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非特脊柱感染的诊断与疗效。 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特脊柱感染患者 7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灶穿刺病理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70 例患者中显效患者 29 例,有效患者 36 例,无效患 5 例,其总有效率高达 92.86% ,对患者进行 5 个月的随访调查,发现患者并未有复发的情况。 结论 非特脊柱感染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误诊的情况,所以在诊断中明确病理特点,保障确诊率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根据诊断结果对患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非特异性 脊柱感染 诊断与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针联合悬吊训练治疗非特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的NLBP患者8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悬吊组,每组40例。悬吊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的治疗方法,联合组在悬吊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疗效与复发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VAS、ODI评分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复发率分别为(2.6±0.8)分、(17.2±2.6)分和10.0%(4/40例),悬吊组分别为(3.9±0.9)分、(19.3±3.2)分和27.5%(11/40例)。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组VAS、ODI评分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悬吊训练组(P均<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 0~3分的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联合组均明显高于悬吊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未见晕针、断针、针孔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悬吊训练及腹针联合悬吊训练均能改善NLBP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但腹针联合悬吊训练疗效更佳,复发率降低,疗效稳定。

  • 标签: 针刺镇痛 后肢悬吊 腰痛
  • 作者: 梅旭 叶展鸿 吕芳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园 510405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80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80;广东省媒介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s)诱导的非特免疫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36只SPF级雌性昆明小鼠(6~8周龄,体重为18~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Ts单感染组(Ts组)、PbANKA单感染组(Pb组)、Ts与PbANKA共感染组(Ts + Pb组),每组9只。小鼠正常进食、饮水,普通饲料喂养。对照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Ts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Pb组在实验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Ts + Pb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于感染Ts后第22天和/或感染PbANKA后第13天剖杀小鼠,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型甘露糖受体2(Mrc-2)、类几丁质酶3(Ym1)]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M2/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mRNA表达水平的比值。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结构正常;Ts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呈现较多伪足;Pb、Ts + Pb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除呈现较多伪足外,并吞噬有疟原虫。4组小鼠小肠组织iNOS(1.000 ± 0.290、1.277 ± 0.251、3.088 ± 1.110、2.604 ± 0.773)、IL-6 mRNA表达水平(1.000 ± 0.393、2.180 ± 0.629、1.650 ± 0.612、3.242 ± 1.7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20、5.270,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Pb、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 0.05);与Ts组比较,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Ts + Pb组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Ym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90、20.500,P均< 0.05)。Ts + Pb组Mrc-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P均< 0.05)。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Ts + 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P均<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iNOS、Ym1/iN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22.360,P均< 0.05)。Ts + Pb组Mrc-2/iNOS明显高于对照、Pb组(P均< 0.05)。Ts + Pb组Ym1/iNOS高于对照、Ts、Pb组(P均< 0.05)。结论Ts诱导的宿主非特免疫参与PbANKA感染小鼠肠道免疫应答的调节,并促使其小肠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 标签: 小鼠 小肠 巨噬细胞 伯氏疟原虫 旋毛虫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非特阴道炎采用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8例非特阴道炎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乳酸杆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乳酸杆菌联合双唑泰栓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治疗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的74.08%,(P

  • 标签: 不同方法 非特异性阴道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步态轮廓评分(GPS)和运动分析剖面图(MAP)来量化青年慢性非特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患者和健康青年人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变化。方法采用3D光学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Gothenburg,Sweden)采集CNLBP组和健康组受试者各11例的步态运动学数据,将其导入索尔福德大学Richard Baker教授编写的Excel文件并计算出GPS和MAP分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右膝关节膝关节屈曲和伸展GVS值CNLBP组为(5.66±1.83)°,健康组为(3.64±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受试者其余各项GVS变量和GP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CNLBP患者存在步态异常,GPS和MAP在青年CNLBP患者的步态评估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标签: 青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步态轮廓评分 运动分析剖面图 步态变量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青年非特下背痛(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4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姿势控制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2例。姿势控制组采用两点支撑式、船式、侧板式、单腿站立式、幻椅式和燕式六组姿势进行姿势控制训练;联合训练组则在姿势控制训练过程中增加混合性呼吸训练。2组患者均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训练6个月结束时(治疗后)和随访到12个月时(随访时),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通过超声检查测量腹横肌厚度并计算腹横肌收缩率,并采用肌肉厚度收缩率评估腰椎局部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5.14±1.40)分、(23.14±7.35)分和(1.17±0.49)%;联合训练组(4.96±1.57)分、(24.47±6.63)分和(1.19±0.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2.64±1.09)分、(13.57±5.28)分和(1.64±0.39)%;联合训练组(2.10±0.59)分、(10.38±4.08)分和(1.81±0.38)%]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时,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姿势控制组(2.09±0.33)分、(11.07±4.17)分和(1.79±0.27)%;联合训练组(1.71±0.31)分、(9.28±2.21)和(2.01±0.22)%]亦较组内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和随访时,联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姿势控制组比较,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可以更为有效地减轻NLBP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功能及运动控制能力。

  • 标签: 呼吸训练 姿势控制训练 下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显露技术下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非特腰椎间隙感染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OLIF显露技术下采用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及后路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单节段非特腰椎间隙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65.4±9.5)岁(范围,49~79岁)。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报告、病原学结果及并发症。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角及腰椎前凸角,记录病变椎间隙的融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及Kirkaldy-Willis标准评估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临床疗效。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例使用双模块钛网,6例使用双模块自体三皮质髂骨块植骨。10例病原学培养阳性,阳性率83.3%(10/12),其中链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5.1)个月。白细胞计数,末次随访时[(4.89±1.28)×109/L]较术前[(6.25±2.02)×109/L]降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末次随访时[(8.48±8.79)mg/L和(9.25±5.50)mm/1 h]较术前[(58.73±52.56)mg/L和(51.88±19.04)mm/1 h]均明显降低。腰痛VAS评分和ODI,末次随访时[(1.50±0.55)分和18.00%±2.31%]较术前[(6.67±1.63)分和72.57%±3.41%]均明显降低;SF-36评分,末次随访时[(73.73±5.86)分]较术前[(56.33±4.93)分]明显升高。椎间隙高度术后即刻为(11.68±2.64)mm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3.9%;腰椎前凸角术后即刻为32.89°±14.52°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病变节段角术后即刻为10.8°±8.51°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所有患者椎间均融合,融合时间(9.2±3.5)个月。临床疗效优10例(83.3%),良2例(16.7%),优良率100%。1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发生肺部感染合并栓塞,1例于术后第1天发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结论OLIF技术应用于单节段非特腰椎间隙感染可直接清除椎间隙及椎旁病灶,椎间隙高度恢复佳,可矫正后凸畸形,且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感染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核心稳定训练与一般运动或手法治疗对非特腰背痛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PsycINF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8年10月20日。收集所有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腰背痛患者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研究。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均为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核心稳定运动训练组与一般运动训练组疼痛改善对比结果(Z=4.67,P<0.001)[OR=1.01,95%CI(-1.43,-0.59)],证据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运动训练和一般运动训练后患者的脊柱功能障碍评分对比(Z=5.03,P<0.01)[OR=-7.18,95%CI(-9.98,-4.38)],证据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对比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运动组和手法治疗组都能有效地降低非特腰背痛患者疼痛,并且核心稳定训练能促进非特腰背痛患者功能障碍的缓解,鼓励将核心稳定训练作为非特腰痛患者肌肉骨骼康复的一部分。

  • 标签: Meta分析 康复 疼痛 核心稳定训练 腰背痛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李氏砭法刮痧治疗慢性非特下腰痛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2 月到 2020 年 6 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非特下腰痛病症患者 60 例,将其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20 例,对照甲组施行传统按摩疗法,对照乙组患者施行针刺疗法,观察组患者施行李氏砭法刮痧,对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 VAS )情况,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对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三个月三组患者的 VAS 视觉疼痛模拟量表得分与治疗前的差值进行统计; 结果: 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疼痛均有所减轻,对照甲组患者治疗前 VAS 量表结果为( 6.27±0.69 )分,治疗后 VAS 评分降至( 2.09±1.16 )分,治疗结束一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3.82±1.42 )分,治疗结束三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3.70±1.37 )分,对照乙组患者治疗前 VAS 量表结果为( 6.37±0.66 )分,治疗后 VAS 评分降至( 1.32±0.95 )分,治疗结束一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4.55±0.95 )分,治疗结束三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4.45±0.95 )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 VAS 量表结果为( 6.50±0.65 )分,治疗后 VAS 评分降至( 0.61±0.66 )分,治疗结束一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5.70±1.16 )分,治疗结束三个月后, VAS 评分下降( 5.70±1.07 )分,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最有效的缓解,相较于对照甲、乙两组患者,疼痛下降显著并且在治疗后三个月无反复发作( P<0.05 ); 结论: 对于非特下腰痛使用李氏砭法刮痧方式进行治疗,对于症状的缓解和治疗效果都非常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李氏砭法刮痧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针刺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 标签: 深层肌肉刺激仪 核心肌训练 非特异性下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下腰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门诊的非特下腰痛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每组40例。康复训练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射频康复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康复训练前行1次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治疗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治疗结束后6、12周时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VAS、ODI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射频康复组患者VAS、ODI及JOA评分分别为(2.9±0.6)、(16.85±4.75)、(19.63±4.24)分,康复训练组分别为(4.3±0.7)、(19.06±3.89)、(17.13±5.02)分;射频康复组VAS、ODI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JOA明显高于康复训练组(P均<0.05)。随访结果显示,射频康复组在治疗结束后6、12周时其VAS评分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下腰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

  • 标签: 射频治疗 康复 教育 腰痛 腰神经后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保妇康凝胶与乳酸杆菌治疗非特阴道炎的疗效。方法:选择 100例非特阴道炎患者,时间选择: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随机数字编号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单一保妇康凝胶治疗,研究组保妇康凝胶与乳酸杆菌联合治疗。对组间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外阴瘙痒率、阴道局部红赤率)进行指标对比。结果:就研究组而言,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外阴瘙痒率、阴道局部红赤率)指标低于对照组, P< 0.05,差异性显著。结论:保妇康凝胶与乳酸杆菌治疗非特阴道炎的疗效价值显著,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 标签: 保妇康凝胶 乳酸杆菌 非特异性阴道炎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传统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过敏原特异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包括皮下(subcutaneous allergen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sublingual allergen immunotherapy,SLIT)途径,具有影响疾病进程、诱导机体对过敏原的免疫耐受的作用。大量文献显示,AIT治疗过敏性结膜炎不仅可以改善过敏性结膜炎的症状、提高结膜过敏反应阈值,而且具有长期疗效,但SCIT和SLIT都存在引发局部及全身过敏反应的风险。当前AIT的主要缺陷是疗程长、患者的依从性不高,未来可尝试通过缩短疗程、改变给药方式来为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全身反应更少的免疫治疗方式。(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22-227)

  • 标签: 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皮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舌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儿童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病变。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快速缓解症状及吸入糖皮质激素进行长期控制。变应原特异免疫治疗(AIT)可以调整哮喘的自然病程,对控制哮喘症状、降低气道高反应、改善肺功能有一定疗效,是目前唯一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案。现就AIT治疗哮喘的机制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面进行综述,为提高其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 标签: 特异性免疫治疗 哮喘 肺功能 儿童
  • 简介:摘 要:建筑空间异化主要是指基于建筑设计中的某部分矛盾,根据使用者体验,利用建筑师的设计针对空间原型创造完成独特变异体,进而对使用者功能需求更好地回应或使新的行为模式得到激发。建筑空间创作手法有机结合了建筑师个人表演情结与体验建成环境的行为,同时利用合理发挥。本研究基于建筑空间异化内涵,结合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的经典案例初步探讨了现代建筑特异空间设计。

  • 标签: 特异性空间 建筑设计 现代建筑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围生期致死型(新生儿型)低磷酸酶症(HPP)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临床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以期能更好地认识该病。方法对l例罕见的围生期致死型低磷酸酶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提取患儿及其亲属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针对组织非特碱性磷酸酶(ALPL)基因调控区及编码区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直接对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儿血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降低,血钙增高;骨骼显示骨软骨发育障碍类疾病样改变。ALPL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为复合杂合突变,同时携带位于第5外显子及第10外显子上c.346G>A(p.A116T)和c.1171C>T(p.R391C)的错义突变。临床表现正常的父亲、母亲为杂合子,分别携带c.346G>A(p.A116T)和c.1171C>T(p.R391C)的错义突变。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围生期致死型HPP死亡率很高,骨骼发育异常、高血钙、血清低碱性磷酸酶在其鉴别诊断中非常重要。

  • 标签: 突变 低磷酸酶症 碱性磷酸酶基因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析特异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 选 择我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 96 例(收治时间: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随机分成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行特异免疫治疗),各 48 例。比较两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IL-18 水平,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 ) 结论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特异免疫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 IL-18 水平,值得临床应用和推荐。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特异性免疫治疗 疗效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刍议特异免疫治疗方案用于28例变应性哮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20年8月,取本院收治的28例变应性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14例、实验组14例。前者行常规治疗,后者增加特异免疫治疗,对比症状评分、肺功能、治疗有效率。结果:实验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变应性哮喘 特异性免疫治疗 症状评分 肺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特异抗体也称为免疫球蛋白,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临床上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了解特异抗体的产生、生物特性以及不同病原体特异抗体之间的差别等相关知识,对相关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将简要介绍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以及常见几种感染相关疾病抗体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