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75岁女性因“咳嗽、气短”行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网格影,小叶间隔明显增厚,双侧胸腔积液。住院后发现患者贫血、血癌胚抗原明显升高和低氧血症,进一步行胃镜证实为胃印戒细胞癌。综合临床、影像和病理,考虑肺内病变为胃癌伴肺淋巴管癌病。小叶间隔增厚是一个有特征性的HRCT征象,肺淋巴管癌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鉴别诊断,掌握其特征,有助于缩小弥漫性肺病的鉴别诊断范围。

  • 标签:
  • 作者: 官政燕 刘昱博 王先文 黄清 裴志芳 陈晓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源性卒中多学科联合门诊,长沙 410008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省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心脏超声室,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长沙 410008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源性卒中多学科联合门诊,长沙 410008
  • 简介:摘要房间隔囊袋被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房间隔解剖变异结构。自2010年首次提出此概念以来,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有大量聚焦于其形态及潜在临床意义的研究,初步研究表明房间隔囊袋可能与心房内血栓形成、隐源性卒中及栓塞风险增加有关。该文结合文献报道,针对房间隔囊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 标签: 卒中 房间隔囊袋 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髂肌筋膜间隔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股动脉穿刺并发症。该文报道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监测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术后56 h出现右侧下肢活动障碍并肌力下降,完善检查后考虑髂肌血肿压迫股神经导致髂肌筋膜间隔综合征,经保守治疗后患者肌力恢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股动脉穿刺 并发症 髂肌血肿 髂肌筋膜间隔综合征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化不断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不断深入和实施环保的理念。使得建筑空间隔层的改造设计以及施工方面既需要做到对旧的建筑物实行一定的保护,也要对其有一定的改造。此外,还要注重在设计施工的同时注入环保的理念。本文分析了建筑改造设计中的几个设计要点及其施工要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思考。

  • 标签: 建筑空间隔层 改造设计要点 施工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间隔夹层瘤(DAI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认识,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8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6例D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6例DAIS患者中,3例与主动脉窦瘤破裂有关,其中1例以左束支传导阻滞初次就诊时漏诊,因胸闷、憋气再次入院后明确诊断;2例由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所致,术前误诊为室间隔穿孔,于急症手术探查过程中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DAIS修补术。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主动脉窦瘤破裂所致DAIS的5例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其中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当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诊植入临时起搏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DAIS的患者术后出现顽固性低心排血量,术后7 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他5例患者术后随访2~12年均存活,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主动脉窦瘤破裂是DAIS的主要原因,手术效果确切。

  • 标签: 室间隔夹层瘤 外科手术 主动脉窦瘤破裂
  • 简介:摘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PA-VSD)患儿的外科治疗方案仍有分歧,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干预率高依旧是困扰外科医师的难题,对于体肺侧支(MAPCAs)解剖及生理功能认识的报道少。本文系统性回顾分析国内、外文献,对PA-VSD患者的解剖分型、手术管理策略及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两种外科技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9年间28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患儿病例。排除单心室、肺动脉环缩术后、心房异构和其他初期未处理左侧房室瓣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成形组与置换组,统计两组患儿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分析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将死亡与第3次等多次手术列为终点事件估计值,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全部检验采用双尾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8例患儿中男7例,女21例;年龄9.6岁(5.6~16.2岁),体质量28.55 kg(15.5~55.9 kg)。左侧房室瓣成形21例,左侧房室瓣置换7例。院内死亡2例,随访无死亡病例。再次手术后2例行第3次等多次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组94 min(79~107 min)多于成形组66 min(45~83 min),P<0.05。瓣叶裂采用成形术18例,置换术2例(28.6%),P<0.05。随访1年生存率成形组94.4%,置换组85.7%;随访5年生存率成形组88.5%,置换组85.7%。结论左侧房室瓣反流是房室间隔缺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首选成形术,瓣膜置换作为次要选择。大多数瓣叶裂可以通过瓣膜成形修复。远期随访左侧房室瓣再次成形术后仍存在3次等多次手术风险。

  • 标签: 房室间隔缺损 左侧房室瓣反流 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TDC(时间数字转换器)作为一种高分辨率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基于FPGA实现TDC,具有设计灵活、成本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激光测距等领域。本设计在Quartus II开发平台上,使用verilog语言实现粗细时间测量,其中粗时间在ModelSim实现仿真,最终该设计成功在工程项目中进行应用。

  • 标签: 格雷码计数器 波形联合 TDC FPGA
  • 简介:摘要:智能变电站数据传输方式、采样、跳闸模式较之传统变电站具有较大差异,对检修工作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提出了适用于智能变电站分间隔停电检修的二次安措思路以及手段,希望为智能变电站分间隔停电检修效率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智能站 分间隔停电 检修 二次安措
  • 简介:摘要49岁女性患者,胸闷、气促、头晕2年,胸部CTA提示肺动脉高压,双侧肺动脉夹层合并附壁血栓。超声心动图提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明显扩张,右肺动脉夹层,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因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肺部感染,无行手术条件,现保守治疗,病情尚稳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房间隔膨出瘤(atrial septal aneurysm,ASA)的超声检查和分类管理策略。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0月在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及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诊断为ASA的患者138例,其中103例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所有患者行经胸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检查,按照半定量方法,对分流量进行分级,实施分类管理,进行随访或者接受手术治疗。结果在静息状态下,138例患者中TTE检出ASA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26例,显示左向右分流;在TTE未检出分流的112例患者中,103例行TEE检查,合并PFO者44例,存在左向右分流。TEE检出PFO分流检出率显著高于TTE检查(42.72%比18.84%,P<0.001)。138例患者均行cTTE检查,其中96例(69.56%)存在不同程度的右向左分流,按半定量标准,Ⅰ级15例、Ⅱ级28例、Ⅲ级53例。cTTE对PFO分流检出率显著均高于TTE和TEE检查(69.56%比18.84%和42.72%,均P<0.001)。在96例cTTE检测到右向左分流的患者中临床诊断为隐源性卒中52例(54.17%),其中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34例。Ⅱ、Ⅲ级分流接受经导管封堵PFO者新发梗死灶显著低于未接受封堵治疗者(0比27.27%,P=0.011)。结论超声检查结合cTTE对成人ASA合并PFO及右向左分流检出率较高,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

  • 标签: 房间隔膨出瘤 卵圆孔,未闭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11例AC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27例;年龄18~76岁[45(36,55)岁]。发生肌肉坏死35例(肌肉坏死组),未发生肌肉坏死76例(无肌肉坏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体重指数、吸烟史、慢性合并症)、损伤情况[致伤机制(低能量损伤、高能量损伤、挤压伤、其他机制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治疗情况(局部清创次数、是否行筋膜切开减压)和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静脉血糖(GLU)、肌酸激酶(CK)、住院期间CK最高值(自然对数转换,lnCK)、血清钠(NA)、血清钾(K)、血清钙(CA)],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ACS患者肌肉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致伤机制、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局部清创次数、Hb、PT、INR、D-D、AST、ALB、GLU、CK、ln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本资料、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是否行筋膜切开减压、PLT、WBC、APTT、FIB、ALT、NA、K、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能量损伤(OR=5.143,95%CI 1.216~21.758,P<0.05)、挤压伤(OR=22.313,95%CI 2.625~189.635,P<0.05)、其他机制损伤(OR=9.019,95%CI 1.036~78.554,P<0.05)、是否首次就诊(OR=0.071,95%CI 0.006~0.819,P<0.05)、Hb(OR=0.979,95%CI 0.961~0.998,P<0.05)、GLU(OR=1.218,95%CI 1.020~1.455,P<0.05)和lnCK(OR=1.805,95%CI 1.235~2.639,P<0.05)与患者发生肌肉坏死显著相关。结论致伤机制、是否首次就诊、Hb、GLU、lnCK是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坏死 危险因素 筋膜室综合征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奇静脉弓瘤合并房间隔膨出并缺损1例。患者男性,36岁,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感呼吸不畅10 d,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提示右侧后纵隔占位,建议上级医院检查。为系统治疗就诊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胸外科。CT增强表现为奇静脉弓呈瘤样扩张,于2019年11月2日全身麻醉下行右后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切除,综合影像与病理检查诊断奇静脉弓瘤。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奇静脉弓瘤 房间隔膨出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 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 512和1 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OR=1.42, 95%CI为1.07~1.88, P=0.015)、46%(OR=1.46, 95%CI为1.13~1.88, P=0.004)和64%(OR=1.64, 95%CI为1.13~2.38, 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2.87, 95%CI为1.41~5.83, 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1.59, 95%CI为1.04~2.43, 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OR=1.58, 95%CI为1.18~2.13, P=0.002)和早产(OR=1.52, 95%CI为1.07~2.17, 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OR=5.34, 95%CI为1.45~19.70, 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4, 95%CI为1.10~1.90, 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OR=4.11, 95%CI为1.18~14.27, 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6, 95%CI为1.12~1.89, 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7, 95%CI为1.13~1.92, P=0.004)。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生育间隔 妊娠 妊娠结局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ASD患儿66例,根据边缘不足与否分为2组,即边缘不足组(试验组)和非边缘不足组(对照组)。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结果共66例患儿,男17例(25.8%),女49例(74.2%),中位年龄4岁2个月(2岁1个月~16岁),中位体质量15.0 kg(9.0~60.0 kg)。试验组23例(34.8%),对照组43例(65.1%),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ASD大小、曝光剂量、心电图、肺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即刻成功率95.4%(63/66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成功率[91.3%(21/23例)比97.6%(42/43例)]、残余分流发生率[30.4%(7/23例)比16.2%(7/43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随访节点残余分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随访期间无心律失常发生,对照组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至发稿时持续存在,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4例,均在术后6个月随访节点恢复正常。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及娴熟的导管技术下,儿童边缘不足的ASD介入治疗可行性好。

  • 标签: 边缘不足 房间隔缺损 并发症 儿童
  • 简介:摘要:支撑间隔棒是高压输电线路中必不可少的金具,用来支撑与隔离引流线,避免延长拉杆与引流线踫撞和摩擦,传统的延长拉杆与引流线之间使用的支撑间隔棒为刚性连接,使用中受风摆动导致耐张线夹引流巴掌疲劳断裂。我局所辖输电线路曾改用弹性可调的弹簧间隔棒替代刚性支撑间隔棒,但在使用中出现了弹簧间隔棒失效的问题。本文就弹簧间隔棒失效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了间隔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标签: 弹簧 支撑间隔棒 耐张线夹引流巴掌 弹性可调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压力进一步增加,我国陆地运输交通总量逐年增加,并且压力越来越大,所以需要进一步开发我国空中交通运输行业。随着群众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我国空中交通运输行业也逐渐繁荣,但当前空中交通管制中仍存在相关问题,需要进行探究。本文针对目视间隔与飞机碰撞之间的风险进行简要探究,在进行探究时,确定目视间隔情况的前提下,搭建出三个模型分别是纵向风险模型,侧向风险模型以及三维碰撞模型。针对这三种模型,来展开模拟分析来进一步分析当前飞机在进行空中交通管制时发生碰撞的危险性。通过模拟探究以及相关软件的测算得知,采取这种风险模拟模型得出来的分析结果,其碰撞风险发生的危险系数在国际航班规定的合理范围内。通过实验表明,当前采取目视间隔打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航道的整体利用率以及飞行质量,从而进一步增加飞行线路,以及提升整体飞机的安全性能。

  • 标签: 空中交通管制,目视间隔,碰撞风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