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是目前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检查手段。然而由于系统穿刺点的随机性,导致其具有相对较高的漏诊率。临床上为提高阳性率所采取的饱和穿刺,不但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且增加了无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导致过度诊断和治疗。因此,精确识别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显得极为重要。随着精准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影像学对于肿瘤的定位越发精确,以超声增强造影、弹性成像、核磁共振成像以及超声与磁共振图像融合引导下的前列腺靶向穿刺技术应运而生,甚至机器人引导的靶向穿刺也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及应用。靶向穿刺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前列腺靶向穿刺技术应用的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针吸 血管造影术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磁共振与超声融合成像行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系统穿刺以及联合穿刺3种穿刺方式对前列腺癌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64例同时行前列腺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33~90)岁。术前血清tPSA 8.97(0.64~95.63)ng/ml,fPSA 1.31(0.29~9.25)ng/ml。其中,tPSA<10 ng/ml 96例,10≤tPSA<50 ng/ml 65例,tPSA≥50 ng/ml 3例。前列腺体积34.9(11.6~152.0)cm3。磁共振检查可疑结节PI-RADS评分3分42例,4分66例,5分56例。首先通过磁共振与超声融合成像,对每处可疑病灶靶向穿刺3针,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12针系统穿刺。综合上述两种穿刺结果即为联合穿刺结果。比较3种穿刺结果在全部病例、不同PI-RADS评分病例、不同tPSA病例中对前列腺癌和CsPCa检出率的差异。结果本组164例中检出前列腺癌126例。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6.46%(109/164)和64.02%(105/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76.83%(126/164)]高于靶向穿刺(P=0.04)和系统穿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分别为50.61%(83/164)、45.12%(74/164)、54.88%(9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4分组和5分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联合穿刺分别为90.91%(60/66)和100.00%(56/56),系统穿刺分别为71.21%(47/66)和87.50%(4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靶向穿刺对PI-RADS 4~5分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86.89%(106/122)]显著高于系统穿刺[78.69%(96/122),P=0.01],但低于联合穿刺[95.08%(116/122),P=0.03]。PI-RADS 3分组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分别为2.38%(1/42)、7.14%(3/42)、7.14%(3/42);4分组分别为59.09%(39/66)、46.97%(31/66)、62.12%(41/66);5分组分别为78.57%(44/56)、71.43%(40/56)、82.14%(46/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4~5分组中,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71.31%(87/122)]高于系统穿刺[58.20%(7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tPSA<10 ng/ml组中,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72.92%(70/96)]高于系统穿刺[59.38%(5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靶向穿刺的检出率[61.43%(59/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0ng/ml≤tPSA<50ng/ml组中,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2.31%(47/65)、69.23%(45/65)、81.54%(53/65);tPSA≥50 ng/ml组3种穿刺方法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均为100.00%(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参数磁共振检查高度怀疑前列腺癌(PI-RADS 4~5分)或tPSA<10 ng/ml的患者,联合穿刺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最合适的方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融合成像 靶向穿刺 系统穿刺 联合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系统12点法穿刺联合常规靶向穿刺活检和造影靶向穿刺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行前列腺穿刺的163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82例)和B组(81例)。A组采用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系统12点法穿刺联合可疑点穿刺活检术,B组采用直肠超声造影引导下经会阴系统12点法穿刺联合可疑点穿刺活检术。比较两组穿刺总针数、平均针数、病理阳性针数、前列腺癌检出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的穿刺平均针数、病理阳性针数、前列腺癌检出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组的血尿、血精、低热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均无统学意义(均P>0.05);B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超声造影引导下经会阴系统12点法穿刺联合可疑点穿刺可减少穿刺针数,提高穿刺阳性率和前列腺癌确诊率,可一定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针吸 超声检查 造影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靶向穿刺靶向联合系统穿刺对多参数磁共振(mpMRI)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评分4~5分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378例前列腺PI-RADS评分为4~5分且接受前列腺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9(64,75)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9.5(6.7,16.3) 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4.1(23.5,48.4) ml。PI-RADS评分4分240例,5分138例。所有患者均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在mpMRI/经直肠超声融合图像引导下,先行2针靶向穿刺,再行12针系统穿刺。评估穿刺病理及穿刺阳性的Gleason评分,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穿刺方式前列腺癌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检出情况。结果378例中290例阳性,88例阴性。靶向穿刺平均2.4针/例,系统穿刺平均12.0针/例,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3%(277/378)与68.3%(258/378),P=0.129],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211/378)与49.7%(188/378),P=0.094],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1%(299/378)与77.8%(294/378),P=0.658],穿刺针数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2%(580/904)与23.1%(1 049/4 536),P<0.001]。靶向穿刺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的病理符合率为92.3%(349/378),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3%(277/378)与76.7%(290/378),P=0.275],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211/378)与62.2%(235/378),P=0.076]。靶向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漏诊率为4.5%(13/290),对CsPCa的漏诊率为10.2%(24/235)。在PI-RADS评分4分的患者中,靶向穿刺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4%(157/240)与69.2%(166/240),P=0.381],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7%(112/240)与52.9%(127/240),P=0.171];靶向穿刺的准确率为82.1%(197/240),对前列腺癌的漏诊率为5.4%(9/166),对CsPCa的漏诊率为11.8%(15/127)。在PI-RADS评分5分的患者中,靶向穿刺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0%(120/138)与89.9%(124/138),P=0.452],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7%(99/138)与78.3%(108/138),P=0.211];靶向穿刺的准确率为73.9%(102/138),对前列腺癌的漏诊率为3.2%(4/124),对CsPCa的漏诊率为8.3%(9/108)。结论对于PI-RADS评分为4~5分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靶向穿刺以更少的穿刺针数可获得与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相近的检出效果,但仍存在诊断不准确及漏诊的可能。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多参数磁共振 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 靶向穿刺 系统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前列腺癌靶向穿刺中的应用探究。方法:从我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之间接收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中随机选出282例展开研究分析,分组并分别利用不同的影像组合方式进行研究。结果: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分析,良性、恶性患者例数之比为144:138;从诊断敏感度以及特异度两方面分析,A、D两组对比差距较大,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就A、B两组而言,阳性个数和恶性率成正相关。统计各组靶向穿刺活检以及系统性穿刺活检的单针阳性率,调查结果显示,A~C组对比差距明显(P<0.05)。结论:TRUS+TRTE+TR-CEUS+MRI组合模式用于前列腺癌诊断领域的作用效果更为突出,在四者检测均显示阳性且主客观条件支持时,可将系统性穿刺活检替换为靶向穿刺活检。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多模态影像 靶向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前列腺癌靶向穿刺中的应用,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100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50位采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引导下的穿刺操作,50位采取传统方法进行穿刺(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经过多模态影像技术引导下的穿刺操作后,进行前列腺活检。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使用多模态影像技术进行引导的前列腺癌靶向穿刺在手术时间、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及穿刺相关并发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且操作安全可靠。结论: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前列腺癌靶向穿刺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准确性,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多模态影像技术 前列腺癌 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靶向引导胃肠间质瘤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接受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胃肠间质瘤患者29例,其中11例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18例行超声造影靶向引导穿刺活检。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记录增强模式、强度、增强消退时间、达峰时间及内部灌注特征,选择安全路径及高灌注实性区域进行靶向定位。每个肿块穿刺2~3次,所获组织达到病理学诊断要求为取材成功。比较常规超声组与超声造影组的取材成功率、取材阳性率、诊断符合率及穿刺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9例患者,胃肠间质瘤肿块最大径范围7.3~30.2 cm,平均(14.8±6.2)cm。超声造影引导者18例,均表现为不均匀高增强(18/18),内部多见造影剂无灌注区(17/18),部分可见粗大迂曲血管灌注(11/18),少数可见向心性灌注(4/18),开始增强时间(14.1±4.2)s,达峰时间(23.8±5.8)s,消退时间(32.3±8.8)s,肿块增强模式表现为"快进慢出"型。常规超声组11例穿刺活检取得组织条26条,超声造影组18例取得36条,取材成功率分别为69.2%、94.4%,取材阳性率分别为69.2%、94.4%,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7%、100.0%,超声造影组穿刺取材成功率、取材阳性率和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常规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8、0.045)。2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体积较大的胃肠间质瘤超声造影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超声造影靶向引导胃肠间质瘤穿刺活检较常规超声引导效果更优,对术前定性诊断、指导胃肠间质瘤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肠肿瘤 超声造影 活组织检查,针吸
  • 简介:摘要前列腺系统穿刺仍是穿刺的标准方法,随着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mpMRI)及其评分系统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MRI)靶向的前列腺穿刺正在逐渐替代系统穿刺的传统地位。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是临床最常用的MRI评分系统。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异常的PI-RADS阴性患者前列腺癌阴性率达90.8%(95%CI:88.1%~93.1%),PI-RADS 3分、4分和5分的患者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诊出率分别为20.9%、58.3%和80.7%。这就意味着MRI靶向穿刺在减少无必要穿刺的基础上能更有效检出临床上有意义的前列腺癌。MRI靶向穿刺包括MRI直接引导下穿刺(MRI-TB)、软件为基础的经直肠超声(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FUS-TB)和认知融合靶向穿刺(COG-TB),三种方法均为有效的靶向穿刺方法。MRI靶向前列腺穿刺优于系统穿刺,由于MRI的假阴性、穿刺技术和装别等限制,MRI靶向穿刺仍不能完全替代系统穿刺。因此靶向联合系统穿刺是可见未来的趋势。

  • 标签: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靶向穿刺 前列腺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仅有2例患者出现L4神经根支配区痛觉过敏现象,在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得以好转,未出现复发。同时,患者出院时、末次随访中的腰痛及下肢痛评分改善情况显著,相比较术前更低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术治疗,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靶向穿刺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青少年型椎间盘突出(adolescentlumbardischerniation,A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骨一科收治30例接受靶向穿刺TESSYS椎间孔镜治疗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包括28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14~21岁,平均年龄(18.50±2.13)岁;体重指数15.95~31.60kg/m^2,平均体重指数(22.04±3.71)kg/m^2。收集术前和术后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以及围手术期数据。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63±14.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18.23±31.57)min,(6.13±2.03)d,出血量(8.30±6.17)mL。随访期间,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以及ODI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9个月患者的优良率为86.87%(26例),其中有1例患者因外伤致腰腿痛加重行二次手术。结论靶向穿刺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式。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青少年 全内镜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息影像引导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9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10例行全息影像引导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0.9±10.3)岁。PSA中位值15.1(6.02~1110.14)ng/ml。前列腺MRI检查PI-RADS评分均≥3分,可疑靶病灶数量(1.4±0.5)个。患者取轻度截石体位,会阴部和下腹部皮肤粘贴定位贴,行泌尿系CT检查。将CT和MRI检查数据分别制作为全息影像模型并融合为完整模型,针对靶病灶规划穿刺路径。穿刺时患者取与CT检查相同体位,术者佩戴混合现实头戴式显示器(HoloLens眼镜),利用皮肤定位贴进行全息模型与真实人体的视觉配准。然后在虚拟穿刺路径引导下置入穿刺活检枪,到达预定深度后击发,置入经直肠超声明确穿刺针位置,通过超声与MRI图像比对判断穿刺的客观准确性。如首次击发判断为欠准确,允许调整角度后补充击发1次。全息影像引导穿刺完成后,行认知融合靶向穿刺及12针系统穿刺,分别计算3种穿刺方式的阳性针数比例。结果本组10例穿刺均顺利完成,共行全息影像靶向穿刺16针,认知融合靶向穿刺28针,系统穿刺116针。全息靶向穿刺首次击发的客观准确率为68.8%(11/16),补充击发后的准确率提升为87.5%(14/16)。全息影像靶向穿刺、认知融合靶向穿刺、系统穿刺的阳性针数比例分别为56.3%(9/16)、42.9%(12/28)和19.8%(2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主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全息影像模型有助于提高术者对病灶的空间认识,术中全息配准和引导穿刺的满意度分别为90%和60%。本组10例均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全息影像引导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具有可行性,且有较好的客观准确性,穿刺阳性针数比例优于系统穿刺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全息影像 三维可视化技术 前列腺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双参数磁共振(bpMRI)的认知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3分前列腺活检患者中的诊断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到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RADS评分≥3分同时行bpMRI-经直肠超声(TRUS)认知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6(60,73)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8.73(6.52,11.93)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9.25(29.26,58.39)ml,体质指数(24.02±2.60)kg/m2。分别由2名泌尿外科医生独立对每例患者行bpMRI-TRUS认知融合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主要研究终点为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A[CsPCa-A,定义为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2组]的检出率;次要研究终点为CsPCa-B(ISUP分级分组≥3组)和无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IPCa,ISUP分级分组=1组)的检出率。通过McNemar检验和χ2检验比较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诊断CsPCa-A、CsPCa-B和CIPCa的差异。结果220例中112例(50.91%)诊断为前列腺癌,其中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率为42.73%(94/220),系统穿刺阳性率为46.82%(103/220)。220例中84例(38.18%)诊断为CsPCa-A,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CsPCa-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0%(66/220)与34.09%(75/220),P=0.120]。如仅行靶向穿刺,则有8.18%(18/220)的CsPCa-A会被漏诊;如仅行系统穿刺,则有4.09%(9/220)的CsPCa-A会被漏诊。CsPCa-B的阳性率为26.36%(58/220),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CsPCa-B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44/220)与23.18%(51/220),P=0.190]。如仅行靶向穿刺,则有6.36%(14/220)的CsPCa-B会被漏诊;如仅行系统穿刺,则有3.18%(7/220)的CsPCa-B会被漏诊。靶向穿刺+系统穿刺、仅靶向穿刺或系统穿刺诊断CIPC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均为12.73%(28/220),P=1.000]。9例活检后出现并发症,其中5例感染,2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尿潴留,均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bpMRI-TRUS认知融合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对CsPCa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可在不增加CIPCa阳性率的前提下提高CsPCa的检出率。因此,在首次活检患者中,bpMRI-TRUS认知融合靶向穿刺是必要的,同时系统穿刺也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双参数磁共振 认知融合 靶向穿刺 系统穿刺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局麻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日间模式的应用,并研究优化日间护理的管理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2666例血PSA升高或者直肠指检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经会阴磁共振/超声图像融合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62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2046例患者接受日间护理。日间护理工作从门诊即开始实施,入院24~48h内给与患者日间病房护理措施,出院后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日间护理组2046例患者平均年龄68.9 ± 8.3岁,平均PSA 11.4 ± 8.8 ng/ml,术前平均等待时间2.8 ± 0.9 h。住院时间为1~2天,其中1618例(79.1%)住院1天,占比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4%(p < 0.01)。术后第1、7天患者满意度均为100%。术后39例(1.9%)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严重血尿3例,尿潴留21例,发热15例,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对于行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术的患者,日间模式护理的管理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床位周转率,充分合理应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同时降低并发生的发生率,使得患者可以得到快速优质的诊疗和护理服务。

  • 标签:   前列腺穿刺 日间病房 护理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臂CT引导下靶向穿刺技术在非血管介入诊疗的应用。方法选取50例使用经皮穿刺活检术或者介入治疗的患者,观察分析并发症和活检阳性率。结果在C臂CT引导下,50例患者中32例进行活检,结果阳性30例,有肺活检假阴性结果2例。其余18例患者进行穿刺手术,全部成功。结论在C臂CT引导下使用靶向穿刺技术能够同时实现CT和X线透视,能够优化手术操作流程,节省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高,安全率高,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穿刺活检 CT引导 非血管介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传统恶性肿瘤治疗技术中主要包含有放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药物化疗治疗,近年来碎细胞免疫技术、影像学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不端发展,肿瘤靶向治疗技术致力在微创或无创条件下以肿瘤为靶点而尽可能杀死和抑制肿瘤细胞,且尽可能降低正常组织的损害,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现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肿瘤 靶向治疗 现状
  • 简介:摘要:目前,全球范围内肿瘤患病率正不断增加,相比于对癌细胞缺乏选择性的传统治疗手段,肿瘤靶向治疗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迅速成为抗癌新星。靶向多肽是一种靶向肿瘤细胞或组织且毒副作用小的多肽,可与抗癌药物偶联用于早期肿瘤病变部位的诊断和特异性给药,在治疗癌症方面有着良好前景。本文将从肿瘤靶向多肽的筛选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靶向治疗 多肽筛选技术
  • 简介:摘要静脉穿刺技术,是衡量一个护士业务素质的最基本的要素。穿刺一针见血,不仅可以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而且在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最能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减轻病人的痛苦,使病人从内心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本文从心理因素开始分析,结合病理、生理特点,对穿刺部位、穿刺针、穿刺技巧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静脉穿刺 护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物痕迹靶向发现是一种在特定领域中,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来寻找和识别生物痕迹的方法。在法医学等多个领域,这种技术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在法医学领域,生物痕迹靶向发现技术主要用于犯罪现场的勘查。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场的生物痕迹,如血液、精液、毛发等,可以确定嫌疑人的身份、破案依据以及判断伤口性质等。此外,这些生物痕迹还可以进一步鉴定血液的主要物质,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型、DNA等,用于比对和追踪涉案人员身份。

  • 标签: