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金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重庆 400000
  • 简介: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静脉输入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功能的方法。它通常被用于那些不能通过口服进食或通过肠道摄入足够营养物质的患者,例如胃肠手术后、严重烧伤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等。肠外营养的主要成分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这些成分会被混合在一起,然后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如图一所示。通常,肠外营养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的,因为这种管路可以输注大量的营养物质,并且能够保持长期的输注。

  • 标签: 肠外营养;静脉;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腹部外科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主要采用TPN治疗,观察组主要采用EEN+PN治疗,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费用小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ALB水平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下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测普外危重病人的静脉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以30例普外危重病人为调查对象,采取静脉插管输液的方式,在无菌的环境下配制葡萄糖、胰岛素、翻命、氯化钾、脂肪乳、水乐维他等混合液,24小时持续连滴,匀速滴入,以7—21天为一疗程。结果30例患者无一例外,全部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痊愈。结论普外危重病人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改善了病人的营养状况,促使病人伤口愈合良好,体重增加。

  • 标签: 普外危重病人静脉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86 例接受静脉营养支持的晚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研究两组病发症、营养指标及焦虑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护理后营养指标及焦虑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用于接受静脉营养支持的晚期肿瘤患者,可满足其营养代谢需求,减少并发症的形成。

  • 标签: 晚期肿瘤 静脉营养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将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静脉营养支持护理。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静脉营养支持护理在晚期肿瘤患者的护理中,患者对护理工作认可度较高,减轻了患者消化系统负担,患者后续生活质量有所保障,值得参考。

  • 标签: 晚期肿瘤 静脉营养支持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从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中抽选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3例,接受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和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3例,接受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水平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肿瘤患者中采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并且加强护理干预可以很好的维持患者的营养指标和代谢需求,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晚期肿瘤 静脉营养支持 护理效果
  • 简介:患有严重疾病的患儿,由于不能自主进食,疾病和治疗干预等因素,往往存在分解代谢亢进、糖原分解、脂肪动员和负氮平衡等情况。为了满足机体的需要,人体不得不消耗体内的能量储备,如果这个过程过长或过于激烈,则可能损伤器官功能。因此适度的营养支持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为原发病的治疗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营养支持 治疗干预 抢救成功率 分解代谢 糖原分解 负氮平衡
  • 简介: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急性全身性消耗性危重病症,常常继发于胆道疾病及暴饮暴食后,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使胰液排出受阻和逆流,造成胰腺组织受损,常常伴有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高分解代谢状态,是一种常见的伴有自身消化过程极为凶险的急腹症.我科于2003年3月~2004年8月,共收治SAP患者35例,短期或长期(14~92天)施行静脉营养(TPN)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 营养支持治疗 Oddi括约肌痉挛 胃肠道功能紊乱 2003年3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共8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回顾性研究的措施对两组患者实施静脉营养支持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采取静脉营养支持措施之后相关对象的整体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结论:静脉营养支持措施可以比较良好地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晚期肿瘤 静脉营养支持 干预效果
  • 简介:在处理明显存在的主诉症状时,常常忽视营养不良的存在。纠正营养不良是有意义的——因营养不良对骨骼肌肉、胃肠道、心肺功能、免疫系统甚至心理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体重丧失超过20%的病人,营养支持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但目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来鉴别营养不良的病人,绝大多数医院

  • 标签: 医院 人工营养 营养支持 免疫系统 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愈出院26例(占79%),自动出院4例,死亡3例。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6~15天,每天体重增长4~20g/kg,治愈者出院时体重1880~2330g,住院时间25~50天,静脉营养时间10~42天。结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出生时极低体重 婴儿 静脉营养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早产儿营养支持过程中运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本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早产儿,病例选择时间介于2020年7月-2021年5月,根据单双数法将患儿进行组别的划分,即A组(41例)与B组(42例)。给予B组患儿单一静脉营养支持,A组患儿在B组患儿基础上进行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与各相关指标,分析在早产儿营养支持过程中运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分组对比研究后发现,A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低于B组患儿,各相关指标优于B组患儿,示之为P

  • 标签: 早期微量喂养 静脉营养支持 早产儿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腹泻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静脉营养支持、饮食限制对患儿止泻时间、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6月--2022年3月就诊于本院儿科92例急性腹泻患儿作为探讨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方法的分组原则,将观察对象随机纳入普通组(普通护理)、联合组(静脉营养支持+饮食限制)。结果:联合组止泻时间更短,血红蛋白表达水平在干预72h后升高,与普通组比较,结果有差异(p

  • 标签: 急性腹泻 静脉营养支持 饮食限制 血红蛋白 止泻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营养支持在顽固性妊娠呕吐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产科收治的顽固性妊娠呕吐3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静脉营养支持7~10d。结果:30例顽固性妊娠呕吐经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13例,有效17例,有效率100.0%;顽固性妊娠呕吐治疗后的RBP、PA及TRF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营养 妊娠剧吐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共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措施将本批次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营养支持及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及营养支持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和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晚期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静脉营养支持及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状况。

  • 标签: 晚期肿瘤 营养支持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腹泻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静脉营养支持、饮食限制对患儿止泻时间、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6月--2022年3月就诊于本院儿科92例急性腹泻患儿作为探讨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方法的分组原则,将观察对象随机纳入普通组(普通护理)、联合组(静脉营养支持+饮食限制)。结果:联合组止泻时间更短,血红蛋白表达水平在干预72h后升高,与普通组比较,结果有差异(p

  • 标签: 急性腹泻 静脉营养支持 饮食限制 血红蛋白 止泻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降温结合营养支持在热射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热射病患者5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患者所采用的救治方法将2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热射病急救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静脉降温以及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2组的体温下降至38 ℃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营养状态、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8 d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体温下降至38 ℃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治疗10 d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分别为(2.55 ± 0.63)h、(6.34 ± 1.36)d、(7.34 ± 1.87)d、(15.83 ± 2.8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36 ± 0.58)h、(7.87 ± 1.97)d、(8.65 ± 2.39)d、(18.37 ± 3.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580~4.729,P<0.05);治疗后10 d,观察组的血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水平分别为(145.77 ± 29.54)、(38.77 ± 3.19)、(146.56 ± 4.52)g/L,均高于对照组的(123.59 ± 20.21)、(33.27 ± 3.28)、(110.84 ± 4.3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98、-6.010、-31.913,P<0.01);治疗期间2组所出现的各个单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比例为44.00%(11/25),28 d病死率为24.00%(6/25),均高于观察组的16.00%(4/25)和0(χ2值为4.667、4.735,P<0.05)。结论对热射病患者予以常规急救管理的基础上同时结合静脉降温和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能够快速降低患者体温,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并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热射病 急救管理 静脉降温 营养支持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