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MRI显示的脑梗死的病变部位、数量及脑白质疏松的部位和程度与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分析VCIND影像诊断的特点。方法采用成组设计对照研究,VCIND组40例,认知功能正常脑梗死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入组者均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颅脑MRI等检查。结果1.脑梗死后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MRI所示的梗死灶,以基底节及额叶多见(P<0.05),梗死灶的数目多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组(P<0.01)。2.脑梗死后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MRI表现除梗死灶外,还多合并脑白质疏松,白质疏松程度重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组。结论1.VCIND患者其梗死的部位以基底节、额叶多见,梗死灶的数量与认知功能有关,多发梗死灶可能是VCIND的一个特征。2.VCIND患者多伴有白质疏松,白质疏松是引起VCIND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文朗读训练对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方法招募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的VCIND患者80名,随机分为朗读训练组(n=43)和空白对照组(n=37),试验组每天朗读当日报纸新闻,5d/周,共12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数字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udit ory verb learn test,AVLT)、数字符号转换测试(digit symbol substitution test,DSST)及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估。结果中文朗读训练干预12周后,朗读训练组在MoCA总分[4.00(2.00)分,1.50(0.50)分,Z=3.012,P=0.003]、MoCA-视空间执行[2.00(1.00)分,0.00(2.00)分,Z=2.787,P=0.008]、MoCA-注意[1.00(1.00)分,0.00(0.50)分,Z=2.369,P=0.022]、MoCA-语言[1.00(1.00)分,0.00(0.75)分,Z=3.049,P=0.000]、MoCA-延迟回忆[2.00(2.00)分,0.00(1.00)分,Z=2.043,P=0.014]、TMT-A[-8.00(23.00)分,10.50(30.25)分,Z=2.120,P=0.039]、AVLT-学习[3.00(2.00)分,0.50(0.75)分,Z=2.266,P=0.019]、AVLT-延迟回忆[2.00(1.00)分,0.00(1.00)分,Z=2.974,P=0.003]、AVLT-再认[2.00(0.00)分,0.50(1.50)分,Z=3.054,P=0.000]及DSST[(4.96±0.71)分,(2.39±0.78)分,t=2.572,P=0.014]差值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MoCA其他分项测试、TMT-B及MB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SST的分数增加与朗读训练次数呈正相关关系(r=0.205 ,P=0.006)。结论中文朗读训练对VCIND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尤其在信息处理速度、执行功能、注意力及听觉记忆方面效果明显。

  • 标签: 学习疗法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 信息处理速度
  • 简介:摘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老龄化加重,罹患认知障碍患者数量不断上升。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是血管性痴呆(VD)前期,其发展具有可逆性,目前中医药治疗痴呆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关注,本文从VCIND的中医病因病机、常见中医药治疗进行概述。

  • 标签: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痴呆 中医药 综述
  • 简介: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疾病,其发病与脑血管病直接或间接相关,属于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脑血管疾病是我国高发的慢性病之一,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率逐渐上升,而该病群体的不断增多给社会和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目前,尚无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因而必须探索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为该病预防提供一些参考经验。本文以皮层下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研究,旨在提高VCIND危险因素认识程度,提升VCIND防控效果。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血管病变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虽然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治疗收效甚微.近年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对其早期阶段的干预治疗。在这一临床需要下,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分别提出了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的概念,力求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以延缓甚至阻止痴呆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痴呆 轻度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病 干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痹性痴呆(GPI)患者认知障碍的特征。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麻痹性痴呆患者50例及同期相匹配的无症状神经梅毒(AN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各组患者认知障碍情况,比较不同痴呆程度GPI患者量表评分,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GPI患者MMSE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GPI组患者MMSE总分(22.50 ± 5.26)低于ANS组(28.60 ± 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852、P < 0.001)。两组患者MMSE各分项得分比较显示,GPI组患者定向力(6.78 ± 2.50)、注意力与计算力(3.16 ± 1.82)、回忆力(1.48 ± 1.05)和语言能力(7.28 ± 1.49)等均显著低于ANS组(9.68 ± 0.55、4.30 ± 1.07、2.70 ± 0.54、8.00 ± 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8.006、P = 0.000,t = 3.811、P < 0.001,t = 7.271,P < 0.001,t = 3.428、P = 0.001)。中重度GPI患者的定向力、记忆力、回忆力及语言能力等各分项得分低于轻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91、P = 0.433,t = 0.350、P = 0.728,t = 0.250,P = 0.804,t = 1.452、P = 0.15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影响MMSE评分,GPI患者年龄越大,MMSE评分越低(β =-0.365、P < 0.001)。结论麻痹性痴呆患者存在全面性认知功能下降,年龄因素对认知障碍具有影响。

  • 标签: 麻痹性痴呆 无症状型神经梅毒 认知障碍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对社区医院老年脑卒中后痴呆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在进行视觉训练后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间某社区医院80例参与康复训练的老年脑卒中后肺痴呆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n=40)及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了视觉训练,经四种性联合对两组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康复训练后NIHSS评分都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此患者的评分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社区医院脑卒中后痴呆认知障碍老年患者实施视觉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 社区医院 视觉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银杏叶滴丸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non-dementia,VCIND)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70例VCIND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用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滴丸。比较两组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干预前,两组MOCA、MMSE、NIHSS、ADL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MOCA、MMSE、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实施银杏叶滴丸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银杏叶滴丸 奥拉西坦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痴呆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核心,伴随社会生活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的综合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痴呆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长,据 2019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 AD)报道显示,全球痴呆人数约 5000万,预计到 2050年总人数将达 1.52亿。本文基于着力提升老龄人群认知障碍痴呆防控水平展开论述。

  • 标签: 着力提升 老龄人群 认知障碍与痴呆防控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老男痴呆患者认知障碍的特征及临床护理。方法选择60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运用随机平衡序贯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3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三个月后,在日常生活能力(ADL)、智力状态(MMSE)方面的对比。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三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智力状态(MMSE)进行对比,观察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老年痴呆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优质的临床护理疗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和智力状态(MMSE),进而使患者享受到更加高效、安全的护理工作,值得在老年痴呆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老年痴呆患者 认知障碍特征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轻度认知障碍(MCI)是痴呆的前驱阶段,也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MCI可由多种病因导致,表现为认知功能的进行性损害,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心理和社会负担。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MCI患者转化为痴呆,因此MCI通常被认为是痴呆早期预防和干预的关键时期。药物干预是MCI防治的重要措施,可减少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主要方法包括认知训练、侵入性脑刺激、社会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和营养干预等。本文对MCI药物干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MCI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认知障碍 非药物干预 进展
  • 简介:目的观察补气活血益智法对临床缺血性中风后认知障碍痴呆)的疗效,观察睡眠与综合认知功能、学习记忆、执行能力等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尼膜同口服,观察组给予尼膜同口服+芪龙益智颗粒冲服,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运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DAL)、霍普金斯语言学习测试量表(HVLT/48)、画钟试验(CDT/1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医气虚血瘀证素量表(QD&BSS)评估。结果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MMSE、HVLT/48量表评分增高,PSQI、QD&BSS评分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与HVLT相关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活血益智法能够改善气虚血瘀缺血性中风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学习记忆、睡眠质量和中医证候,安全性好;睡眠质量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 标签: 缺血性中风 认知障碍 睡眠 学习记忆 临床研究 气虚血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的早期阶段,指血管病变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疾病,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物。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能客观反映VCIND患者的脑功能活动,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探索VCIND患者的特征性影像学指标,为解释其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本文对rs-fMRI 不同分析方法在VCIND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64例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康复训练)与实验组(32例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与改良Barthel量表同期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O5)。结论对于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训练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 简介:目的研究遗忘轻度认知障碍的记忆扫视特点,为其辅助诊断提供客观的电生理指标。方法选取43例遗忘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与病例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79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利用视频眼震电图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记忆扫视检查。观察指标包括记忆扫视速度、潜伏期、准确度,共6个角度±15°、±20°、±25°。对检查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记忆扫视速度无显著变化(各角度P〉0.05),记忆扫视潜伏期显著延长(+15°P=0.002,-15°P=0.001,+20°P=0.058,-20°P=0.001,+25°P=0.001,-25°P=0.001)。记忆扫视准确度显著降低(+15°P=0.005,-15°P=0.060,+20°P=0.001,-20°P=0.030,+25°P=0.001,-25°P=0.011)。结论遗忘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记忆扫视异常,其特点为:记忆扫视潜伏期延长,准确度下降。记忆扫视在遗忘轻度认知障碍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记忆扫视 视频眼震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