/R组件占空比,工程中往往采用中,因此既要解速度模糊又要解距离模糊。本文根据某雷达威力、速度覆盖范围,在目标跟踪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约束条件,筛选出当前最佳组合。

  • 标签: 行进中 杂波抑制
  • 简介:[摘 要]针对高压充电电源来说,控制系统属于重要部分,只有积极落实好控制系统各项设计工作,才能实现对高压充电电源整个使用运行过程的高效控制。故本文主要探讨高压充电电源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仅供参考。

  • 标签: []充电电源 高压重频 控制系统 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施治期间采用面部肌兴奋点刺激治疗的优势。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5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纳入对照组42例,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纳入治疗组43例,予以传统针刺加面部肌兴奋点刺激治疗。对两种施治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常规针刺组,配合面部肌兴奋点刺激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组间对比存在差异(P<0.05)。于施治前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实施评估,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施治后再度对比出现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更高。结论:于周围性面瘫治疗期间,予以针刺加面部肌兴奋点刺激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

  • 标签: 面部肌电兴奋点 针刺治疗 电刺激治疗 周围性面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咽腔刺激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4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组。A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刺激治疗,B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酸刺激治疗,C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刺激+酸刺激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整体吞咽功能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表面肌电图(sEMG)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sEMG最大波幅值高于B组和A组,吞咽时程短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咽腔刺激联合酸刺激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促进sEMG最大波幅的升高,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康复。

  • 标签: 低频咽腔电刺激 酸刺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减平板训练(BWSTT)联合功能性刺激(FE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8例分为FES组19例、BWST组19例和联合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早期常规康复治疗,FES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BWSTT组则增加BWSTT治疗,联合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FES治疗。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均为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步行速度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10MWT和FAC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BBS和FMA-LE评分分别为(36.8±4.2)分和(28.6±3.5)分,10MWT为(8.3±3.6)s,FAC评级为(3.4±0.7)级,均显著优于FES组和BWSTT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平板训练结合功能性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减重平板 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脐针联合脑仿生刺激仪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总共纳入110例研究对象,均是2020.04月至2022.03月到我院治疗的失眠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脐针治疗,55例)与实验组(脐针+脑仿生刺激仪,5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睡眠质量。结果:在临床疗效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PSQI评分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针+脑仿生刺激仪用于失眠的效果显著,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DAS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刺激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比较两组吞咽功能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DNF、VEGF分别为(7.98±1.14)μg/L、(168.78±10.28)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1.10)μg/L、(110.34±10.47)ng/L,观察组NSE为(7.57±1.1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66±1.30)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23.90、10.60,均P < 0.001)。观察组Frowen吞咽功能量表(Frowe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HISS)评分分别为(2.47±1.16)分、(7.03±1.1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5±1.10)分、(9.66±1.20)分(t=12.31、9.53,均P < 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35/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28/36),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为(160.40±8.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6.74±8.10)分(χ2=4.57,P=0.03;t=7.25,P < 0.001)。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DAS,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吞咽功能,临床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价值和创新性。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经颅磁刺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文章主要介绍多吸波涂料在海上风电场上的应用状况,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对喷涂施工过程及缺陷处理提出有效控制意见,确保其整体施工质量。

  • 标签: 多频吸波涂料 雷达 涂装 附着力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刺激用于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2019 年4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产后康复科室收治的50例初产妇,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传统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低频刺激),每组25例;在产后42天开始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和临床表现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刺激在产妇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中能有效改善盆底肌肉运动和自制能力,缓解小便失禁症状。

  • 标签: 低频电刺激 产后盆底康复 产后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肌萎缩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发生运动障碍、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给患者个人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抗阻训练能对抗肌萎缩,但老年人常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有效进行抗阻训练,亟待改进康复手段。神经肌肉刺激(NMES)可作为抗阻训练的替代疗法来预防、减轻因衰老导致的肌肉质量及力量下降,但其确切作用机制仍需探讨。本文拟对近年来采用NMES预防老年肌萎缩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便利,为临床应用NMES防治老年肌萎缩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物理治疗 老年 肌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中文数据库(包括维普(VIP)、知网(CNKI)和万方(WanFang Data)),搜集关于产后腹直肌分离刺激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数据库的检索时间都是从建立之日起到2021年12月31日止。选择了两位研究员,分别独立筛选、数据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纳入的文献,然后使用 revman 5.3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共有17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刺激治疗组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5.01,95%CI(3.64,6.89),p﹤0.00001];刺激治疗后缩短产后腹直肌分离距离优于对照组[MD=1.92,95%CI(1.36,2.48),p﹤0.00001]。结论 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明显有效,并且可以缩短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距离。

  • 标签: 电刺激 产后腹直肌分离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刺激联合偏瘫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效果。方法 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采取低频刺激,观察组刺激及偏瘫训练。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电刺激 偏瘫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局部低频刺激联合穴位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局部低频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电针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简化Fugl-Meyer运功功能量表(FMA)及肿胀评分等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P物质(SP)及缓激肽(BK)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SHSS评分、肢体肿胀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肢体FMA评分则明显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GRP、N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ET-1、SP及BK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血清学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局部低频刺激联合穴位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局部低频电刺激 穴位电针刺激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联合脑仿生刺激仪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循证护理干预,B组联合脑仿生刺激仪干预,并进行干预效果的组间对照分析,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结果 干预后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FMA及MBI评分均高于A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循证护理联合脑仿生刺激仪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状态,并提升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循证护理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 急性脑梗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可发生于多种神经疾病患者中,对其进行积极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针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咽腔刺激是一种新型的周围神经调控技术,通过悬置在咽部表面的电极导管向咽部黏膜输送电刺激,能增强咽部运动皮质兴奋性。本文主要概述咽腔刺激的作用机制、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从而为咽腔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咽腔电刺激 神经调控 吞咽障碍 神经源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共计100名腹直肌分离治疗患者,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的呼吸推挤训练方式,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呼吸推挤训练合并神经肌肉刺激的治疗方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低频治疗 腹直肌分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恢复的实际效果。方法:对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我院产后康复中心腹直肌分离且伴随不同程度盆底肌力降低的78例病人开展随机分组治疗,实验组39例选用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对照组39例选用单纯性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治疗过程为3周,观察对比2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及盆底肌张力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腹直肌分离距离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电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实验组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电压高过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推拿对产后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恢复治疗效果好,显著推动腹部肌肉痊愈并提高盆底水平,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推拿 腹直肌分离 盆底肌恢复 中西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功能电疗综合治疗仪在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盆底肌及阴道肌肉松弛,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88例,入院时间均在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44例,传统组接受常规治疗,责任组接受功能电疗综合治疗仪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4.55%、90.91%明显高于传统组45.45%、72.73%,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传统组与责任组患者的阴道复旧及肌肉肌力评分在早期差别不大(P>0.05);随着治疗的介入,两组的阴道复旧及肌肉肌力分均升高,且责任组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

  • 标签: 低频电刺激 盆底康复 盆底肌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